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如何修「忍」?

146_class_cover

「忍」的意思是「接受」、「相信」,而你「相信」什麼?
我們常說自己是信仰佛教,但一定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我到底信仰佛教的什麼?」不論是去尋師訪道或遊方參學,經歷過什麼樣的修學歷程,你回過頭來看自己時會說:「啊!原來如此啊!我就是這個樣子。」「它是什麼樣子?」「就是那個樣子。」「那個樣子」無法言說,只能體會。那麼,這是否已脫出輪迴了呢?我不曉得,但只有一個確定的情況是:你確信了自己到底信仰了什麼。

在佛經中提到三種「忍」,有對事相的安忍與對道理的安忍。
第一個「忍」是「生忍」,例如我們在接受他人的供養時,不生起憍慢,在他人對我們瞋罵傷害中,不生起怨恨。這是從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歷練中,能自我提升的一種智慧。

第二個是「法忍」,即對於寒冷、炎熱、風雨、飢渴等情況感到惱害時,能夠安忍,不生起瞋恚或憂愁,這是對外在環境的安忍。我們經常就是在這些事相上打轉,無法安忍而造成許多煩惱。

第三個「忍」是「無生法忍」,這是對道理的安忍。「無生法」是指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無生法」就是指把心安住於法不生滅的道理上,這是菩薩的境界。

早期我去看廣欽老和尚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句話他一定問:「你從哪裡來?」我回答說:「我從台北來。」他沒有再接說下一句。
第二次去,他又再問:「你從哪裡來?」我仍然回答:「我從台北來。」
這是世俗的語言,如果還要再問,就是問:「台北之前,你又從哪裡來?」
老和尚一直在問:「你從哪裡來?」第二次去這樣問,第三次又這樣問時,我開始自問:「我從哪裡來?我確實從哪裡來?」
但是,「我從哪裡來?」這是指「前一刻我從哪裡來?」還是「此刻我從哪裡來?」可是此刻從未停留下來啊!什麼時候停留呢?《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因為過去、現在、未來的每一個剎那都遷流不住,當你說「當下」時,已經又到了下一個剎那,現在早已成為了過去。

我們明明就在無常裡,所以,你的佛性、自性一直就在無常的時間流裡,在變動的環境流裡,在遷流的因緣法裡,一幕接一幕不斷地出現,你要抓取什麼?可以停留久一點嗎?一刻都不停留的。「忍」就是陪著你成長的、認識的一個過程,它是一個背景而已,是一種肯定,也是讓自己去承擔、接受這些過程,也看到自己的心境。所以,首先是要「看清楚」,完全地進入這樣的心境。

中國的禪法是從「無」入道。什麼是「無」呢?「無」就是「無」,我們修行了半天有修出什麼來嗎?我們空著手從媽媽的肚子來到世間,長大以後,好像接觸了很多人,也擁有了很多的東西。我們有時拿起照片來看,「這是過去我班上的同學」、「這個我還曾經跟他吵過架」……,結果這些都變成背景的影子。

所以,從「無」入道,「道」在哪裡?還是「無」。最後你要走的時候,無論建立了多少功勞、功業、功德,全部都要放下,這個就是「忍」。

我們在看無常時,其實要證的是「無生法」,要了悟的是法原來不生不滅。要怎麼修呢?就是隨時都回到當下,修一個「忍」字,從對「無常」的觀察裡,徹底認知空、實相的真理而安住,這就是修「無生法忍」。在此的「忍」就是指「確認」、「確知」。

「無生法忍」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呢?還是我們現世當下就可以修呢?當然當下就可以修,這就是「禪修」。

◎節錄整理:釋悟因,〈修行的開始——信與忍〉,《香光莊嚴》,135期(民108年12月),頁32-33。

【新書快訊】甘於淡泊:四分比丘尼戒講記

法的肯認 中譯書序

那天,在印度的菩提伽耶,天微亮,我緩步繞著菩提大塔周圍的小巷,市集喧鬧已經開始。五顏六色的水果堆得好高,在一串串隨風輕搖的黃花中,顯得那麼鮮甜可口;還有站在水果攤後印度青年那深邃的眼,靦覥的笑—我正走在佛陀走過的路,注視著佛陀也注視過的眼神——千古一同,除了晨光,還有法的肯認,肯認它!我是一位佛教比丘尼,我是佛陀的弟子——法通過我,穿過千年、穿過萬里、穿過高山、穿過大海,在這塵間留存著這腳步與目光。回首,已是二十四年前的一幕。

一九九六年二月三日至廿五日「西方尼僧生活營」(Life as a Western Buddhist Nun),來自十七個國家,八十多位藏系的西方尼僧在印度菩提伽耶大覺寺,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樹下研習戒律,瞭解佛陀當時制戒的精神與原則,並與自己出家的修學生活進行對話。

有三周的時間,我,還有香光尼僧團幾位法師:見諦、見可、見晉,與這些西方尼僧們一起研戒、一起生活——除了我講課之外,法師們還安排讓這些尼僧們寫作業、考試、分組表演、幻燈片欣賞等——無非就是要大家在短時間內,充分掌握尼僧在僧團、尼僧在社會、佛教教團在社會的「比丘尼、戒律、修道生活」三個概念,所交互建立的佛教僧團運作的原則。活動結束,各自踏上歸途時,彼此祝福,誰知道要面對什麼挑戰?一九九七年爆發「香光寺管理權事件」,有心人士以非法的「香光寺管理委員會」強行接管香光寺,法師們在香光寺舊殿靜坐,一步不讓,村民在她們耳邊高分貝敲鑼打鼓,濃烈的香與煙,熏得整個舊殿難以呼吸,近乎窒息。有心人士還控告香光寺管理人與歷任住持——這事件由暴力、騷擾,走向訴訟,在香光寺提供所有相關的證明文件,法官判決香光寺勝訴後才落幕。

佛教始終是在社會框架中運作的,要將佛教裡修學的這一套,無論是戒律還是法義,轉變為「有主體的實體」——透過這個有主體的實體 ,接受世間的護持,並創造與社會互動的平台。佛教教團是一個組織,是依據佛教戒律精神而建立的嚴謹且如法的組織。做為一個僧眾,加入佛教僧團後,你就不只是你個人,是代表了佛教,你身心充滿了佛法,住佛法、持佛法,呈顯於世間的時空中,這就是「住持佛法」。僧人的生活方式、修學,都是從佛教教團中實踐展現——香光寺寺產是經由社會公權力而保住,但若是一開始,法師們因害怕恐懼而不敢爭取維護,歷史走向將會非常不同。我非常感謝過程中所有協助的佛教界、社會大德護法;我更感謝這群和我一起堅持下來的法師們,這是「法的堅持」,更是「法的學習」——以著不同於比丘、居士等的性別、階層、文化、種族、時代的方式——向世間證明,比丘尼也能住持佛法,也能護法衛教,是正法久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印度菩提伽耶「西方尼僧生活營」籌備者之一,亦是這本英文原書的編輯——圖丹卻准法師,長年為恢復藏系比丘尼戒奔走呼籲。二○○三年,她在美國西雅圖建立了舍衞精舍(Sravasti Abbey)。二○一八年,我去美國舍衞精舍再次為西方尼僧講比丘尼戒。對象主要是舍衛精舍的僧眾,還有一些從美國其他地區過來的西方尼僧。講座期間遇到一次誦戒。那晚,從懺悔、前方便,到正誦戒,再到迴向,不僅每個步驟毫不馬虎,行儀如法;誦戒者語速流暢,猶如大水奔洩,直至大海,完全沒有滯礙或停頓,用我的話說,就是「暢快」。佛教的清淨布薩,在西方,在美國的比丘尼僧團被完整如法踐行,千古一同,這就是法的肯認,肯認你自己、肯認當下,比丘尼也能構成佛法永續的動力,只要有智慧、悲心與信願,佛法就能久住世間。

Choosing Simplicity:Commentary on the Bhikshuni Pratimoksha 是我在「西方尼僧生活營」的講稿,卻准法師與見諦耗費相當多的心思,一起整理編輯,二○○○年即出版。二○二○年,這本書再譯回中文,經過二十年,我對律藏資料的閱讀以及比丘尼僧團運作的經驗,都有新的不同的體會。因此,除了架構還保留原書的六大項度——戒學概說;僧團組成份子及其關係;入僧團的各種規定;維持僧伽身分的要件;僧伽生活的依憑;僧團的共修生活外——內容則進行了極大的補充與調整,這是必須先跟大家說明。當然,主軸原則依然是比丘尼的修道生活,是不論東方西方、現代古代及未來,受了佛教比丘尼戒的比丘尼們,都應該了解掌握的「比丘尼修道生活」。

香光尼僧團 悟因序於二○二○年 夏安居中

Choosing Simplicity

目次

法的肯認(中譯書序) 釋悟
梭巴仁波切喇嘛的薦言 梭巴仁波切
原書編者序 圖丹卻准
由當代文化的角度觀出家修道 圖丹卻准
出家受戒的動機與利益 圖丹卻准.丹津卡丘

第一章 戒律的重要性
第二章 毗尼概述
第三章 僧團成員
第四章 加入僧團
第五章 說戒
第六章 維持僧伽身分的要件
第七章 淫戒、摩觸戒與八事成重戒
第八章 與淫染相關的其他戒條
第九章 盜戒
第十章 殺人戒、大妄語戒、覆他重罪戒、隨舉三諫不捨戒
第十一章 違諫戒
第十二章 正命:正當的謀生之道
第十三章 僧伽生活的依憑:衣
第十四章 僧伽生活的依憑:食、藥、房、行
第十五章 僧團倫理:戒臘與行政
第十六章 僧團的共修生活
結語

附錄一 非諍事羯磨與諍事羯磨:僧團事務與爭端的處理原則
附錄二 生善羯磨與治罪羯磨:生善滅惡,令持戒清淨
附錄三 說欲:僧團和合的具體實踐
附錄四 布薩羯磨:捨除諸惡不善法,維護清淨修道生活
附錄五 捨墮與修道
附錄六 捨墮的核心精神
參考書目

 

新書分享:《慈心海福聚:共集「心」福氣》

2021metta2021年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法師送給大家的新春祝福語是「慈心海福聚」。此法語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意即若以慈心對待眾生,所積聚的福德將如大海一般不可稱量。

從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平息,一旦國內外有任何疫情變化,總是令人緊張。畢竟病毒不分國界,全球息息相關,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因此在新的一年開始,如何修學「慈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平安自在,就顯得很重要。

今年香光尼僧團人文志業,因應「慈心」的主題,特別編製《慈心海福聚:共集「心」福氣》隨身書,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認識慈心」,包括認識慈心、修學慈心的利益、慈心的修習方法。第二部分「慈心修習」,收錄香光尼僧團法師撰述的十則慈心觀文,可以藉由念誦、隨文作觀,開啟慈心。第三部分「慈心行動」,邀請大家一起慈心行動,積聚眾福,共集「心」福氣。

本書亦有製作電子書,您可以線上閱讀,亦可透過法師們錄製的語音導引,念誦、隨文作觀,開啟慈心。連結網址:http://gaya.tw/metta


【目次】
■悟師父的話
■編序:慈心,積聚眾福!
■認識慈心
一、慈心是什麼?
二、修學慈心的利益
三、慈心的修習方法
■慈心修習
一、為新冠肺炎疫情祈福:謹守大自然的法則
二、為新冠肺炎疫情祈福:匯聚一切友善力量
三、防疫慈心觀
四、慈心放鬆
五、慈心照護疼痛
六、慈悲祝福
七、友善關懷 慈心相繫
八、幸福洋溢 慈心守護家
九、慈心胎教:慈愛與寶貝同在
十、慈心胎教:爸媽的寶貝
■慈心行動
一、慈心好清醒
二、慈心好飲食
三、慈心好家庭
四、慈心好工作
五、慈心好療癒
六、慈心好舒活
七、慈心好安
■編後語:慈心,共集「心」福氣


【索書訊息】
紙本書索取,請洽香光尼僧團各分院

◎香光山寺
桃園市大溪區福安里頭寮路276巷75-1號
電話:03-3873141
http://gaya.gaya.org.tw

◎香光寺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1號
電話:05-2541267
http://xianguan.gaya.org.tw

◎紫竹林精舍
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
http://zizhulin.gaya.org.tw

◎安慧學苑
嘉義市東區文化路820號
電話:05-2325165
http://anhui.gaya.org.tw

◎定慧學苑
苗栗市福星街74巷3號
電話:037-272477
http://dinghui.gaya.org.tw

◎印儀學苑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電話:02-23946800
http://yinyi.gaya.org.tw

◎養慧學苑
臺中市西區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
http://yanghui.gaya.org.tw

《青松萌芽》第26期出刊了!

hkbi26

《青松萌芽》是香光尼眾佛學院年刊,盛載著學僧在佛學院求學和修行的點滴。

本期的精采內容包括「師長開示」單元:院長悟因長老尼為學僧講授《楞嚴經》之「七處徵心」對修學的啟發;以及三位佛學院過往/現任副院長解答學僧於修學上的種種疑難。「伽耶山交輝」收錄兩篇教與學的分享:一連五天的「死隨念」密集禪修課程中,由香光禪修中心的法師帶領同學們進行關於死亡的深層探索;以及把《瑜伽師地論》所載的緣起觀修法,融於生活修行體驗的習作。「樹之歌」是學僧文集,記載著修學路上的點點滴滴,流露真誠又質樸的自我探索。此外還有「菁松獎」徵文選和「學院記事」,後者特別報導了學院中斷近三十年的文藝週學藝競賽,以及學僧在香光山寺傳戒的弘護實習。

《青松萌芽》是院長為院刊題下的名稱。意旨是:青松雖小,卻有衝天之志與昂首之姿。佛學院的學習,充滿了滋養心靈的法食,一株株的青松小苗就是這樣成長的。

誠邀您閱讀《青松萌芽》,與學僧們一同分享成長路上的安樂,普願皆歡喜!

線上閱讀《青松萌芽》

光在,心自在  〈普門品〉陪您優雅穿渡生命窄門

2020Freedom of Mind
佛法經文中,最跟觀音菩薩信仰相應的當屬〈普門品〉!現代人生活忙碌,〈普門品〉的簡短易持是受大眾歡迎的原因之一,每天只要花個短短十分鐘讀〈普門品〉,就是心的修行了!

香光寺住持與觀世音情感
悟因長老尼在書中不僅分享她出家前與觀音的因緣,還藉由許多生活見聞來闡述〈普門品〉經中真實義,看似出世間的教法,卻能如此平易近人、讓讀者應用於日常,有機會習菩薩的智慧、重新審視及端正自己的心。

 

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因緣而名叫「觀世音」呢?
〈普門品〉的品題中,「普門」又是指什麼意思?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性格又為何?

這些常存於世人中的疑問,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解答!

本書為悟因長老尼講說〈普門品〉的集結,全書分為八章,首先由「何為觀世音?」、「何為普門?」起頭,再搭配長老尼平實的文字,生動的解說,讓你與經典拉近距離。

這不僅是一本佛經論述,更可透過與悟因長老尼的四個約定「讀觀音」、「背觀音」、「念觀音」以及「做觀音」,重新審視自己,思考人生種種苦果、苦因,並把信仰轉化成為具體的力量和行動,學習菩薩的大慧!

——————
原來他/她就是觀音菩薩

 有位老居士,跟我一樣,年紀一大把了。她和她先生經營一個將近三十年的麵攤子,最最搶手的就是手工水餃,每天天未亮,就已經有人排隊搶購。站在攤子前的她流著汗,手沒停過,一邊打包一邊算錢,那汗水直流浸入圍在脖子的毛巾,擦個汗都沒空。

你讚歎她的水餃還是其他麵類產品,她總是從頭說起——她先生以前是運動國手,家裡擺著整排的獎盃。原本生活過得還不錯,孩子一個個落地。直到她的公公過世,夫妻倆才突然驚覺,家中經濟一下子沒了靠山,總不能靠著獎盃養孩子吧?該怎麼辦?

一片愁雲慘霧之際,先生提議:「這樣好了,我做麵,你煮麵,我們經營麵攤,不必求人,還能給麵食增加價值。」就這樣,她跟著先生一起打拚。

她看到世間很多幻相,知道不需要用自己攀爬不到的高度,來要求自己和子女,一枝草一點露。她說:「我們就老老實實,踏實做事。」又說:「人要知人,才是有智慧;可是能自知,才是真明白。」

人類是一種「講故事的存在」。但是,任何一個人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個人故事,因為個人並不是先於社會存在的一個原子,是在社會關係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體塑造而形成的。這位老居士說的:「能自知,才是真明白。」如果你要回答自己是誰、需要什麼和想做什麼,這些問題,只有講通了自己成長的故事,理解這些經歷,如何形成了你的目標和需求,你才能真正回答這些問題。

社群的紐帶關係,不僅構成你這個人,也不只是團體中的情感依賴。就算是個人做出選擇,這些選擇依然是和所處的家庭、社會有著緊密的紐帶。也正是在這種紐帶關係中,你有了歸屬感,也知道了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

普陀山隔岸住著一個以殺豬為業的人,家中還有老母親。他大清早出去做生意,晚上喝酒,每天都是醉醺醺地回家倒頭就睡。回來時,如果母親開門稍微晚一點,就會被他拳打腳踢,還常出言不遜。

每年都有好多香客朝聖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有天,這兒子想說,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的人物,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遠道來朝拜?於是他決定去看個究竟。

這人一早就乘船出發,黃昏時抵達普陀山。在山上到處逛,一座寺廟走過一座寺廟 。天黑了,他遇到一位老和尚在觀世音菩薩殿前念佛,威儀莊嚴。見到德相莊嚴的老和尚,他問:「師父,我是來找觀世音菩薩的,請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裡啊?」老和尚說:「觀音菩薩外出,真不巧。」「去哪裡呢?」「聽說要去隔岸某村的某戶人家。」「某村的某戶人家,跟我家很像耶!」「是嗎?」「我如何可以找到觀音菩薩呢?」「觀音菩薩出門時,穿著一件破棉襖,反著穿鞋子的。」

兒子心想,一定要看究竟。老母親每天念佛吃素,老和尚說的某村某家——該不就是來我家啊?他急忙趕回家,回到家已經是深夜時分,猛敲門,敲門聲又大又急。把已經躺下的老母親,從睡夢中驚醒。一把老骨頭,怎應付得了這陣陣的聲響。棉衣一披,拖著鞋子,急急忙忙趕緊開門。兒子一見到開門的人,「一身破棉襖,反著穿鞋」,這一幕竟然是自己的老母親——他抱著母親痛哭,錯愕的老人家不知發生什麼?只能口中不斷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

日後,這個兒子會怎麼講自己的故事?永遠也繞不開那開門一見的身披破棉襖,反著穿鞋的老人家——我們在這個家庭成長,在這個社會工作,它塑造了你的身分認同、生活理想、道德感與責任意識。而在開門那個剎那,終於明白了自己所在的位置,「能自知,才是真明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重點,讀者可再詳參本書的解釋。其中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有個定型句,大家要反覆思量、體會,即「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個何身,可以帶入各種身分、角色、性別、職業、種族……——無論你身處何地,你的選擇與追尋,對自我的理解,都是與你所對應的環境一起,無法脫離群體與你的紐帶,在這個紐帶中,你要生存、要奮鬥、要成為你自己——觀音菩薩會不斷跟你建立紐帶,那些在你落魄或成功、快樂或悲傷,包容你、接受你、從生至老死,和你重新找回那些穩定的依戀關係、深刻的歸屬感,以及可靠的生活理想的人們,原來他/她們就是觀音菩薩。就在你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就在你一心喊出:「觀音菩薩,求求你!」你就會發現觀音菩薩,抑或觀音菩薩就會發現你。

我跟煮麵的老居士結緣,是我任職寺院監院的時候。法會期間,她很熱心問我:「師父!你做法會,我來煮麵給大家吃,好嗎?」我答應了,於是她開始煮麵,騎腳踏車載來給大家吃。當時的我,已出家多年,從我重拾書本,到以一個出家人的身分參加大學聯考,大學校園的青春朝氣,至今還十分清晰——我是一個佛教比丘尼,不應該只是關在寺院裡個人修行,還要具足更多因緣,不斷學習,與人結緣。——辦法會推廣共修,共修需要有人護持大眾麵食。觀音菩薩一定是聽到我的祈求,於是分身——千手千眼來煮麵給大家吃。

然後呢?這故事還沒說完。讀者還是多多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心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重新面對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在災難平息中祈願,人人都能所求如意,尤其是當講起自己的故事時,是多麼滿足、多麼肯認、多麼歡喜生命中所有的觀音菩薩。

一起,時時虔誠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悟因

序於香光山寺
2020年夏安居中 

 

※《光在,心自在 〈普門品〉陪您優雅穿渡生命窄門》已於書局、網路書局及各大通路上架。

新書分享:《友善路就開:開心路‧開新路》、《畫我友善:開心路‧開心路》

《友善路就開:開心路‧開新路》

/ 香光尼僧團 主編

回家路 還可塞
生命路 不可塞
友善  路就開

「友善路就開」,是二○二○年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法師送給大家的新春祝福語。「友善」,就是一種慈心開展生命、自利利他的共好行動。

時值2020年,香光尼僧團法師特別編撰《友善路就開:開心路‧開新路》一書,內有三十六則友善法語及友善行動,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開始透過修學「友善」,以友善行動為自己開心路,也為他人開新路,進而友善外在的人事物、環境,為世界傳送良善、安全與和諧!

 

coloringbook

《畫我友善:開心路‧開心路》

 

香光尼僧團法師特別於2020新春出版《畫我友善:開心路‧開心路》著色書,希望大家透過彩繪36幅圖案,一筆一畫地與友善連結,覺知筆畫的運行,專注於當下,讓友善充滿內心。

邀請您於新春期間至香光尼僧團各分院微體驗「畫我友善」。

 


若您想擁有《友善路就開》及《畫我友善》二書,邀請您新春期間前往香光尼僧團各分院請閱。

◎香光山寺
桃園市大溪區福安里頭寮路276巷75-1號
電話:03-3873141

◎香光寺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1號
電話:05-2541267

◎紫竹林精舍
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

◎安慧學苑
嘉義市東區文化路820號
電話:05-2325165

◎定慧學苑
苗栗市福星街74巷3號
電話:037-272477

◎印儀學苑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電話:02-23946800

◎養慧學苑
臺中市西區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

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

seethemoon念念真心,直尋本性,
讓禪修遍一切處,晝夜六時,恆時用功,以擦亮這顆靈光獨耀的本覺心!

資訊爆發的時代,人們總是無時無刻接收著難以數計的訊息,快速求新求變的年代,也默默培養了紛擾雜亂的心緒。也因此,寧靜、自在、安然的心境,在此時此刻卻顯得更重要而彌足珍貴。

本書為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闊別多年之後的新作,書中總分為兩篇:禪修入門篇與祖師悟道篇。悟因長老尼用盡一生的氣命,以其實修的經驗,將自己最平凡且樸實的修行過程與大眾分享,讓大眾知道修行的本質與必要;法師慈悲開示中,認為人生一大事因緣,莫過於要息滅煩惱、了脫生死、並成佛作祖。其次,《六祖壇經》裡祖師大德們的機鋒之對,開顯佛法轉識成智而契入本性的智慧,以明禪宗「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本體。而法達禪師、志誠禪師、志徹禪師、智常禪師、神會禪師、以及行思禪師的公案故事,也真切地反映著祖師印心的開悟過程,處處是契機、時時是修行的事實。

禪修要能「明心」,要能念念了了分明,讓自己從散亂紛擾的心,沉澱而寧靜下來,並在紛亂之流裡找到安住點,其安住的方法是「覺知不住,回到當下」,隨時都要用功,在每個時刻、每件事情上用功,讓自己的心時時保持莊嚴、清明與平衡。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有一段話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能在每一個當下,提起眾生本有的覺性,動靜皆能覺知清楚而「回到當下」,這是這個時代消除煩惱的好方法。

悟因長老尼平實的實修開示集錦,對現代深陷忙碌的大眾而言,猶如醍醐灌頂的甘露,為煩惱熾盛的大家,灌注一劑清涼。因為禪修純熟後,專注力提高,能有足夠的清明來對治散逸的雜念,如此抉擇力與判斷力會愈來愈明確,無上的智慧自然就會從中顯發出來。如此,禪修可以說是這時代一項無價的高投資!

※《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已於書局、網路書局及各大通路上架。

 

《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系列2》〈專注力教學設計〉介紹

091_book_cover紫竹林精舍香光志願服務隊自民國八十八年在高雄市八所國小推展心智教學迄今。課程內容包含:戒(品德養成教育)、定(身心健康教育)、慧(智慧教育)三大部分,結合學校品格教育與生命教育。

面對分心世代的來臨,專注似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故繼2017年8月《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一書出版後,今再將心智教學中有關「定」學多年的教學設計資料,內容包含:靜心、發展專注力與調理情緒。於2019年7月輯成專書《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系列2》〈專注力教學設計〉,分享教育界及投入生命教育的同道,期能教導學生透過專注助益閱讀、學習能力與情緒調理。

本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專心一境,內心安定純淨。為對治一般人因過度追逐外物而受其誘惑,以致內心呈顯出遲鈍、麻木、散亂的狀態。故透過對身、心與外境關係的了解,學習讓心逐漸平靜下來,單純清明地活在當下,並尋回專注力與調理情緒的能力。靜,是思惟的序曲,能幫助我們處理好生活中的事情,有了然於心的平靜,就會有高品味的生活。

本書內容編排,先從了解身心關係開始,再逐步認識心及其延伸之心理活動。每一單元內容編排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原理的探討;二是教案設計。

原理探討的部分,供教案設計時參考。內容依序為:一、是什麼(What);二、為什麼(Why);三、如何做(How)。「是什麼」是「果」;「為什麼」是「因」;「如何做」則是將此因果之「理」落實在生活中的「事」。因此,教學設計將「事」與「理」相融,讓學生學習從「事」中去歸納、了解、體會「理」。當學生遇到類似情境時,就知道以「理」推之,於「事」能定靜地做出智慧抉擇。

教案設計的部分,可直接使用於課堂授課,可先從「呼吸與靜心教案設計:靜坐數息」與「靜心的練習教案設計:三分鐘練功」教起,再回到〈身與心〉依序教課。除〈初學靜心的現象〉、〈行為與靜心〉外,每單元提供一至二篇教案,內容編排包含三部分:

  • 第一,「準備活動」(暖身)──藉由各種技巧或活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讓學生的身心靜下來,又稱暖身活動。如果沒有暖身,就直接進入發展活動,學生較易出現缺乏求知動力,或注意力不集中,其學習成效可能比較差。
  • 第二,「發展活動」(主題)──又稱主要的學習活動。既是老師的課程目標,也是希望學生學習的課題。在課程進行到一個段落後,再統合說明每個學習活動對於生命的意義,並作生活實踐的練習,讓學生知其所以的將所學落實在生活中,進而能對生命有感,並有覺察力、行動力。
  • 第三,「綜合活動」(回顧)──帶領學生回想課程內容的重點,並檢視自己學到什麼,藉以加深印象。最後,於課程中留一點時間進行「愛分享」,以引導學生沉澱及培育分享的素養。

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於小學校園推展心智教學,課程設計並無宗教色彩的儀式或行為,純以生命教育與品格教育為內涵,無論學生是任何宗教信仰,皆可從中獲得助益,發展健康心智的人生。

承舊轉新

承舊轉新
◎《青松萌芽》編輯組

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

45book-200再一次編輯院刊,有著不一樣的風貌,人事與刊物內容皆有不同。

在院刊的編輯過程中,要放掉舊有的框架與觀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常常,編者會落入「本來就是這樣」,「應該就是要這麼寫」,「我的想法就是這樣」……。因此,在撰寫完文稿後,國瑩老師總要我們將稿子放著一天、二天之後,以全新的心,再從頭看一次。果然,又有更佳的想法出現。這一切,也都是全新的開始。

一切都是全新的組合。新的成員加上舊的人員,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產生了不同的風格。

在這全新組合的背後,有著舊經驗的傳承,不管是專題的架構或是文字的編排、校對,由老手帶著新手一同編輯。我們院刊小組,在陳國瑩、楊雅棠及蔡幼華老師們的指導下,從他們豐富的經驗中,學習到如何編輯一本高品質的刊物。讓已有的素材,經過撰寫、編排後,成為耳目一新的期刊。

本期「師長的話」,院長悟因長老尼再度講授《維摩詰經》。轉角處,維摩詰為魔女點上一盞燈,微光中她們看見了自己的綑綁與怯弱。「過魔關」,必須要先覺察到這些阻礙、壓迫,才有可能超越。如何在困境中超越,轉化出新的可能與機會,讓燈光更輝映呢?讓我們一同翻開〈燈 無盡〉一文。

副院長見可法師在期末生活檢討會中,以「雁行理論」啟發我們在共住共學中,彼此溝通、勸諫時,應以尊重和包容的態度來與人應對,這樣才能共創〈與你同聲同行〉的和合團體。

本期專題「伽耶山交輝」單元,節錄106 年上學期所開設的「僧伽制度」與「高山仰止」課程內容。在專題〈看不見的線—淺談僧伽制度〉,我們深入律藏回到佛陀的時代,以故事探究佛陀因地制宜的精神,將其對照到現代生活上,從中學習佛陀對人事的遠見,以培養僧眾修道的信心,令正法久住世間。佛法久住需要一個健全的團體,團體的力量則來自僧伽制度。因此,戒律像是一條看不見的智慧線,讓僧眾凝聚、和合,以傳衍正法。讓我們一同來探究這一條看不見的線。

〈禪門的五堂領袖課〉專題,我們從上課內容中選取五則禪林寶訓,追隨古德的足跡,以自我砥礪。古德教導我們,身為出家眾應掌握的修行原則是調伏自己的心。在修學路上會遭遇種種逆境,唯有調伏自心,才能屹立不搖,將苦難和恐懼轉化為願力,成為普度群迷的領眾人物。讓我們一同來共饗這禪門五堂的領袖課程吧!

「樹之歌」也有著承舊轉新的面貌,除了有學僧們這一學期在解門、行門、生活、執事、弘護中的修學心得及活動歷程的文字記錄外,還新輯錄了在「文字與圖像的轉換遊戲」專題講座中,大家從課堂學習到開發右腦,發揮想像力將文字以圖像表達出來的作品。

「學院新聞」輯錄了佛學院的大事記,還有六篇各類活動的精選記實。

承舊轉新,編輯小組就在經驗的傳承中,一期一期的傳接下去。就如同出家修行一樣,在接受僧伽教育的過程中,學習面對不一樣的考驗,從中成長,以此養具一代又一代弘傳佛法的僧人,將佛法傳遞下去。

《青松萌芽》猶如一冊學院的記事本,記載著學僧在修行路上,如何從煩惱、困惑中,轉化為成長的資糧。就像萌芽的青松,經過風雨的洗禮,仍然屹立於山巔,煥發嶄新的生命力。感恩學院師長們的陪伴與學弟們的支持,讓我們得以在這炎熱的夏日中,一頁一頁地將院刊編輯起來。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翻閱這段「承舊轉新」的故事吧!
—————
p.s.香光尼眾佛學院 院刊《青松萌芽》第23期,出刊囉!歡迎索取!
—————
香光尼眾佛學院
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886-5-2540359  
傳真:886-5-2543213
http://hkbi.gaya.org.tw/

《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深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深耕生命教育〉
◎香光志願服務隊

  心智的培育與發展為佛陀所重視,而戒、定、慧三學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修習方法。修持此三學,一方面可淨化貪欲、瞋恚、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煩惱;一方面可培育愛護力、專注力、抉擇力。所以,修習三學的目的在培養慈悲、歡喜、平靜與清明等心智,藉以如實了知宇宙人生的實相而契入真理,使生命臻於和諧。

41book200「心智教學」,是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香光志願服務隊以「戒、定、慧」為教學內涵,且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所擬定的課程,課程名稱為「快樂三部曲」。希望透過佛陀的教誨與修習的方法,培育與開發出四種心智功能――思考(thinking)、感受(feeling)、感官(senses)與直覺(intuition),幫助青少年培養專注力與覺察的智慧,並關懷自己與群體的和諧,活出健康、快樂的人生。

本課程於民國八十八年起,陸續於高雄市光武、愛群等八所國小、慈善會實施,由青少年弘化志工團(民國一O一年高雄市政府認證為香光志願服務隊)的志工老師們,帶領小朋友進行此項教學活動。一O五學年度計有七所小學、五十三個班級參加,每學年共有一千六百名學生參與此項課程。自實施心智教學至今已近十九年,獲得許多師生與家長的熱烈迴響。

本書結集分享,《生命教育:小學心智教學》全書正文共分五大部分:
一、心智教學介紹。
二、心智教學教案設計。
三、心智教學的迴響與心得。
四、心智教學的推廣與運用。
五、播下百年希望的種子。

其中第一、二部分「心智教學介紹、心智教學教案設計」,是從八十八年起至九十五年的教學資料;第三部分「心智教學的迴響與心得」,同樣是從八十八年起至九十五年的迴響紀錄;此三部分的內容曾發表於《香光莊嚴》雜誌第七十九期、八十一期、八十五期。第四部分「心智教學的推廣與運用」,則是八十八年至一O五年間,於研討會中所發表過的論文結集;第五部分「播下百年希望的種子」則是收錄《香光莊嚴》雜誌等出版品有關介紹「心智教學」的小品文。

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因受到種種因緣條件與福報業力的限制,致形成種種不同的生命面貌,以及各種相異的人生際遇。然而,這一切的差異與限制並不妨礙生命的向上、向善,因人人皆具有佛性,而佛陀已為我們指出一條培育與開發心智的道路。這條增益自他生命的道路,也是一條自我覺察清明自性的修行路,值得我們一同學習、探索與實踐。

祈願藉由本書的出版能開啟教育界人士一起來重視「小學生的生命教育與品格教育」,讓我們一起來培育下一代,播下百年希望的種子。41book2-700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