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慈悲觀要如何怨親平等?

188_class_cover
我們很容易地對親人產生感恩的心情感同身受,但要對自己的怨敵,乃至所有的眾生產生親切感、慈悲心,便需要修煉調整了。修慈悲觀時要用平等和諧的心境對待所有的眾生,這亦是在禪修時我們一再提醒、修煉的心態。所以禪修後要修煉慈悲觀,禪修用功是清明不愚昧,並保持平等心,不在貪與瞋的兩極端間擺盪;現在修習慈悲感恩,更要秉持平等和諧的心境來對待一切。

如果還在禪堂,只有觀想所緣就無法把持平穩平等的心,一旦走出禪堂,怨親映現,心境將更是激盪而難以掌握;所以這種修煉是不可少的,在禪修後,要緊接著修煉心境的開展,這是回向心,開展心、發願心、分享心的修煉。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77期《生活中的緣起:現觀智慧(上)》專欄<春風化雨>:「感恩發願:修慈悲觀」

什麼是懺悔?

186_class_cover
什麼是懺悔?

懺,是「懺摩」的簡稱,意譯為容忍、寬恕,是指有了過失,請求對方容忍、寬恕。

悔,即「說罪」,陳說罪狀的意思。是認錯且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過失,向對方承認過失。

懺悔,就是對於自己過往犯下的錯誤,深感慚愧;並且立願離惡行善,去除修行的障礙,達到降伏、斷除煩惱的效果。

《佛遺教經》亦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懂得慚愧,是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願意懺悔,是智慧與勇氣的修學根基。「懺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但是,從佛世時依戒律的「作法懺悔」,至大乘佛教演變出一套在時機、目的與作法上,都極為不同的懺悔法門,通稱「禮懺」。而梵唄時所吟誦的懺悔偈,就是漢地佛教進行禮懺時的重要內容。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9期別冊《還原一地的清響》專輯<還原>:「靈魂的鏡子:懺悔」

培養謙遜的涵養

184_class_cover
修行時最怕生起修行人的驕傲,自以為已得功夫,別人都在忙修瞎練,因此會變得很不合群。好比說,禪修時感到身心非常愉悅,便以為自己已經修到色界的第四禪,但是實際上還在欲界。有時,別人看持戒的人會覺得他們很奇怪,不持戒還好,持戒以後言行就變得奇怪;有的禪修者也是如此,常擺個莫測高深的姿態,盡講如何放光、如何感應等等。但是你放光跟我禪修有什麼關係呢?那都只是妄想而已。

修行不僅要修自己,還要記得「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在學佛的過程很怕過度膨脹,不知道別人在哪裡,又很喜歡別人去溫暖他,可是他連分一點點關心在別人身上都談不上。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在修智慧與慈悲,但是智慧、慈悲的背後,需要多一點耐心與方便。為什麼說修行者要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因為你要把自己的境界放下來,回到眾生身上。如果你的境界確實很高,那麼可不可以放下來,你所講的讓我能聽懂,讓芸芸眾生聽得懂,這是需要的。再怎麼聰明、有智慧,還是要能為眾生所用,這是要練習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4期《微言說禪 悟因法師說禪(三)》專欄<禪的經偈>:「3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聽戒就能受戒嗎?

182_class_cover
在佛法中,聽戒並不即是受戒。佛教重視「心念、思想足以引導行為」的事實,因此一個人若發心求受佛戒,應先了解戒法,然後經由戒師的引導,依循受戒儀軌,發起最上廣大深心誓願,遍緣法界一切有情無情,願依三寶四諦戒法,斷除一切罪惡,修持一切善法,廣度一切眾生,如此感得戒體,就是受戒。如果對戒法不甚了解,僅能以虔敬的心,隨眾懺悔求戒,亦可感得去惡修善的善根薰習。

真正受持戒法,須具足四緣——「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規;「戒體」是在受戒時感得的,一種源自佛陀,師師相授無表色的薰習功德;「戒相」和「戒行」則是如法執持佛戒,表現在身口意上的行為。因此,聽戒、學戒實影響著得戒和持戒的了解程度,但絕不等於受戒。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3-1期「【推薦研讀】在家五戒、菩薩戒相關專文」專輯〈學戒問答〉

浴佛有什麼功德呢?

180_class_cover據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佛說浴像功德經》所述,浴佛有十五種功德:
「一者、得淨念心。
二者、得順法心。
三者、得慚愧心。
四者、得見如來。
五者、發淨信心。
六者、能持正法。
七者、如說修行。
八者、得親近諸佛。
九者、諸佛國土隨意受生。
十者、若生人中,生大姓家;其心柔軟,人所敬重。
十一者、纔生人中,得念佛心。
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惱亂。
十三者、於末法時能護正法。
十四者、常得十方諸佛如來恒加覆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小小的浴佛動作,卻有無量殊勝功德,佛陀善巧方便,真是令人讚嘆!

◎資料來源:〈如此接近清淨—浴佛〉,《香光莊嚴》第109期別冊「還原一地的清響」專輯

皈依是面對生活的態度

178_class_cover從外在來看,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其實更多的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珍惜,同時也體證我們在世間的價值與意義。

信仰不是為了誰,就是自己告訴自己要以什麼方法生活,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方式。而「正法久住」就是一種永續的經營,透過我個人的所見所聞而與一切生命結合,共同來經營這一段生命。

皈依,是戒律的開始,是所有典章制度的開始,也是發心的開始,更是相應於菩提心、菩薩道的。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29期《悟因法師 談戒說律(一)》專欄〈佛教戒律的人間性—1 佛教實體平台的建立〉:「從自己的生命開始修學戒律」

為何要助念?

176_class_cover

助念,即是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

據說人在往生之際,身體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開始分散。想必當時的心境,必是驚慌恐懼、徬徨無助、六神無主,此時最需要幫助臨終之人提起正念,這就是「助念」的用意。

助念中,身旁之人以至誠懇切之心念誦「阿彌陀佛聖號」,祈願仰仗佛菩薩的慈悲願力、佛號的功德力,以及助念者的慈悲心,來消除臨終之人的恐懼,幫助提起正念,引導其安詳往生善道或求生淨土。一般稍有信仰的人,都會為往生的親人念佛或誦經,期望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善趣。

當我們正在為別人助念時,其實也是為自己助念,在練習死亡。別人用生命在為我們說法,我們就要去體會佛陀所說的無常苦空的道理,進而珍惜生命、精進用功。

生命只在呼吸間,為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繼續不清不楚地被生下來,又糊里糊塗地死去,務必要撥時間學佛。與其要別人幫我們助念開示,不如趁意識清楚時,聽經聞法,為自己助念開示,更為實在。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07期《用心過生活:生命的禮物(二)》專輯〈花落亦自在〉:「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

為什麼要學佛

174_class_cover

學佛的根本是在對治煩惱,煩惱有粗有細,對治的方法由外而內,可分為戒學、定學、慧學三個層次:

粗重的煩惱,表現在身語的行為,如果違犯自他,就是惡法。例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惡法要以持戒對治,這是戒學。如果身心感到困擾或者心思散亂、妄想心重,想東想西,這是意念不淨,與惡法不一樣,不可以畫成等號。心思散動或昏昧要修禪定對治,這是定學,或稱心學。持戒是對治外顯的行為,而行為是來自內在意念的發動,所以,持戒要清楚內心的狀況。例如不斷生出來的妄想,不想往那裡想,心還是向著那裡去,這是習氣,一種習慣性的思惟。能夠向內心去觀照,照見它的動靜虛實,這是智慧,慧學。戒定慧三學的修學,是有層次的,而且深淺不一樣。

學佛要修戒定慧三學。三學中戒學是基礎。做人的基本一定要持五戒,不能不持戒。真正的持戒清淨,對事理要清楚,內心要澄靜。身心沉穩有智慧,你才知道如何持戒清淨,才是真正的利益世間、利益於人。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3-1期《【推薦研讀】在家五戒、菩薩戒相關專文》專輯〈五戒律儀〉

性戒與遮戒的差異

172_class_cover
五戒有性戒、遮戒的分別。

性戒,「不由佛制,其性自是惡」,不是由於釋迦牟尼佛制定,而是從其本質來說即是惡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條戒是性戒。不論你有沒有受戒,作了就有罪。

遮戒,本質上不是惡法,但它可能破壞戒法,為了保護戒法所以要制止。例如酒的本性不是惡,但是酒喝下去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因此要遮止不要去碰。防非止惡,這是戒律的基本精神。

《雜阿含經》說︰「有三法,一切世間所不愛念。」是哪三種法?老病死。死,沒有人喜歡。連螞蟻都珍惜生命,人更是珍惜生命。自古以來,你要活命,別人也要活命。持戒就是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自己的心境來說,假使有人要殺我,我一定很瞋惱、很不高興。自己不高興的事,也可以體會別人的這種心境。有這種覺悟,就受持不殺生戒。持戒,最主要是知道自己的心境。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雜誌》第133-1期專輯:「五戒律儀」

什麼是喜捨?

170_class_cover
捨就是布施,但喜捨比布施更有「學問」些。

喜捨是指「用歡喜的心情布施」,為什麼能歡喜布施呢?因為布施的當下,施者的心靈是非常滿足的。要一個人布施不太難,但喜捨則源自豐足,只有在物質、精神各方面有豐足感的人才能「喜捨」。

常聽到:「我需要…」、「我缺少…」、「如果我有××該多好」,卻很少有人這麼思惟:「我可以給些什麼?」,在別人需要時能夠高高興興地布施出來,這樣的人生必定非常豐足,同時,由於有了豐足感,身心會覺得安然、自在,因為,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我是歡歡喜喜地在每一個適當的機緣下、提供別人需要的布施者,不是那些伸著手等著別人施予的人啊!

要過一個自在的生活,「喜捨」是不可少的。佛經中有句話:「菩薩恆常歡喜,因他恆常布施。」,當一個人布施的時候,他所施出去的不只是對方所要的東西而已,更捨去了自己內心的吝嗇、猶豫、自我保護等障礙心理健康的一切煩惱,把心靈從閉塞、防衛轉為開放、接受,這猶如從牢獄中獲得釋放,怎能不歡喜呢?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雜誌》第14期專欄<探尋>:「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