《八識規矩頌》課程側記

撰寫學員:靜觀

〔精彩豐富有趣的唯識課〕

香光山法爾學院的課程精彩豐富有趣,比如《八識規矩頌》的授課老師見滋法師,上課時運用一張八識名相表解表格,內容含蓋前六識跟境、量、性、界地、相應心所、依緣與體、相、業、用等之間的關係,讓大家對於八識的整體架構系統,重點、核心觀念以及修行的要領,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了解第六識的性質和功能〕

由課程中了解到第六意識的性質是遍緣識,能緣有為法及無為法。它的作用很廣,所以有很多名稱。第六意識稱五俱意識,也稱不俱意識。當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時,就稱五俱意識。若第六意識與前五識不同時生起,就稱不俱意識。若第六意識不與前五識的任何一識俱起,而是單獨生起,名為獨頭意識;在些獨頭意識中,又分有四種:散位、定中、夢中、狂亂四種獨頭意識。

〔優波離尊者的故事〕

  為了讓我們能理解定中獨頭意識,授課法師舉了優婆離尊者的故事。

  優婆離尊者還沒有出家之前是一個理髮師。佛陀成道之後,有一天回到迦毘羅衞城,佛陀弟子請優婆離來替佛陀理髮,優婆離很小心翼翼並聚精會神的為佛陀剪髮,當時優婆離的媽媽也隨行一起前往剃髮,在剃髮進行中時,站在一旁優婆離的母親尋問佛陀:「請問佛陀優婆離的手藝還可以嗎?」佛陀回答:「手藝很好,但他的腰彎的太彎了」。優婆離一聽佛陀的指正,優婆離馬上聚精會神的把他的腰挺起來,就在他聚精會神把腰一挺,當下就證入了初禪,過了一會,優婆離的母親又再尋問佛陀說;「佛陀,你看優婆離這樣的手藝可以嗎?」這時佛陀二度回答說:「身體太僵硬了。」優婆離一聽佛陀這樣講,他告訴自己不要太緊張,而後把身心放鬆,再一心一意專注的剪髮。」也因為如此,優婆離當下入了二禪。又過了不久,優婆離的母親第三次再尋問佛陀同樣的問題,這時佛陀回答:「吸氣時氣息太粗重了。」優婆離一聽馬上,專注於呼吸」這時優婆離入了第三禪,最後優婆離的母親又再尋問一次佛陀同樣的問題;「優婆離這樣的手藝可以嗎?」佛陀再次回答:「吐氣的時候太粗重了。」優婆離一聽佛陀這樣說當下就連呼吸的念頭都放捨掉,此時優婆離就進入四禪。這個就是在定中所生起的意識,稱為定中獨頭意識。

〔第六識的三性、三量和三境〕

  (一)、第六識通於三性、三量、三境

  第六意識是跟前五識同時生起,或在定中所產生所起的境界,稱為現量。前五識之後,第六意識就起了分別,就開始有了比量。生起分別之後,自己想像或想錯或是夢中的獨頭意識,也有了非量。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的那一刹那我們稱它是現量,那現量取了境就稱為性境,再取境之後,第六意識有了分別之後會有比量跟非量,比量跟非量浮起的境即是帶質境跟獨影境。帶質境又分真帶質(以心緣心)與似帶質(以心緣色)。獨影境不隨境而生,是獨立生起的影像。分二類1、有質獨影:如水中月2、無質獨影:如龜毛兔角。

  (二)、與第六識相應的心所

  第六識相應的心所數量51個,在八識中居冠,前五識有34個,第七識有18個,第八識只有五遍行。因此師父對於51心所(五遍行、五別境、善11心所,20隨煩惱、6大根本煩惱、4不定)各個心所法體性與業用,做了很詳細的解析。

  其中的六大根本煩惱「慢」的定義是: 「慢者,恃己所長,於他有情,心生高舉為性。」法師說法師說: 慢有不同程度的慢,可分為七種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見慢。法師舉了一個非常有名禪師的故事,讓我們體會何謂增上慢。

  故事是這樣的:在雪竇寺上面有一妙高台,據說當初妙高禪師,就在那裡修行,精進用功,晝夜不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難免打瞌睡。妙高禪師,看到自己的生死未了,天天打磕睡,耽誤的不能用功。於是跑到妙高台邊上跏趺而坐,下面是幾十丈深大山澗,如果打瞌睡一頭栽下去,就沒命了,他的意思,在這裡靜坐,是警策自己,免得再打瞌睡。事實上因他工夫還沒用到家,仍不免打瞌睡。

  有一次他打瞌睡,真的就摔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這次是沒命了。可是當他剛剛掉到山半腰時,忽然覺得有人把他用雙手托著送上台來。他很驚喜的問:「是誰救我?」空中答曰:「護法韋馱。」妙高禪師想:矣!不錯喔!我在這裡修行居然還有韋馱菩薩來護法,接著又問:「像我這樣修行的人世間上有多少呢?」空中答曰:「過恆河沙數之多!因你有這一念的貢高我慢心,二十世我不再護你的法!」

  這時妙高禪師,痛哭流涕,漸愧萬分!心想:「原先在這裡修行,好壞不說,還蒙韋馱菩薩來護法,現因一念貢高我慢心的生起,此後二十世他不再來護法了。」左思右想,但也没辦法了,心念一轉:「唉!反正就是那麼回事了,不管他護法不護法,我還是坐這裡修我的行,修不成,一頭栽下去,摔死算了。」

  就這樣,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去修行。坐不久他又打起瞌睡,一頭栽下去,這次他認為決定沒命了,可是當他剛剛快要落地的時候,又有人把他用雙手接送上來了。妙高禪師又問「是誰?」空中答曰:「護法韋馱!」妙高禪師說:「你不是說二十世不護我的法嗎?怎麼又來!」韋馱菩薩說:「法師!因你一念慚愧心,已超過二十世久矣。

  法師叮嚀大家:妙高禪師雖然生起了貢高我慢的心,但因他有生起懺悔的心,韋馱菩薩又護持他二十世。這在提醒我們在這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小心不要犯上增上慢這樣的心。譬如在禪修修行道路上,在我們精進用功時,有時會有一點點的相應,在有一點點的相應的時候,不要生起像這樣高舉的心,自以為了不起:心想著:「哇!我好像證得了一點點禪相或者我好像真的得到了一點點的禪定的功夫了。」如有這想法就是有增上慢。

  (三)「猶」「豫」是那二種動物?

  授課法師出了一個有趣的謎題讓我們更深刻了解「疑」這個名相(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滋法師。原來:「猶」是玃,是猿類之一。意思是我們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獼猴,「豫」是大象。意思是說獼猴會去四處窺視別人。大象是因為常常都是小步往前,不敢大步往前走。所以我們常常形容猶豫不決的人都是很小心謹慎,好像大象冬天過河不敢大步的走,又像大獼猴提防四周窺探,不敢妄動。

〔修行日記分享〕

  學習並非只是學習觀念理論,還必須要修行實踐,透過修行日記,讓自己清楚修行問題所在?唯識確實有點難懂,雖然讀好幾遍,也還是一知半解,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會只是停留在所謂繁瑣名相迷霧裡了。

〔學唯識解生死煩惱〕

  課程結束前法師再次提醒同學,在學習認識唯識及51心所後,重要的是要常常審察我們的心識,有没有看到你自己心的煩惱在那裡?若生活單純,平常没有什麼煩惱的人,也是可以練習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没有跟善心所相應,不一定是有煩惱才需修行,善的心所更是修行的下手處。

  另外學習《八識規矩頌》也是一個讓我們在遇到一個境時可以快速轉換的一個觀察的方法。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感官去碰到外境,如何去詮釋當下的感受,當下習性反應是什麼,最後又怎麼把煩惱轉換或讓善心所持續。

  有煩惱時,可以轉善念,造善因。知煩惱才能解脫煩惱,然後轉煩惱為菩提。

〔感恩回向〕

  感恩法師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詳細解述了第六識的性質與功能,讓同學們理解第六識是多麼的重要,為什麼在八識中,它是修行的下手處?讓我們了解原來第六識在時間上能緣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能緣欲界、色界、無色界,在行為上能通善、惡、無記三性,因此造善造惡由它,如一念不善,而有徧行、別境、根本煩惱、隨煩惱以及不定等心所與之相應,則由引業引入惡道,如一念善行而有5徧行、5別境、11善法及4不定等心所與之相應,則由引業引入善道。因此,才明了為什麼它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

  更感恩法爾學院上見下竺法師及教務主任上自下拙法師精心安排此唯識課程,引領我們認識唯識學,了知心靈運作模式,進而找到一切煩惱根源,走出生死輪迴的之苦,轉識成智,學佛所學,行佛所行,邁向成佛之道!

158_share_cover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