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第 103 期

與古佛相遇04

中國石窟造像巡禮

圓光佛學研究中心圖像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 郭祐孟

〔武威地區〕


  離開蘭州以後,向西北方向就進入了河西走廊。首先來到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黃羊河水庫距離武威市區大概二十幾分鐘車程,是天梯山石窟的所在地,這個地方的風景非常漂亮。
  天梯山保留著可能是北涼王沮渠蒙遜開鑿石窟起,直到唐代的造像群,很可惜的是保存情況不佳。目前,這些泥塑和壁畫多被移置於甘肅省博物館,而搬不走的大佛,就以高圍牆將佛像與水庫隔離。天梯山石窟的佛像真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有機會到蘭州,一定要造訪甘肅省博物館,那是全方位的精品,除了精美的佛教造像之外,還有黃河上游的古生物、彩陶和人文歷史......,館藏太豐富了。

大佛像今昔

◎民國初年大佛照


  這是民國初年的大佛照片,由於佛手特別大,臨場時就感覺佛陀伸手要觸摸你一樣,這種如幻的藝術手法,很能帶動人們心靈的感受。

◎朝禮大佛


  今天,大佛修補得非常完整,儘管古樸之意全失,但其碩大的體量依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看看法師頂禮大佛的畫面,可推想大佛的崇高,在這麼大的佛像前面,其實一切盡在不言中──到底你是佛,還是佛是你?就各自去領會了。在這裡,感覺到一座大山雕了大佛之後,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有趣的是,這邊的天王護法像,腳底下踩的竟然是長得很像海龜的靈獸,這也是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元素。

臨摹壁畫

◎臨摹壁畫
  

      過去要剝離這些壁畫之前,必須要先臨摹起來。那些壁畫真的好精緻,站在它的面前,會覺得自己也成為北涼人、唐朝子民,或明清時代的善男信女,回到那個特定時代,一起參與著供養佛陀的法會。

唐代菩薩像

◎天梯山唐代泥塑殘像  

      這尊唐代的供養菩薩像,穿著大領洋裝,這也是佛教造像裡面讓人醉心之處。為什麼呢?因為,每個時代的佛教徒都將他們認為最好的物品,供養給神聖的對象。因此,絲綢之路上的佛菩薩都穿上絲綢、戴上寶石,服飾變化多端,讓人目不暇給。眼前這尊菩薩,不就是反應著胡商的裝扮嗎?


〔張掖地區的馬蹄寺石窟〕


  張掖有個肅南裕固族自治區,位在祁連山山脈的河谷地,是馬蹄寺石窟所在地,風景美不勝收,環境清淨脫俗。如果來到張掖的話,可以考慮在此留宿,享受大自然的洗禮,體驗少數民族的風情。

◎張掖馬蹄寺石窟:三十三天


  馬蹄寺石窟的三十三天景區,以須彌山型來營造崖面上的飛棧與天宮觀,讓人印象深刻。當然,今天已經毀棄不少通道,無法讓每個遊客都逐一攀爬,只能神遊了。崖面上有很多藏文咒語,山壁刻上咒語之後,彷彿聽到它發出真言的聲音。由於此處空曠,大風刮起時更有濃厚的特殊氣氛。有些夜宿者不敢外出,因為大自然的聲音讓人心生恐懼,這就是無明的作用吧!「般若真言」正是此刻最好的靈丹妙藥。
  千佛洞景區中有一座中心塔柱窟,保留了這樣一副西魏壁畫,表現著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十方釋迦分身會集、天宮彌勒菩薩說法釋疑的圖像。這些都是南北朝時代法華三昧禪觀行者的觀修境象,十分可貴。


張掖大佛寺的木雕大臥佛

◎張掖大佛寺的木雕大臥佛


  在張掖市區有一個重要的寺院—大佛寺。是絲路之旅不會錯過的地方,供奉著全世界最大的西夏木雕臥佛。
  從現今的考古發掘之中,我們看到西夏王國的高度用心,他們留下來一大批的佛教造像,水準非常好。也由於西夏跟宋朝之間的文化往來,積極地向宋朝求取藏經,創立西夏文字,翻譯西夏文大藏經等。佛教帶給這個民族很豐厚的養分,使得西夏王國在東方的神秘感,被學者以埃及金字塔相讚譽。
  回想當時,是在這尊臥佛木料定位之後,才可能開始雕造,並蓋起殿堂保護,這真是了不起的大工程。

〔瓜州〕


  安西又稱瓜州,盛產瓜果,因為高日照聚糖的緣故,使得這裡的瓜特別甜而好吃。來到瓜州不吃瓜,總讓人覺得遺憾不已。路邊吃瓜的新鮮感,也讓人感覺更可口了!
  從安西縣,經過踏實鄉,會抵達榆林河水庫,水庫附近的榆林窟,就是敦煌五大石窟群當中的一區。據說,踏實鄉是美女的故鄉!當年日本拍攝敦煌電影的時候,就是特別赴踏實尋覓演員的,這使得踏實名聲大噪。之後,許多日本團到安西,就會安排往踏實探訪一番,這也為樸素的小鄉鎮帶來一些經濟資源。

◎瓜州的代表性植物:紅柳


  瓜州的植物沒有幾種,這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植物──紅柳。紅柳開花的時候很漂亮,一整片像海灘一樣,整個礫石灘上都是紅柳。乍看覺得不錯,但是當車子進入紅柳灘,開了二十幾分鐘還沒出紅柳灘,會覺得像進入迷宮一樣。

〔安西榆林窟〕

◎安西榆林石窟鳥瞰


  河西走廊西段的石窟光線一般都不算太理想,須要自備手電筒才能欣賞壁畫顏色的美妙之處。這是因為今天的石窟不再燃點油燈,更無禮佛法會,只被視為文物遺產而加以保護的關係。假如您真能遇上研究院或管理所人員進行拍攝或臨摹壁畫的現場,全窟通體發亮,那種感動就很特別,真是光照大千!十方佛國景象會一體齊現。
  榆林窟在河谷底下,必須往下走到榆林河,便見兩岸洞窟的美景。聽說,這條河每年都有氾濫期,如果遇到下大雨,河水也會暴漲的。由於石窟沿著兩岸山壁開鑿,所以一旦河水暴漲,就無法跨岸進行考察。


榆林十五號洞窟的唐、蕃的天王

◎榆林十五號窟唐、蕃的天王


  第十五號洞窟開鑿於中唐時代,或許當時吐蕃人和唐人在佛教信仰的共通基礎上,想要建立和諧的互動關係,所以洞窟裡面的壁畫跟塑像出現了「蕃、漢同室」的特色。譬如這兩副天王壁畫,是位在進入洞窟的左右兩側壁上,一邊是吐蕃的北方天王,一邊是唐式的東方天王。唐式天王穿著大將軍的衣服,有一個夜叉是他的手下,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樣式。蕃式的北方天王手上抓著一隻長相與狐狸相彷彿的靈鼠,靈鼠身上鑲滿了各種寶石。因為靈鼠會吐出好多金銀財寶,吐蕃人便將之視為財神。吐蕃人不僅把北方毗沙門天當作崇拜的對象,還讓吐蕃的虎皮大將軍充當毗沙門天王的侍者,這也說明吐蕃人對祂的歸順。
  在榆林窟中見到唐朝與吐蕃天王共處一窟,這種狀況確實很有趣。在台灣寺廟也有這樣的例子喔!譬如:「對場作」,就是有兩組匠師一起營建,在殿基中軸線上搭布幕相隔,兩邊比賽,各自尋找並提供最高超的匠師,等到落成時刻,便將隔布揭開,一體呈顯。像基隆港前的城隍廟神像,便是由一對父子共同製作的,一邊是中國鬼、台灣鬼;另一邊卻是西洋鬼。爸爸做本土;兒子做洋鬼,一同當作城隍爺的侍者。宗教藝術的內涵有很多相通性,有些被認為是民俗的,其實跟佛教文化之間是有關連性的。


榆林二十五號窟正壁

◎榆林二十五號窟正壁


  曾有學者懷疑這裡可能就是唐穆宗時期,吐蕃跟唐朝會盟簽約之處,建此洞窟做為紀念並祈求維繫和平。不過,現在我們都認為那是在青海境內。這個洞窟只能說是反映著當時的某些共通元素吧!二十五號洞窟是榆林窟中最精采的洞窟之一,正壁以盧舍那佛並八大菩薩曼荼羅為中心,兩旁配以藥師佛和地藏菩薩。唐代的行道藥師像,托著藥缽,拿著錫杖,非常莊嚴。站在祂面前會很感動,好像佛陀就向著你走過來。
  八大菩薩的服裝跟造型,很明顯是新傳入的樣式,而非唐代原味,這是來自印度帕羅王朝的粉本,受到密教美術的強烈影響,象徵意義的元素增加了。這種風格帶到長安城之後,也影響到河西地區的造型。有些學者認為這種樣式是從吐蕃來的。但是如果觀察整個體態的比例,則透露一種「唐骨印皮」的訊息,跟印度婆羅風格確有差異。

◎正壁主尊造型


  主尊佛像穿著菩薩裝,結禪定印,這是胎藏界曼荼羅大日如來的典型;但是旁邊的落款寫著「清淨法身盧舍那佛」,這又是河西造像傳統的元素了。吐蕃統治河西的時候,漢人已經在這裡經營了幾百年,有很深厚的漢文化支持。漢傳佛教的傳統是不用大日如來的,把主尊佛王的名號統一用盧舍那佛來稱呼,這跟我們經典上的認知有一點差距。經典上的盧舍那佛、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等,各自都是分開的,梵號也有差異。可是在河西漢傳佛教的造像傳統裡面,卻用同樣的一個主尊來代表。因此,要進一步確認這個主尊的屬性,必須要考察祂周邊的眷屬造像,才能判斷。
  彌勒菩薩的頭冠上面有佛塔,左手拿著軍持淨瓶。軍持淨瓶是梵天的法器,代表清淨行,彌勒菩薩出生婆羅門種姓,水瓶是婆羅門必備的東西。彌勒身上披著獸皮,這是一個新元素。為什麼在菩薩身上開始穿上動物皮的服裝?像是後來忿怒尊身上的虎皮裙等。中土的人一開始看不習慣,所以這種忿怒尊跟密教造像初入中土都被加以改造,很多元素被抽換掉了。佛教的流傳不只在社會高級階層;可是我們的佛教史多半以高級階層的想法撰寫,跟實際的信仰流傳狀況有相當差距。

◎文殊與普賢菩薩


  二十五窟是盛唐開鑿,到吐蕃時期才完工的洞窟。所以壁畫有盛唐的結構,和中唐的風格。許多人對於文殊菩薩的印象,是拿寶劍跟經夾的,但那是晚期另一系統的造型;唐主流的文殊菩薩是拿如意的。為什麼呢?如人所意、如法所意。如意就是常民生活搔背用的「不求人」,搔著癢處讓人舒爽的感覺,就像是文殊菩薩的教法,直接命中要害,不留情面的;祂不像觀音菩薩這麼樣的慈悲婉轉、東繞西繞,就怕傷了我們的自尊心。
  每尊菩薩的法門都有非常強烈的特性,將所有的特性總合,就呈顯出圓滿的佛法。我們在欣賞中國石窟的時候,可以嘗試去體會石窟圖像背後的結構性。洞窟美術並不是單純想表現什麼,而是傳達著整體的價值與作用。所以,一個洞窟是眾多題材跟元素重組建構之後的結果。因時間的關係,沒能走到敦煌,還請大家多多包涵,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