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54─「心」的大用,「覺知」

◎釋悟因

人的組成有二類,一個是「身」,身體,一個是「心」,心識、精神、覺知。這兩者佛法稱為「色」與「心」。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儘管是身體在行動、身體不斷地新陳代謝,但是你所有的這些經歷,都會收納到你的「記憶」。深刻的記憶甚至貯藏到內心的深層,成為永久記憶的一部分。稍淺的記憶可能會淡化、淡忘,但它不會全部都不存在。佛教稱這個為「心法」。

當人老了、退化了,曾經的過往可能再也記不清,不過這是身體功能的老化,你過去所有的學習、經歷、累積的知識會沈澱、消融,成為你自己內心的一部分,這也是生命的精華、結晶。

所以《那先比丘經》說,「置故更受新身」,把故身放下,更受新身,「師」「續自知本經書耳」,「經書」就像生命裡所累積的精華、結晶,也像生生不息的燈火,能讓燈芯繼續燃燒。

如果從此生到來生,從此身到彼身,可以用一條線連接,那這個屬於物質,「心法」哪裡去了?「心」滅了嗎?不,心法不滅才能更受新身。

「色」與「心」的相攝相生是世間最奧祕的存在,唐朝香嚴禪師曾說破這一層祕密,說「身從無相中受生」,生命從「無相」脫胎而來,就像幻化一般。(1)

「無相」在此指的是「心」。禪宗祖師常形容「心」無形無相、非色非聲(2),又說心有很多作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曰捉,在足曰奔」(3)佛法的核心教法講「五蘊」,色、受、想、行、識,兩者探討的是相同主題:身與心的依存關係。色蘊指色身,其餘四個就是「心法」。

「心」的作用,包括色身運作、感受、感知、思慮、意志、決意等多個層面。透過「蘊觀」,觀五蘊,你知道你當下所有的經歷,可以說「心」的大用是「覺知」。

自然界裡有一些東西也很難捉摸,例如光或電,但它們都可以計量,像家裡的用電,電錶測量可以得知每月使用的電量,我們也依用電度數去繳電費。

世界各大宗教稱其教主為「神」、「阿拉」,佛教則尊稱教主為「佛陀」──梵音 Buddha,意譯是「覺者」,「覺悟的人」。佛陀所教導、傳授世人的也是這個「覺」、「覺知」,佛陀示現人間就是要開啟我們的「覺知」、讓我們認識自己的「心」。

「心」無形無色、生生世世容受多少,難以測知;心的「覺知」有多少層次、範圍多廣,也是深不可測,惟有佛陀、大覺悟者,深知己心他心,堪稱「覺者」。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1_01-11:55-16:00。

(1) 《香嚴禪師語錄》卷1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CBETA, J38, no. B424, p. 612)
(2) 同上,「聖上堂舉拂子云:只是者個非色非聲無形無相」 (CBETA, J38, no. B424, p. 612)
(3) 《大休珠禪師語錄》卷7,(CBETA, J27, no. B192, p. 202)

《那先比丘經》釋153─「色」與「心」是二或一?

◎釋悟因

人死身留世間,神識再生新身。什麼是「神識」?人的精神、認知。人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有認知的能力,也就是「識」的作用。不過,「識」有可能處於昏迷、昏睡的狀態,也可能處於無知的狀態,在醫院手術,打麻醉藥就會失去知覺,不感覺到疼痛,所以,所謂「神識」是超越「識」以外的一種認知的存在。

經典經常辨識的一個問題,身體與神識二者──「色」與「心」是合在一起呢?還是分開的二個?如果合在一起,肉身死亡、火化,神識不就沒了嗎?如果是分開的二個,它們可以單獨存在嗎?

這兩個命題自古就沒個定論,那先就以燃燈作譬喻,說「故炷續在,新炷更燃。」生命的能量像「火」一樣,故身帶不走必然再生新身,生命才能持續。

為了讓彌蘭王更明白一些,那先再舉一個譬喻問彌蘭王:

那先問王:「王小時從師學書讀經不?」王言:「然。我續念之。」

「大王!您小的時候是否曾跟老師學習讀書識字?」「當然!」彌蘭王回答。說、聽、讀、寫、算是學識的基礎,這是學習必然的過程。「我續念之」,我現在還記得那件事,這些學習過的東西一直在我的心中。

「念」,憶念,我們的心會憶念這些經歷的過往。「念」是心的作用之一。(1)

那先問王:「王所從師受經書,師寧復知本經書耶?悉舊得其本經書?」

那先問彌蘭王:「老師傳授您經書,您悉數得其所傳,老師還熟悉自己的經書嗎?」

王言:「不也,師續自知本經書耳。」

彌蘭王回答:「不會啊!老師教授給學生的知識老師自己還繼續保有啊!」

「悉舊得其本經書」,用一句現代傳神的話語:老師的學識被你吸光了,就像是把東西給別人,自己是不是就沒了這東西了呢?

當然不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他自己的學養,與知識不同,學養深入人的骨髓,沒有任何人可以取走。

那先言:「人身如此,置故更受新身。」 (2)

學養就像人的心神、神識,人死後身體遺留世間,神識再生新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1_01-02:13-11:55。

(1) 關於「念」這詞,這裡話外提醒一事:當我們說「我記得那件事」,這時的「念」往往隨著情境而轉,心中所顯現的只是當時的影像罷了。
(2) 《那先比丘經》卷3,CBETA,T32,no. 1670B, p 715。

《那先比丘經》釋152─業力與無我

◎釋悟因

「業力」是什麼?業力是一種滾動的力量。

「力量」,這詞容易理解,一種勢力、力度,例如從事體力活動,體能激發就產生力氣。

在物理概念上,「力」有竭盡之時,當體力活動停止,不再消耗體能,力氣也就不再,然而,佛教的經典卻說,「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業力的滾動沒有因為「死亡」而終止,死而復生、生死無已,這是為何?

先來看看我們這一生的業力是怎麼激發,動力的來源是什麼?

回顧我們這一生,可能出生之後就一直待在某個地方,直到終老;有的人則是不斷地遷移,有時移居這裡,有時移居那裡;當你搬到一個新的地方,遇到的人事物是一套新的組合,你得重新適應、面對,新的工作崗位、新的同事、朋友、鄰居,就像動過手術之後血脈重新連結,你得建立一套新的連結模式。

如之前所說的「燃燈」,燈芯不斷地燃燒,舊的燈芯燒完了,新的燈芯繼續。

「業力」的轉動,與你的生活、環境有關,與你的職業、能力有關,與你的家庭、周圍的這些人有關,如何與這些人配合,你是要應付應付,或者要斡旋其中、又或者深深地沈浸入某一種組群,沒有一個定數,所有的境遇沒有一套相同的組合模式,這就產生了千百種、千萬種的組合與變化。

業力是一種行為能力,每一種新的業緣構成一套新的組合,促使量能動起來,這就是「做工」、「造業」;一套新的「業力」在那裡滾動,讓你去處理那裡的事。當你的機運轉到另一個地方,又有其他環境的刺激,可能你的能力剛好被需要,你自己又好學,就轉起另一種因緣,那個力量、力度是更加地加大。

就像這樣,生命之火繼續燒燃,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境遇,產生一套又一套新的業緣,好像不斷添加「柴火」,使得作業的勢力持續、滾動不停。業力的滾動是無盡的因緣組合在延續,不會因為去了舊身換新身就在當下終止。

佛教經典經常探討的一個命題「有我嗎?」世間是否有一個連貫、統一、可以自主的「生命主體」?答案是沒有。這就是「無我論」。

「無我」說的是,在業力的滾動中,沒有一個造業的主體、無有造業者。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20:11-23:22。

《那先比丘經》釋151─有情的「心」

◎釋悟因

世間無常,無常來自時間的摧化,也來自居住其中的有情之「心」的推動。

世間,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人類是有情之一,蟲魚鳥獸也是有情,有情居住的環境就是器世間。有情與器世間互動,形成器世間不同的樣貌;尤其「城市」的生成,於其中出出入入的各色人物,都參與了城市的形塑、建造。

舉例來說,臺灣有一處有名的地景──「萬華」,現在在哪裡?在臺北的東區。「萬華」早期稱為「艋舺」,是個港口;「艋舺」是在臺北的西南側,由於是商港,曾經盛極一時,現在則是政府機關很重要的行政區城。

時景位移,由於是有人在其中活動,「城市」也好像具有生命一般,不是固定不變的樣貌。有情之「心」的造作,形成一種影響力,稱為「業力」。

「業」這個字,在華人的世界裡一般很少使用,也不太能理解。到底「業」在哪裡呢?其實「業」是指我們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語言表達、從業就職、學習或者賺錢養家、與家人相處等等,這些都統括為一個字──「業」。

與我們比較密切接觸的是你的眷屬,例如家人,近距離的接觸往往會把微小放大,看到彼此的缺點勝於優點,因而產生怨懟、不滿,甚至動粗捉撕;現代的家人也擴及到寵物,有的人養貓、養狗陪伴自己,把牠們當家人相互繫念。

「業」這個字是印度佛教傳到中國而在中國形成的文字,也傳來中國一種不同的思想或思惟。在印度或者佛教,「業」本身是一種文化,一個系統性的思惟。

簡要的說,日常表現在我們的身體、語言的運作,都稱為「業」。當這些作為形成習慣、習以為常時,就稱為「業習」。「業」的造作或與人互動彼此產生的影響,就叫「業力」。進一步說,行為表現的好與壞,會形成好或壞的結果,稱為「業果」;善的業會有善的果實,不好的業會有不好的果實。

佛教強調果報,因為品嘗這些善果或不好的果,則是始作俑者──你的「心」會感受到善好或者苦澀、不喜歡。

有說,既然是自己造作不好的業,就自作自受罷了。其實,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一般人在受報時不是吃了苦果就完事,往往又生出瞋怒、反擊,形成因果牽連,雪球越滾越大。

佛教勸人從畏因開始,因為「業」的促動都來自我們的「心」;也就是先有意念、動機,才有這些「行為」。所以,想在世間好活,就要學會看住足下,每個「業」的當下,都是正心、正念。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18:22-20:11。

《那先比丘經》釋150─記憶與重生

◎釋悟因

生命的歷程是一直往前走的嗎?是。但是,我們時常在做一件事:「回顧」,回憶過往。「回憶」,是人的特性之一,由於時不時地瀏覽過去,生命才顯得完整。一旦記憶能力喪失,失去標記,生命就好像突然坍塌,甚至會讓他找不到自己。

記憶是如此重要,不過,你時不時地翻找自己的影像,翻找著八識田中留下的影子是為了什麼呢?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所以然嗎?

就像稻子,從種子到發芽、抽枝、長葉、結穗,每一個階段都是實實在在的「有」,只是這其中存在一個現象:「時間」。時間像沙漏不斷地滑過,所有的歷程在現在的一剎時,過去的就不復存在;就如發葉時芽沒了,結穗時種子沒了,不斷地生而又滅、滅而又生,是這樣一個生滅不斷的過程。

就像這樣,生命只是一個生滅不斷的過程,不必一定看到結果;在不斷地生滅之中,坍塌是必然,只是我們一直透過記憶把它們串聯。

當一個人處在「失憶」的狀況,你會覺得生命好像斷裂了。其實,如果你失去過往的記憶,你還是可以往前走,只是失去了過往的參考點,必須重新探索。

生命還很長,你怎麼讓自己好好的活下去?我來舉一個例子。

世界強國的美國,版圖很大,在美國往西部開發的時候,要建設很多鐵路、公路,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勞力群,很多中國人就到那裡賣苦力賺錢。中國人的習性,手上有錢就買土地、蓋房子,也不是一直在做苦力,有的就做起買賣,開雜貨店、餐館,逐漸聚集形成華人區。這是歷史,也是事實。

你接觸一個陌生的國度、一個全新的世界,那是種族、習性、文化差異很大的地方,可不得從頭學習嗎?為了生存,你打開觸角與新的人事物聯結,你有了新的活力,也找到生活的資源。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15:26-18:22。

《那先比丘經》釋149─我們的世界如何生成、消失?

◎釋悟因

生命是很奇妙的一個東西,當我們活著,認知裡總以為我們大多是面臨著大視野,例如社會發展、企業、志業抑或家國、世界等大事,然而,平心而論,我們每天醒著,大多數的時候只是直面現前的日常,眼見耳聞觸嗅味嚐等見聞覺知的芝麻小事,並且也總是在這些事件上糾結。

其實,我們是相當的活在當下,只是我們總遙想過去、未來,看到那個不喜歡的人事物,心裡就盤旋著怎麼把它忘掉,結果是越想忘掉卻記憶愈深、印象越鮮明,我們無時無刻都糾結在這些意識裡,如老象溺泥無法自拔,於是,佛陀所說世間無常、無我的實相就被遮掩到看不見。

「無常」、「無我」、「空」是佛陀的宇宙觀,也是宇宙的實相。「無常」是什麼意思?就是「留不住」、遷流不息,光是眼前的情境或事物,就讓我們忙得目不暇給,一會兒是眼睛在看,一會兒是耳朵在聽,六根與六塵的接觸從來沒有停歇。

眼前猶如跑馬燈川流不息的光景,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是那樣,所有眼前你所見所聞的全都成了你以及你的世界!

你說你存在的這個世界是「有」還是「空」?你成功的時候是「有」還是「空」?(眾答:有)你失敗的時候是「有」還是「空」?(眾答:有。)

你所有的經歷,過去、現在、未來,不論是快樂、不快樂的,都是你以及你的世界,即使「雙胞胎」有來自父母相同的基因,也生活在相同的環境裡,但雙胞胎的生命經歷未必見得相同。所謂一花一世界,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

所有這些都是「有」啊!為什麼佛教卻說是「空」呢?「空」是什麼意思?哪裡「空」了呢?

我們都曾經年輕過,記得小時候,你與國小、國中的同學吵架,現在想來仍歷歷在目,這是「有」還是「空」?(眾答:有)當時的吵架現在還在不在?還有沒有?(眾答:不在、沒有了)是不在了,只是腦海裡仍留存著過去的印象。

你的世界對你而言確實是「有」,生命日新又新,所有的經歷、歷程會漸漸地倒退,形成你的記憶,成為生命裡成長的背景,並且一再的淡化、退去。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12:29–15:26。

《那先比丘經》釋148─死後的色身是去是留?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卷3:王復問那先:「人死已後,身不隨後世生耶?」那先言:「人死已後更受新身,故身不隨。」「譬如燈中炷更相然,故炷續在,新炷更然。人身如是,故身不行,更受新身。」(1)

這一段是在討論人死後的色身,是跟隨「命根」而去呢?還是留在世間?答案大家都知道,死後的色身會留在世間,因為屍體會敗壞,而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土葬、水葬、火葬、植葬、天葬(2)

所以「身不隨後世生」,這是普遍的常識,彌蘭王一定也明白,不過他卻是用疑問句問那先:「人死已後,身不隨後世生耶?」那先回答:「是的,人死已後更受新身,會得到一個新的身體,舊的身體就不再跟過去了。」

哦?舊的身體、新的身體?在實況裡邊,「新的身體」和「舊的身體」二者之間是有斷裂的,不過這種狀況很容易被一般人忽略。人死一了百了,不都這麼說的嗎?可對於彌蘭王來說,並不那麼容易過關。

「新的身體」、「舊的身體」?這二者是什麼關係?怎麼突然就生出一個新身呢?

此生壞事做盡,當然一死百了最好;如果你做很多功德,一死百了,死了就斷掉這一生的因緣,做好事豈不成了笑話?做好事沒報償,做壞事倒稱人心,這世間的天理都說不通,佛教是如何解釋這些的呢?新身與舊身之間有連結嗎?怎麼連結?

如果精神性的靈命,可以讓人看到它們怎麼連結,那東西的屬性豈不成了物質性的?不是物質性的又看不見,那它又是什麼呢?

那先聽到彌蘭王的疑問,也明白那顆哲學腦袋裡轉著什麼問題,於是馬上舉例一個燈燈相燃的譬喻,以解開彌蘭王的困惑。

「譬如燈中炷更相然(3)」,燈炷,燈芯的意思,同樣這一盞燈,「故炷續在,新炷更然」,燈炷所燃之處就有光,燈炷與光是二而一,燈炷不斷地被燃燒掉,新炷就接著燃;人的色身也是這樣,命過如燒炷,光光不盡更受新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06:46-12:29。

(1)此段經文出自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 頁715。
(2)天葬:西藏地區最普遍的喪葬習俗,就是把屍體曝露在荒野,讓禿鷹啄食稱為天葬。
(3)「然」,這是古字,意思與現代「燃」同義。

《那先比丘經》釋147─社會分工,關於出家僧侶的角色

◎釋悟因

社會變遷很多觀念都在改變,不過,宗教師的角色一如既往,沒有多大不同。

例如,古代早婚而當前的社會流行晚婚。情勢不同,面對的考驗也不一樣。

有一位居士五十多歲結婚,太太四十幾歲,一直希望有一個孩子。夫婦事業有成,對於沒有孩子還是相當遺憾,後來他的妻子終於有喜了,夫婦倆非常地期待。

有一天他打電話給我說,他們正在擇日看哪天剖腹生產,要我幫忙看日子。世俗的觀點天時地利人合非常重要,順勢以時更是攸關,於是我幫他選個黃道吉日。

不久,孩子出生了,夫婦倆高興地來報喜。又過了幾天,先生憂心地告訴我,可能太太年紀大了奶水不足,而且……她不會帶孩子;又,由於剖腹生產太太的身體到現在還在疼痛……

「師父!我該怎麼辦?」

這話問得令人莞爾,「你們夫婦怎麼帶孩子,怎麼問我呀!」

出家僧侶是宗教師的角色,為世間祈福是本分,你家生了孩子,師父可以幫著誦持大悲咒,祈求佛菩薩護佑孩子健康、平安長大;可生活上面對的種種難題,身體疼痛、撫育孩子、怎麼包尿片等等,不要說師父,菩薩也無法為你操勞啊!

「你去問你的媽媽、你的丈母娘,也可以問婦產科醫生。不能問我,我不懂呀!」看來孩子的到來讓夫婦倆又喜又憂,可很多事情也讓他們措手不及。

確實,當一個新手爸爸、新手媽媽,一切的一切都很陌生、都是新的課題。

我告訴他:「你喜當爹,只是從沒想過當個爹媽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我知道你疼惜太太、疼惜孩子,為今之計,你需要的是尋找資源、尋找對的人來幫忙,你的心先安下來不要慌亂,去做你目前該作的。」

社會是一個「團體」,一個分工的社會,不可能一個人包攬所有的工作。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角色都能各司其職、做到稱職,社會就能安和樂利。

古往今來,宗教師的角色在社會的分工,一如既往,除了為社會誦經祈福,很重要的核心工作是安頓人心、為世人指引方向。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03:32-06:46。

《那先比丘經》釋146─佛陀的使者──傳教師的使命

◎釋悟因

佛陀在世度化眾生有教無類,這種普世應機的度化精神,是佛陀出現世間的悲懷,以及代代傳承的核心精髓。

職是之故,佛陀滅度之後,佛陀的教法如果無法傳之久遠,不能普遍地適應於各種根機、各類族群,這是弘法者不夠認真、沒有盡到弘法的責任。

這樣的說,各位眼見耳聞的閱聽人能夠認同嗎?

佛陀的教法至今已流傳一千五百多年,到了廿一世紀,重新來看待佛陀教法「傳之久遠」這件事,認真地來說,傳法乙事可謂「茲事體大」,不能小覷:

其一,傳教師的才具,不可否認的,佛陀的出家弟子並不是個個辯才無礙,也無法像佛陀那樣有天眼通、宿命通,能夠看透眼前學法者的根機,只能盡力而為,儘可能地去度化各類眾生。

其二,受眾根機千差萬別,以當代的教育界來說,也已注意到受眾的個別差異,而且這種差異千差萬別,簡直是一個人一個類!就開始進行分眾、分倫教育,這是教育界劃時代的典範。大社會尚且如此,何況「佛法」這一科又是特別地「專業」、「專科」!

舉例來說,要對小朋友說法,就要使用小朋友的眼光、思惟;要對老者、長者說法,就要使用老者、長者的眼光、思惟;尤其一個人活了一大把歲數,每個人又有每個人不同的生命經歷,傳教師說法怎能一概而論,說個大概或還可行,如若要令每個聞法者心領神會、徹悟於心,那真是難為這些傳教師了。

傳教師所面對的弘法對象,大都是成年人或青年,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幾乎是一個人一個需求。

所以,在世間當一個出家人容易,當一個傳教師就有些難度,而要當個佛陀稱職的「使者」,肩負起傳教師的使命,那就是高難度囉!

作為一位比丘、比丘尼,肩負佛教「傳之久遠」的使命,銜著這個使命,終身學習是必然,必須精進再精進,才不枉負這一身袈裟!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02:30–03:32。

《那先比丘經》釋145─佛教的經典為何稱為「契經」?

◎釋悟因

佛教的戒律,以在家居士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盗來說,持守這兩戒已包含人之所以為人以及人存在世間的意義,世間最尊貴的是生命,可作價值衡量的是財產,每一個人都尊重生命、也尊重他人的財產權,這是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友誼。

佛陀出家的弟子所要持守的戒律很多,有很多的微細戒是與當地社會風土民情文化有關,但是戒律的根本是一樣的,就是以不殺生不偷盗這幾條大戒為根本。

在《那先比丘經》,彌蘭王問那先:「你看佛陀的經教、戒律可行之久遠嗎?」 (1)那先回答:「那是自然,佛陀所教導的經教、戒律可以讓人奉行到老(2)。」

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各自的經典,天主教、基督教稱為「聖經」,伊斯蘭教稱為「可蘭經」,朗誦、阿拉的傳誦,都意謂神的教誡,而佛教的經典則稱為「契經」。

為何佛教的經典稱為「契經」?

「契經」的意涵,一指契合佛陀所說的真理,一指契合眾生的根機,所謂「契機」,以眾生的需求為依歸,以生命存在世間的真理為依歸,這是「契經」的真諦。

眾生的需求是什麼呢?世間是苦、生命是苦、八苦交煎,眾生渴求苦的解脫,這普世的需求沒有種族的分別、沒有身分貴賤的分別,沒有根機的分別。

佛陀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前六世紀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多太子年輕時數次出遊城門,見到眾生生老病死的苦,祂很訝異、詢問馬夫車匿:

「這些苦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嗎?」「是的,太子。」

「我也會經歷這些苦嗎?」「是的,太子。」悉達多聽了震驚莫名,一心尋求解脫之道,於是半夜逾城離開妻子耶輸陀羅以及出生不久的小太子羅睺羅,到菩提伽耶苦行六年,最終發現「緣生緣滅」的真理而證悟成佛、開啟傳奇的一生。

很多人不認識佛教,總是一概而論的說,佛教與所有的宗教一樣,都是勸人為善,這樣說似乎也不能說錯,但只說對了一小部分,要認識佛教不能不認識教主釋迦牟尼佛的一生(3)、祂的出家動機、求道修道、證道說法的創教本懷。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01:02–02:56。

(1)原文:王復問那先:「自見佛經道可久行之?」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頁715。

(2)原文:那先言:佛所施教禁經戒甚快,當奉行之至老。」出處同上。

(3)佛陀的一生,據佛教經典記載稱為八相成道:降生兜率天、入胎、出生、出家、修道、證道、轉法輪、入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