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人人有,
有人能突破,
有人走不過,
差別在心念。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初地菩薩歡喜之因:
一、「念諸佛」
二、「念諸佛法」
三、「念諸菩薩」
四、「念諸菩薩行」
五、「念清淨諸波羅蜜」
六、「念諸菩薩地殊勝」
七、「念菩薩不可壞」
八、「念如來教化眾生」
九、「念能令眾生得利益」
十、「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
初地菩薩歡喜的原因是:
一、「念諸佛」──心中憶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而生歡喜。例如:念燃燈佛等過去諸佛,念阿彌陀佛等現在諸佛,念彌勒佛等將來諸佛。
二、「念諸佛法」──憶念法,心裡歡喜。
三、「念諸菩薩」──憶念菩薩,心裡歡喜。
四、「念諸菩薩行」──憶念菩薩行乃第一希有難得,不但一切凡夫所不能及,即使是一切聲聞、辟支佛亦不能行,於是心生歡喜。
五、「念清淨諸波羅蜜」──憶念清淨修行十波羅蜜,而生歡喜。十波羅蜜是極為殊勝的法門,令菩薩行者超越聲聞、獨覺等地,而能得菩薩不退轉地,能清淨無上的諸佛菩提道。
六、「念諸菩薩地殊勝」──憶念十地及其功德殊勝,而生歡喜。
七、「念菩薩不可壞」──憶念菩薩的修持力不可被破壞,心生歡喜。
八、「念如來教化眾生」──憶念如來教化眾生,感到喜悅。
九、「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更念及自己能令眾生得到世間、出世間的利益,而感到歡喜。
十、「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又觀察到自己必定能得到入於一切如來智慧門的方便法,得成如來的無上菩提等一切功德,可以利益自他,自然而然的心生歡喜。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pp.80-82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菩薩住於「歡喜地」,有什麼樣的歡喜相貌呢?
初地菩薩成就「多歡喜」;
「多淨信」 ──對於佛、法、僧三寶,和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六波羅蜜、菩薩十地,乃至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等等,皆悉具備清淨的信心。
「多愛樂」;「多適悅」 ──內心安穩無患,所以安適喜悅;「多欣慶」──歡欣喜慶;「多踊躍」──心情雀躍;「多勇猛」──自己親見已經接近菩提,所以堪受勇猛修行。
「多無鬥諍」 ──初地菩薩不好鬥諍,於論究義理、解說佛法之時,能調伏自心,心不擾動,不破壞他人的心意。
「多無惱害」 ──不好惱亂眾生。例如:於教化攝取眾生時,慈悲調柔。
「多無瞋恨」 ──不好瞋恨,例如:即使見到眾生不如說修行、威儀不正時,亦不起瞋恨。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pp.79-82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白鎧源
問曰:如汝說福田妙故得福多,而舍利弗施佛不得大福?`
答曰:良田雖復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為內主,田是外事故。
《大智度論》卷32,大正25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清明節也是節氣
清明節,原是一種節令、節氣──時節、氣候。清明前後到郊外踏青,到前山、後山看一看,草原和樹梢都已添上新衣服了。鵝黃嫩綠的鮮芽都在呼喚春的腳步。它在說:春天到了,應該耕種了。過農曆年還只是蓄勢待發,沒有這樣的氣象。古書記載清明節,全家要到郊外踏青、盪鞦韆。食物就帶到外面吃,不是在鍋邊、桌邊吃。食物是吃冷食。
同時,春雨綿綿,清明時節雨紛紛。它已不同於灰暗陰霾的冬天了。
節慶也是民俗、也是生活
節慶也是民俗,也是生活。
像中國習俗清明節吃春捲、端午節吃粽子、八月中秋祭月餅、冬至祭湯圓、過年祭年糕,如果是西洋的Christmas節吃火雞。清明節最記得的是春捲,至於它的典故不知丟到那裡去了。
但是當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的節日,大家一起來祭祖,力量很大。這是宗教的節慶。一般的佛教寺院此時正在忙春祭。一般民眾不只到郊外踏青、掃墓、盪鞦韆,有的是先人的骨灰放在佛寺的寶塔、功德堂,要祭祖,就到佛寺去祭拜。
佛教傳入中國,與很多的地方民俗相結合,像清明祭祀就是。它是宗教性的、民俗性的、生活性的結合。
摘自《梵網集》89年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