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六十載對僧青年的建言

出家六十載對僧青年的建言
◎釋悟因

地點:香光尼眾佛學院 緣起:2016中秋慶生院長開示
(2016-0918)
wu-200
坦白的說,我十八歲出家,在佛門裡吃這碗飯已經六十年。六十年的歲月,我自認為我是認真的,認真的追隨佛陀,步佛足跡!

如果要我提出對僧青年的建言,我會說:第一、身體健康,第二、發願過團體生活,第三、發願正法久住世間。

第一、身體健康

健康的身心,不一定無病無痛,而是要努力維持可以用的身心。六十年,身體老化、生病、住院、開刀,儘管躺在床上,又酸又痛,還可以用,我還是盡量用。不能用,就再找出可以用的其他方式。

如果生病了,就像廢機車一樣擺一旁,只會更快生鏽、退化。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所以,要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法器、法船、法幢,要讓這身體做正法船來度人。

第二、發願過團體生活、過僧院生活

戒律,除了自己持守,還需要在團體裡互動,共住、共修、共事。買個房子、住公寓,自己過活,在現今的社會不難。但真正相互接引、提攜你上進的,是同道、共事,相互依存。

有些人根本不想跟你談得來,看他這個臉色你就不喜歡;可為了共事,你得把自己的心量打開,放大小我,與對方互動、溝通。只有在團體裡,你才會看到自己的習性、別人的習性。

僧伽法身慧命的成長,是僧團久住世間的基石。什麼是法身慧命?放開我執、煩惱逐漸銷融,心量逐漸放大。如果一個人住,高興可以幾天幾夜不休息,也可以一天吃五餐,不高興可以放逸怠惰。收的供養全是我所有。這是那門子的團體!?

出家,是加入佛教教團,除了個人戒律的持守,還有在團體修行。透過團體才可以實現理想。與別人相互依存、互助合作、分工,彼此共事。重新來看經典,佛陀的教法,看這個人不對機,就請阿難或舍利弗去說法度化,這是團隊相互支持的力量。

第三、發願佛法永住世間

佛法永住世間,就是人們對佛法有信心。我常說,如果再回來人間,我希望有人度我學佛、出家。為了未來還可以學佛,有佛法永住世間,現在就要度別人學佛。而佛法永住更需要有人做護法。這才能生生不息。

你持戒很莊嚴,更要身口意之知、情、意之節度平衡。人的修行是全人格,而不是進入青燈伴古佛,了無生意。「青燈」,幽暗的。意思是昏昏暗暗的在過日子。

現代女性,要開放引導,認真思惟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學校教育,講五育並重,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做為一個出家人,梵唄、禪修、書寫、講經,典座…最好每一樣都可以兼顧。

最近聽到一個笑話:那天去紫竹林精舍,法寶樓正在辦6Q(IQ、EQ、CQ、EQ、MQ、SQ)親子班成長課程的志工培訓,而耆闍講堂在辦老人失智課程。我聽到二位老師居士在對話。一位說,臺灣老化速度加快,政府在推動長照。另一位說,那景象就是很多外勞推著老人曬太陽。外勞不喜歡曬太陽,就聚集到樹下聊天,讓老人在那邊「吸蒼蠅」。

為什麼說老人在「吸蒼蠅」?大家年紀輕,可以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的。年紀大了,身體就有味道。腐朽的味道,會吸引來蒼蠅。

年輕人不是永遠年輕。我們現在學的,是明天以後要用的。我當年出家可比你們年輕,六十年的歲月嘩啦嘩啦就過去了。但是,我很珍惜可以出家,有這一大片開放的天空可以遨翔、發菩提心……我一直都是認真的。

歲月不待人,趁年輕要發心好學。增長學習、歷練知見,趁早奠下基礎。不是在於讀多少書,而是把修行轉化成你的力量,轉化成具體的。

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有很多經書可以讀。生命真的要很珍惜!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