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以成性

習以成性
◎釋悟因

wu-200104年6月22至29日,我到大陸踩線,沿著虛雲老和尚的精進行跡探訪,朝禮禪宗祖庭,從福州到南昌,又到昆明、大理、麗江,再到廣州,再回到台北,感慨良多!清末戰亂,虛雲老和尚面對一座座如廢墟般的古寺,將已經荒廢、癱瘓的道場一間間重新建立;就像荒蕪已久的菜園,需要重新開墾,播撒種子。每個時代有不同的觀點與必須面對的挑戰,有各自的困難點;但不論有多難、多遠、多長,這都是外在表象,重點在「堅持」,以及我們自己有幾把刷子。
香光尼眾佛學院從69年辦學至今,從未停過。辦學,需要累積經驗及掌握原則,但不只有堅守原則,更要與時俱進。大家在學院學習,要時時問自己成才了沒有?是否培養了更多的耐心?年輕時,可以推諉年幼無知,不曾學習過。現在出了家,讀了佛學院,更應該多學習,更要培養自己的耐心。一方面多讀點經律論、高僧楷範、行誼一樣充實自己;一方面被分派執事時就認真負責,不論何執,從外在開始,惜福惜緣成長,這是「歸零」的開始,是學習而來,是習以成性。
僧人的生命不是瞪著兩眼只看別人,等著被安排,而是內心自覺永遠有方向,並願意培養對別人的耐心與慈悲。因為「僧」,不是一個人,應是團體,就是香光尼眾佛學院的「眾」,一個組織,我們僧人一直在組織間進與出、出與進,不全是只有僧人,應僧俗合作,互信互助互友,接受世間的安立 —— 福與因緣。因此,學習不可能躲在後面,是承擔也是實習,是要讓自己成才,承傳佛教的棟樑。
出家生活需要這些,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淚的。我確實是這樣活過來的,這叫做「如是行過」。


香光尼眾佛學院
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886-5-254-0359
傳真:886-5-2543213
http://hkbi.gaya.org.tw/

wu01

再談法施:105年結夏安居勉勵僧眾

再談法施:105年結夏安居勉勵僧眾
◎釋悟因

「法施」,不只是講經說法;以身示範、2-21-300行動力的展現也是法施。

在佛學研讀班,有些學員就戒掉不好的習慣,例如老煙槍戒掉30年的煙癮;有些媽媽語言變得慈柔,更懂得如何與家人溝通。信仰,讓爸爸媽媽轉化心境、改變了行為。爸爸媽媽這是在行「法施」。

進入佛門,穿著袈裟在路上走,我們要肯定自己就是「法幢」──世間僧侶的法相。雖然這個色身確實是物質,是世間物,還需要上廁所洗澡吃飯,但內心的決意會引領我們成為「法幢」。人們從我的身上感受到佛法、法的滋潤,這是出家人的法施。

在寺裡領執,有信眾來道場禮佛,你倒一杯水給他,人們看到的是你親切的態度;你跟他分享你懂得的佛法,儘管還不足,你的誠懇,還是會讓人看到令人感動的地方。從身心自然散發出來、培養出來的氣質,全都在說法,如假包換,這叫人間性。就像一座山,巍然矗立,給人安穩安定的力量。

儘管我的智慧還不能滿足世間所有,禪修還不足,但我們願意一步一步地向這方向發展,這就是承擔如來家業──佛法僧三寶流傳在世間。

結夏安居,畢恭畢敬的做了一件「法事」,這是法施。


2016.0522 結夏安居日(農曆4/16) 在台北印儀學苑

法施:從物質界昇華的生命樣態

法施:從物質界昇華的生命樣態
◎釋悟因

作為一個「人」,從物質界昇華,是很多人的夢想、渴望。可那是什麼境界?是虛幻、靈異?還是精神脫體?不!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那不是什麼玄妙的境界,是人們在物質界中所散發的一股生命力。master

有一位阿公有一天下田晚了,就走闇夜的田間小路回家。看見前面遠處有一盞燈,燈把闇夜照得一閃一閃的亮,路好走他就一路尋著,遠遠的亦步亦趨。那亮光伴著他,一直回到家門前,好不巧那燈也停在家門口。趨前一看,原來是兒子考上科舉坐轎子回家了。老爸見兒子坐轎,他很是高興。兒子問老爸為什麼赤腳?老爸說我們家都打赤腳啊。後來老爸下田幹活仍是赤腳。老爸繼續赤腳。赤腳如前,可已經不是原來的赤腳了。

我最近在紫竹林精舍講《法華經‧見寶塔品》(2016.0426-0524),在那裡我發現如何看待我們自己的生命──如何從物質界昇華的生命樣態。

《法華經‧見寶塔品》的主角是多寶佛和釋迦牟尼佛,多寶佛是過去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多寶佛乘著「寶塔」從地湧出,現身在法華會上。他此行的目的是作「法的見證」──生命可以昇華為法的化身。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一幕更是「法的見證」的極致。

在普門品,無盡意菩薩問佛陀:「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陀就說了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各種應化。觀世音菩薩也在法華會上。無盡意聽了很是感動,就「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並說:「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仁者,對平輩的稱呼。無盡意要供養觀世音,那時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這裡有二個意義:

1.「眾寶珠瓔珞」是物質,為什麼無盡意菩薩說那是「法施」?
2.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

什麼是「法施」?我在會上問聽法的大眾:你拿貴重的念珠念佛,你是用念珠在供養佛?還是用你虔敬的心在供養佛?(眾答:用虔敬的心在供養佛);如果你把念珠放在桌上有人偷走了,他是偷了你的財物還是偷了你的虔敬心?(眾答:偷了財物。)虔敬的心是一種「法施」。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是不願接受對方虔敬的心嗎?不是。是不肯接受物質的寶珠瓔珞。

當下佛陀就告訴觀世音菩薩一句話,菩薩就接受了眾寶珠瓔珞。佛陀說「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註1],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愍,慈愍;四眾,僧信四眾,也是菩薩、緣覺、聲聞等凡聖四眾。從天、龍到摩睺羅伽,是八部護法。人、非人是概說。其中「非人」,不是人,包括鬼神、畜、鳥、蟲魚等眾多的生命、生態中的有情世界,他們有的住樹上、樹下、水中,空中等等。觀世音菩薩於是接受了眾多生命界的供養,並把寶珠瓔珞分作二分,一分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分供奉久遠成佛的塔中的多寶佛!

「物質界」,百度百科引用美國哲學家S.A.薩爾瓦多的界域存在論理論,人類和一些其它動物(貓狗等)生活在物質界,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這物質界在佛法叫做「器世間」。由多寶佛的出現,佛陀教導大眾學習修持廣大的供養,納入眾多的生命、生態界。
法施,在物質界的生命裡有個人的修持、見地、胸襟、以及心念的轉化與昇華,這是物質界與心靈界的相互依存。
2016.0531


[註1]: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佛教護法的八部眾神,俗稱天龍八部。天,指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尊等諸天神;龍,能興雲降雨的海神;夜叉,一種捷疾勇健的鬼,又譯藥叉;乾闥婆,食香的音樂神;阿修羅,意譯為非天,生性好戰,似有天界的果報而不是天人;迦樓羅,金翅鳥,身形非常大的鳥類,以龍為食;緊那羅,半人半馬或半人半鳥的樂工神;摩睺羅,蟒蛇神。

找到那株老梅否?

找到那株老梅否?

釋悟因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這幅對聯就題掛在紫竹林精舍銀藍色琉璃瓦的屋簷下。綠色的字題在灰色石柱上,那蒼勁嶙峋、略帶倚斜的字體,透露著一股說不出的曠達、跳宕的氣勢。

紫竹林精舍對聯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

紫竹林精舍對聯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

如今,字仍在,題字的人卻走了。

題字的正是台灣書畫界大師,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江兆申先生。1996年(民國85年)5月12日,江先在瀋陽過世,享年七十一歲。

江先生與紫竹林精舍的因緣,鮮少為人所知;他與法師們的接觸次數也不多,可謂「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但在平淡之中,那份敬重、護持的心意與珍惜彼此的誠摯情誼,卻令人難忘。

1990年(民國79年)春,設計師鄧承恩先生推介我們請江先生題字。抱著姑且試試的心情,打電話到故宮,江先生在電話那頭爽快地答應了,「把要寫的字寄過來,錢就不必談了!」送書,他連說好。

素昧平生、未謀一面,江先生答應得如此乾脆,讓我們又驚又喜。果然字一寄出,一星期後他便寫好了寄過來。記得那一次寄出的字還不少,但江先生信中直說,我撰文的這一對「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他很喜歡。捧字細細欣賞,見的是江先生溫潤曠遠的心胸。

第一次去看他是在1991年(民國80年)秋。那天當我們抵埔里「靈漚小築」時,只見大門敞開,身著長袍馬褂的江先生與身著旗袍的夫人已站在門外,一見了我們非常親切地招呼。因車程耽誤,遲了些時間,江夫人說江先生一大早便準備迎接法師了,而且還好幾次到門口探望。一旁的江先生始終保持著親切的微笑,感覺他平易近人又深具中國讀書人的風骨、氣度,謙沖儒雅在他身上彰顯無遺。My beautiful picture

進屋之後,江先生談及最近在北京的書畫展,也提及自己卸下工作廿餘載的故宮博物院之職,同時提到放下文化大學教職的原委。原來是因為他發現現在的學生都講求速成,根本沒有耐心好好地學習,從前需要的十年廿載的耐、磨、丟的涵養,學生們竟希望三、兩年內完成,教與學之間的隙縫太大,因此只好告訴自己放下。「再說中國的書畫,要書、要畫不難,但若只學書畫,而不能飽讀詩書,就像一只葫蘆,那裡面要裝什麼呀!」一句話道出了江先生對書畫的洞見。

坐了一會兒,江先生帶我們四處參觀。屋外,放眼所見是好一幅山水國畫,遠處山巒疊翠,近處是鯉魚潭,群山映現湖中,杜鵑成排地環繞在綠草與群山間,庭院的樹木疏密錯落有致。江先生指著這棵樹、那株花,如數家珍地說著它的年齡、來處、故事,這時同行的一位法師指出某處還少一棵樹,江先生讚賞極了,忙說:「正是如此,本來那裡打算置一株老梅的,因台灣沒有,目前正向大陸尋覓。」

樓上,是江先生讀書作畫的地方,陳列各種名家書畫及各朝器飾,房子各處皆有落地窗,看出去彷彿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畫,每一窗口又自成一幅幅不同景致的畫,例如有一處種植芭蕉和湘竹,於是二樓可觀竹,一樓可賞芭蕉。二樓的門上還鑲有「綠雲深處」的題字及詩,靈漚館的背後就陳列著李秉圭先生送他的觀音木雕相。一幅字、一卷畫、一棵樹,點點滴滴的佈置,在在都可看出江先生於大自然與藝術之間悠遊自得的情懷,濃厚的文人氣息蘊涵在他的書法、繪畫、文學之中。ziz1000

參觀之後,我們說明此行的目的──請江先生題字。我原撰的「五百年前我輩是同堂羅漢,三千界內問誰能安坐須彌」,他直說這幅好,不過江先生也指出其中一幅不妥。並說自從寫紫竹林精舍的「大雄寶殿」後,他看書若看到「紫竹」二字時,都會留意,想看是否可寫給紫竹林精舍。

本來我們想請他寫小字,再拿去放大,江先生直說不好,原因是小字與大字力道、氣勢皆不相同,並要我們提出字的尺寸大小,他就照那樣寫,其慷慨豪氣實令人感動。臨行,江先生送了一本個人的簽名畫冊及故宮發行的董其昌所書的《金剛經》。

果然過不多久,江先生寄來一幅字:「紫竹成林晝引清風宵引月,金天雨寶水如碧玉露如珠。」105mi500

江先生說他在大陸家鄉時,曾與佛寺結緣,到佛寺趕齋,和師父就像兄弟一樣,因此他樂意為佛寺寫字,而在台灣,「就只有您一位方外朋友」。最近一次拜訪江先生,是在1994年(民國83年)春。如今,遽聞他在瀋陽過世,這段方外之緣,就只有留在記憶中去追憶了。

此刻,我想問江先生:「在大陸的家鄉,找到那株老梅了嗎?」

摘自《香光莊嚴》46期

My beautiful picture

 

 

三眼看人生-你的世界會不一樣 /【好走】【真病】

三眼看人生-你的世界會不一樣 master1-300

中國民間神話的二郎神的額頭有第三隻眼,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從不同的眼看到不同層次的世界。試著用不同的眼─第三眼看人生,你的世界會不一樣。


【好走】◎釋悟因

【好走】佛教有個專門術語叫「善逝」,是佛陀的十大德號之一。[註1]。白話就是「好去」、「好走」的意思。

「好走」用在臨終,是很多人的心願。

有一年我要去香港講經,順路去看一位陳老太太。陳老太太一生護持三寶,念佛非常虔誠。她問我:「我念佛會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嗎?」,我回答她:「你就一直念,累了你就睡,睡醒了再念。這樣好嗎?」陳老太太聽了,點頭說,「好」。

好一個「好」字,我讚歎陳老太太的直心。

放下罣礙、執著,必然好走。

〔歇後語〕
「我念佛會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嗎?」有求有疑,不如直心念佛,無求無疑。

2016.05.10
————————————————-
[註1]

「善逝」梵巴 sugata。為佛十號之一。音譯作修伽陀、蘇揭多、修伽多。又作善去、善解、善說無患、好說、好去。

「言善逝者:謂佛成就極樂安隱,無艱無難,往趣妙法;故名善逝。」《法蘊足論》卷二

「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大智度論》(卷第二) (T25n1509_p0072a15)

「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瑜伽師地論》(卷29) (T30n1579_p0446c13)

「善淨行故,善妙處行故,正行故,正語故為善逝」《清淨道論》


【真病】◎釋悟因

一位比丘得了胃癌,我去看他。問他怎麼治療。他說就念佛、吃中藥。

我勸他,現在醫學發達,胃癌手術治療還是可以活得很好。

比丘說:「古早人說,真病無藥醫。」

我驚訝地問他,「你怎麼知道這是真病?」

比丘就講自己的親身體驗。他說前一陣子中風,一手一腳,講的話都沒人應理,就發憤念佛,不久之後手腳完好如初,講話回復正常,檢查時腦中的血塊也不見了。很多人都認為是奇蹟。

比丘繼續說,「由於那次的經驗,因此知道這次是『真的病了』。」

比丘在三個月後過逝,應驗了自已的預見。這位比丘是福定法師。

〔歇後語〕

「真病」,誰知道!?體內的細胞知道。醫藥罔效,回天乏術。

2016.05.11

人與人的關係:相互尊重的故事

人與人的關係:相互尊重的故事
◎釋悟因

2-21-300 人與人的關係概稱為「人際關係」,其實是以「人」為主體,涉及很多層面,可能包括自然環境、空間距離、道德規範、價值觀以及社會群體等多種要素。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掌握原則?如何學習應對的技巧,是人們立足社會值得學習的。

在佛教的戒律,比丘、比丘尼戒有很多這方面的規範。在比丘尼戒有一條戒叫「不可在生草上大小便」[註1]。「生草」,有生命的草。如現代人的常識,公園的草不可踐踏,當然也不可以讓寵物在上面大小便。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眾多關係面向的一種: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不可在生草上大小便」,這似乎是一般「公民與道德」的教材。佛陀以此教誡比丘尼是否太過微細了?其實從這條戒的制戒緣起去看,它不只涉及公共道德,還涉及空間使用、價值衝突,以及群體特性等多元面向。是「人際關係」很有趣的題材。

這條戒的制戒緣起如下:
「爾時,婆伽婆[註2]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比丘尼精舍不遠,有好結縷草生。時有諸居士數來[註3],在中坐臥調戲,或唄或歌或舞,或有啼哭音聲。亂諸坐禪比丘尼。諸比丘尼患之。居士去後。以大小便糞掃置草上。諸居士還來在中戲。時諸不淨污身及衣服。以此不淨污草。草遂枯死。」[註4]

比丘尼的精舍建在有好草的附近,這裡空氣好、適宜禪修;而有好草的地方,人們也常常來此賞遊,或嬉戲或唱歌跳舞。同樣一個花園,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需求。

這故事也適用於現代。住公園附近的佛寺被來來往往的遊人、車輛干擾,終日不得安寧。雙方不愉快告起來,請警察來取諦。警察怎麼作公親呢?兩造各有不同的價值觀。一個說,我們在修行、提昇人間的淨化;對方也說,我們唱歌跳舞也是淨化身心。…

我在1996年在印度菩提伽耶講這條戒時,就開放讓學員彼此辯論。八十幾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西方尼僧們彼此論辯,談得很是高興。人與人之間,族群多元,使用一個共同的空間,由於彼此價值觀不同而有不同的訴求。這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面臨的問題。有沒有標準答案?沒有。

宗教人士就比較優勢嗎?不盡然。這方的人說他是提昇、他要持戒、禪修;另一方的人也說要行他們的法,你覺得重要他不覺得重要,各說各話不能解決問題。如何各行所是又彼此相安無事,自然要想辦法。…

在時間、空間的交錯點上,什麼是大原則什麼是小問題,如何將心比心設定共同的規則。例如我們建停車場規定幾點到幾點不能停車,門窗就用雙重玻璃,…各自要思考解決的辦法。

佛法談世間的根本問題在「關係」。人際關係是社會科學的一環,也是佛教「緣起觀」的觀察與應用。
(本文緣於105年新營妙法寺三壇大戒圓滿,4月22日新戒宏德、宏慈到香光寺問余學戒如何掌握原則,因以案例說明。)


[註1]原文:「若比丘尼在生草上大小便,波逸提。」
[註2]婆伽婆是梵語,或譯薄伽梵,指佛陀。
[註3]數來,常常來、多次來。數,讀ㄕㄨㄛˋ,次數很多。
[註4]《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頁739。

無給的奉獻--介紹105年安慧學苑新任執事人

無給的奉獻--介紹105年安慧學苑新任執事人/釋悟因

時間:104.12.14
地點:嘉義安慧學苑

wu103-2所謂「執事」是什麼?執事是一個名,也是一個負擔、一個責任。孔子說「名正言順」;反過來說,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一個名出現,就是要付給他責任。學佛就在成就世間的聖事,是替佛祖效勞。在香光尼僧團做當家一樣沒有發較多的薪水。我做方丈也沒有。有這麼多人學佛,我們是義不容辭,有奉獻的機會,不能放棄。放棄是對不起佛祖。僧人是終生的志工,佛陀如是,高僧如是,我們豈可例外!

今年香光尼僧團設了幾位「副都監」。香光尼僧團的三大志業是教育志業、弘法志業、人文志業。就設教育副都監、弘法副都監、人文副都監來統領。各分院的監院是歸屬弘法志業。

第一個教育志業,包括佛學院、研讀班的信眾教育、禪修中心、慧青中心、教育研發中心。佛學院辦了三十幾年,佛學研讀班也三十多年了,現在都還積極在辦。這是第一個志業。

第二個,弘法志業,就是幾個分院,紫竹林精舍、安慧學苑、香光寺、養慧學苑、定慧學苑、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加上美國西雅圖的美青佛教會衹園寺。這是弘法志業,以寺院的形態出現。

第三個,人文志業,包括香光莊嚴雜誌、香光書鄉出版、圖資中心、網頁管理、數位傳播、有聲出版、史料管理,這是屬於人文志業。

香光尼僧團從1980年至今走過35年,一向以教育、弘法、人文三大志業服務佛教和社會。團體要運作順暢,三大志業也需要支持系統。像會計、土地、房舍、租稅,法務,就成立財務中心,設財務中心副都監。

還有一個支持系統叫行政中心,硬體、軟體、人事、知眾、醫療、資訊。像見蔚法師就是醫療。我如果生病不知找哪位醫師,就請見蔚法師幫忙安排。這叫行政中心。也設行政中心副都監。

還有一個支持系統,護法總會,也設護法總會副都監。在座各位你們都是佛教的護法,從今年開始,我要開始授命。請你們要發心喔。

安慧學苑的監院原來是見毓法師,她一向口碑非常的好。不過她表示要休假進修,我只好另外安排,請了一位新人。105年安慧學苑的監院及弘化組長是請自正法師。自正法師民國79年出家,85年佛學院畢業後,在圖書館領執20年,也是南華大學出版研究所碩士畢業,他是佛學研讀班的授課法師,在印儀學苑、養慧學苑、紫竹林精舍擔任授課法師。他也講經,講過藥師經、金剛經、地藏經、華嚴經淨行品,他的梵唄也很好。他來安慧學苑做當家,請大家護持。

第二位是見肇法師。民國77年出家,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他第一份職事在安慧學苑領書記,後來到香光寺領弘化、知客,也在紫竹林精舍擔任社教組長。他在研讀班待最久。資歷非常具足。現在他在香光山擔任知客,也種菜、拔草,曬的黑烏烏的。我從香光山把他請回來,以他的專長請他擔任社教組長。他同時對信眾的輔導工作很感興趣,假使你們有什麼垃圾要倒,可以找他。

除了他們兩位,見信法師做總書記兼書記。這是你們最熟悉的一位。還有一位,見樹法師,最年輕的,做庫頭。一般社會上叫總務。庫頭不只是準備三餐而已。事實上身為一個出家人,不只在一個道場安住,有時候回佛學院上課,有時候香光山也要去支援,有時候中國佛教會的事情,那是我們的教會,不能夠置之不理。

三寶事是大眾共同完成的,佛教要更加興隆,佛法的工作就要有人做。我發現居士跟著香光尼僧團這樣一路走來,隨著歲月也漸漸的老了。我當年在香光寺晉山時才四十歲,研讀班開辦時四十四歲。其實年齡增長不是問題,是我們學佛以後,年齡增長要找到適合的一片天空來奉獻、服務。

新任執事我以適才適任為考量,為了佛教,希望大家共同來護持、支持、奉獻。謝謝各位。

依吉優婆夷往生祭文

依吉優婆夷往生祭文
◎釋悟因 2016年4月7日


依蓮托邦 回歸彌陀淨土
吉慶安居 坐看人間福樂
(橫幅) 安住無礙


朱氏王玉鳳,南投埔里人。法號依吉優婆夷。生1050407-1-700于民國五年農曆六月廿六日,卒於民國一○五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國曆四月六日卒。朱氏從小善根深厚,常慨歎人生無常,惟子女不懂佛法,不識親心。朱氏不識字,從聽經聞法,自能讀誦金剛經、普門品、地藏經、彌陀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等,令子女大為驚歎。

民國七十一年秋,朱氏由媳婦學佛的因緣,親近高雄紫竹林精舍,得以與悟因結緣。悟因當時擔任香光寺住持,年前適香光寺購得寺前果園一片,整地種菜,乃邀請朱氏到嘉義香光寺指導僧眾種菜,並為朱氏取法號依吉。嗣後朱氏以「依吉」優婆夷之名依止香光寺常住。依吉五子二女雖不解老人心願,亦歡喜隨順。

年少的朱氏以養女身份嫁作農家婦,於農田耕作頗為熟稔。1050407-2-700初到香光寺,雖已年近七旬(六十有八),而於翻土、施肥、種菜、灑水等農事,皆得心應手,頗得寺裡法師倚重。種菜之餘,每天以地藏經、彌陀聖號為日課,以佛法僧三寶為依歸;平日亦少言語、不外出,多能收攝身心;其記憶力亦佳,於寺裡法師之名多能熟記,與眾法師們相處善好。

民國八十二年香光寺菜園整建大雄寶殿、圖書館、禪堂、僧寮。為令佛學院學僧能常接觸泥土,悟因乃於學院一隅開闢幾畦菜圃,讓依吉天天種菜。種菜範圍縮小,依吉用功持誦的時間增多,乃常坐客堂誦經。依吉誦經專注的身影常令觀者動容。依吉年紀愈大、願力愈強,培福、培慧不落人後,誦經之餘亦主動接聽電話、收郵件訊息、招呼來山信眾。

歲月不留人,依吉年近百歲,體力漸衰,子女為侍奉老人,請來外籍看護,先後四位,越南籍阿泰、菲律賓籍瑪琍、印尼籍ella、阿珍,老人沒讓看護多費心,起臥翻身自如、隨眾飲食甘之如飴。直到圓寂前數月多次進出大林慈濟醫院。三月三十一日最後一次從慈濟醫院回到寺裡。
從三月以來一直到四月六日上午,依吉所有的子女、孫兒女、曾孫子女都到醫院或香光寺陪侍老人。六日中午依吉呼吸喘甚,下午2:00悟因親自到依吉床前說法,請依吉放下色身,安心持佛,乘願再來。下午4:20在法師誦念佛中,依吉含笑怡然捨報。

若為依吉優婆夷歸結一生,就是一句話,「以寺為家,安住無礙」。若細數依吉為世間所作的奉獻,有三,一、長壽一百加一歲,曾獲嘉義百歲人瑞攝影紀念;二、子女兒孫安居樂業,各得其所,了無牽掛;三、為寺裡種菜供佛供僧,是終身護法的優婆夷菩薩。

依吉身未出家心出家,是人間修道楷模。祝願 依吉優婆夷
依蓮托邦 回歸彌陀淨土
吉慶安居 坐看人間福樂

悟因法師成立「香光尼僧團」,設立香光尼眾佛學院,培育女性宗教師  

悟因法師成立「香光尼僧團」,設立香光尼眾佛學院,培育女性宗教師


榮獲第十五屆國際佛教女性傑出獎的悟因法師,為了爭取女性弘揚佛法的權利,悟因法師成立「香光尼僧團」,悟因法師還設立佛學院,培育女性宗教師,將佛陀的教育課程化,讓民眾也能夠有系統的學習,遍灑佛法種子。

百年古剎「香光寺」是嘉義信眾信仰中心,比丘尼僧團「香光尼僧團」也從這兒孕育而生。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法師:「佛法可以在世間,不能只是靠個人單槍匹馬,而必須透過一個團體,大家共同在推動。我們穿了這件僧服,這是制服, 這個制服穿上去以後,自利利他,內修外弘。」

要如何自利利他,悟因法師認為心中得先有佛法,而傳承佛法是僧的使命,但要弘法前得先擁有正法,因此悟因法師創辦了佛學院。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法師:「佛教早期的圖書分類法,已經不敷應用了, 所以我們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繼續編修,再把目錄做出來,讓大家可以很快的在漢系的藏經或圖書裡面,就可以找到東西。」

為了讓流轉兩千五百年的佛陀教化,跨越時空,浸潤眾生,悟因法師致力於教育,更自行訓練師資,開班授課,遍灑佛法種子。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法師:「大家都很想知道佛法,為什麼我們不把它講得讓大家可以理解? 所以要推廣佛法得透過各種工具,我們佛學院的畢業的學僧法師們,她們有人進入大學教書, 甚至辦了"書香飄到百姓家"的推廣活動,進入每個家庭來推廣正向的倫理道德和正信的佛法,也培養敦厚的人文素養。」

打破傳統思維,悟因法師積極培育女性宗教師,將佛法課程化,續佛慧命,點亮眾人生命的香與光。

修訂自: 大愛台 吳玉芬 林鑫宏 嘉義報導

 

 

感謝,再繼續 / 釋悟因

感謝,再繼續  / 釋悟因

2016年三月八日,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OWBA,在台灣舉行頒獎典禮。悟因很感謝,獲得第十五屆「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作為一位漢傳佛教比丘尼,獲得由聯合國支持的女性獎項,是一個很大的榮譽。這個獎別具重要意義——女性在台灣的社會、在台灣的佛教界,長年參與、貢獻——而這樣的努力,「被看見」、「被肯定」,說明了台灣社會的多元開放,台灣對宗教、女性的尊重。這不是悟因個人的榮譽,這是台灣的驕傲。

悟因法師自民國69年始,悟因以及香光尼僧團所有的法師、居士,秉持「實踐佛陀的悲懷、以佛法美化人生」宗旨,在台灣各地辦學。也翻譯引介出版佛教正信刊物,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持續不停止的,就是在這社會栽種良善、智慧與慈悲的種子,這亦是取名「香光莊嚴」的「香光尼僧團」的本意所在。

當然,社會有男性女性,香光尼僧團走了三十多年,所有的過程,不是只有女性,也不是只有法師。悟因不斷呼籲的是:男性女性各有不同的特質;法師居士更是任務不同,為了「住持正法城」、「延續法燈明」,應該要男性女性、法師居士和合一心,各自奉獻自己所長;幕前幕後,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這榮譽是屬於香光尼僧團所有僧信,悟因是代表接受,也督促我們:「謝謝OWBA大會給予鼓勵,悟因、香光尼僧團所有僧信,都會再繼續加油奮進。」

最後,除了感謝之外,我們仍要正視,全球還有許多地方,正遭受著貧窮、暴力、戰爭、飢餓的壓迫,這些傷害中,女性與孩童佔了多數。能夠再多做點什麼,就再多做。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自己的崗位上,立足台灣放眼全球,謹記佛陀的教導,以慈悲、智慧積聚福德,奉獻世間。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長老尼 榮獲2016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    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OWBA)是由泰國比丘尼拉塔拿瓦立 (BhikkhuniRattanavali) 及美國比丘尼李博士(Bhikkhuni Dr.Lee) 發起,表揚在各領域中有傑出貢獻的佛教女性。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長老尼 榮獲「2016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  
 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OWBA)是由泰國比丘尼拉塔拿瓦立 (BhikkhuniRattanavali) 及美國比丘尼李博士(Bhikkhuni Dr.Lee) 發起,表揚在各領域中有傑出貢獻的佛教女性。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長老尼 榮獲「2016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

香光尼僧團方丈 悟因長老尼 榮獲「2016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