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62─為何我們生於此?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審為有智無?」那先言:「無有智。」

此對話中的「智」,是「知」的意思;「知」就是「識」,統括意識、意志、理智、心志等種種分別、認知的能力以及生命力,屬於精神、靈性的層面。

原文「審為有智無?」連著前文講到「此身」、「故身」,是問:「我們的身體有智嗎?」「身體有感覺嗎?」那先比丘回答說:「沒有智」,單是只有「身」的存在是沒有覺知的。

現代的語彙常說:身、心、靈或精、氣、神,這些語言比較偏重的是「心」。存在世間如果只有「身」,就不存在精、氣、神或心靈、靈知。「故身」指身體死亡,身死之時自然無有知。然而,只有身在,如植物人,就真的沒有知嗎?有啊!否則醫生就判定那人是死亡了。是的,有「知」身不死。如若身死,「知」哪裡去?

於是那先比丘再舉譬喻:「譬如人盜他人果蓏,盜者寧有過無?」王言:「有過。」

那先反問:「初種栽時上無果蓏,何緣盜者當有過?」

在此,那先比丘提出一個令人反思的問題:「當初種栽時只是下種,尚沒有果實啊!怎麼偷盜就有過失了呢?」

彌蘭王回答:「設不種栽,何緣有果?」盜者自然是盜果,盜取果實。彌蘭就反溯既往:沒有種栽哪會結果?果實是當初有人栽種的。正當植栽來到生長果實的階段,被盜者收割了去。盜收別人費時植栽的成果,是盜者沒理。「是故盜者無狀」。

這裡有兩個時間:一植栽時,一結果時,這是兩個不同時間的因果相續。

接著,那先結論說:「人亦如是,用今世作善惡,生於後世更受新身。1

這話可謂是「經典金句」,用白話來說:今生用此身作善或作惡,就結生下一世的「新身」!揭開我們生死輪迴的奧祕,以及一次又一次更受新身的原因。

夜深人靜時,我們心中偶或出現這樣的迷悶與徬徨,不知此身從何而來、向何而往……。我們一直想探究明白生命的奧祕:「為何我們生於此?」

怎麼解?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2

文章出處: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2_01-01:00-06:09。

(1)「那先言:人亦如是,用今世作善惡,生於後世更受新身」(CBETA,T32, p715。)
(2)此語是禪宗五祖弘忍對弟子慧能開悟時的教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T48,p349)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