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32──捨受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

「內六事,令人不喜不愁。」不喜亦不愁是什麼呢?就是捨受,不是很強烈的苦或者是喜。

我們的覺受有三種,「苦受」、「樂受」、「捨受」。

不愁亦不喜,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有時候看到別人發生一些事情,或者看報紙、電視,媒體報導一些很悲慘的事情,看了以後,還是會有感覺,但是沒有那麼強烈。

那先言,「一者目有所見亦不喜亦不愁。」看到了,但是出現的是捨受。為什麼是捨受呢?因為心中有事,這個就不能排第一位了。

就像連續劇,當男主角移情別戀,對女主角的態度就變淡了,因為他的心裡已經裝了另一個人,關注的重點已經轉移,不再在原來那個地方了。

再舉個例,當一個人專注的在用功,吃什麼就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的一門心思都專注在用功的地方。東西一直往嘴裡送,這是辣的,這是甜的,這個好吃不好吃等等還是能分辨,但是心思已經不在那兒。

所以,當一個人專注在修行,事實上,有時候就不會在這些吃、穿、聽什麼、做什麼等方面去用心。

一個死刑犯,在行刑前獄方會送給他最後一餐飯,有滷肉、滷蛋……好不好吃呀?誰知道!他那時還有沒有心情吃這餐飯?有的人就不吃了;有的人可能還會吃,但他想到下一刻就要進入另一個階段,他能好好地享受那一餐嗎?

「捨受」的意思是什麼?他的心在別處,不在當前觸對的境界,對當下的觸境沒什麼感覺了。

人的心如果有一個專注點,眼前的這些苦或樂,或者別人給他再怎麼重的、輕的施壓,這些對他而言,「不愁亦不喜」,都無所謂了。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7(第7片光碟)之VTS_02_1之00:02-05:26。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