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向涅槃之法

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趣向涅槃之法

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堅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人民入出,皆從此門,若入、若出,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
  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498經》,大正2.131a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
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問曰:若爾者,不應名為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
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卷29,T25p.190a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慈心觀的功德

修習慈愛心 長養慈愛心

 

慈心觀的功德──喜戒禪師著.釋自詠譯

修習慈心觀有十一種功德。第一及第二個功德是「你將舒服或容易入眠,能夠舒服入睡,也舒服地起身。」僅僅是這樣的好處,對我們而言就已經足夠了。很多人不好入眠,如果難以入睡時,就應該修習慈心觀,以慈心觀伴隨你入眠。當躺下來準備睡覺時,與其憂慮或想其他的事情,不如修習慈心觀 ──願所有的眾生安好、快樂及安詳;願所有的眾生安好、快樂及安詳 ──睡前說這些話,你將會睡得很好,也將很有精神地醒來,不會有不愉快及可怕的夢。修習慈心觀有很多利益,觀禪的修習也是如此。

在佛教國家,我們有誦念這部經的習俗。有時會發生這種情形:很多人並沒有想很多,以為這部經只是用來誦念而已,只要誦念,就已經足夠。但這部經並不只是拿來念誦而已,而是當你誦念時,同時也是在修習慈心觀了。而且,並不是誦一次就足夠,是需要不斷培育的。

《慈經》不是拿來誦的,是要練習,要培養的,這也就是我告訴你們必須修習慈心觀的原因。我要求你們讀這些經文十次,或依你們的意願增加,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長養和成就慈心的修習,不要只是念過一次。每一個儀式都要誦念這部經,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不夠。我們不應該只是如此,我們必須很認真地修習以長養慈愛心。

(編者按︰本文摘譯自喜戒禪師( Sayadaw U Silananda)一九八四年在美國的開示《無限慈心》(Universal Love)部分內容,內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喜戒禪師著.釋自詠譯《慈經的開示》(香光莊嚴七十七期)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兒子與拐杖

暗夜為前導,深嶮作依怙,
憑杖威力故,倒下還得起。

本經敘說:佛陀藉由手杖之教,巧妙譬喻,輾轉教導婆羅門之子,令其愧悔對於父親的不孝,而重盡孝道。
—————
兒子與拐杖──蔡奇林譯

舍衛城因緣。
那時,有個大富婆羅門,形貌落魄,穿著破舊大衣,往詣世尊。到了之後,與世尊互相問候,親切友善地交談,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坐在一邊的大富婆羅門這樣說: 「婆羅門啊!你為何形貌落魄,穿著破舊大衣?」 「尊敬的喬答摩!說到此事,我有四個兒子,他們和他們的妻子共謀,把我趕出家門。」

手杖之教
「那麼,婆羅門啊!你就學習這些偈頌,在大眾共聚會堂,你的兒子也在場時,誦說出來:

生子心歡喜,望彼事有成;
彼等共妻謀,猶犬逐於豕。
不善卑鄙兒,聲聲叫我爹;
兒形羅剎心,捨棄年邁老。
老馬無復用,則奪其草食;
癡兒令老父,家家而乞食。
我杖實勝於,千倍不孝子,
彼能逐惡牛,又能驅猛犬;
暗夜為前導,深嶮作依怙,
憑杖威力故,倒下還得起。」

那時,大富婆羅門在世尊面前學好了偈頌,在大眾共聚會堂,兒子也在場時,誦說了出來。
於是,兒子們就把大富婆羅門接回家去,為他洗澡,每人供養他一套衣服。 那時,大富婆羅門帶著一套衣服,往詣世尊。到了之後,與世尊互相問候,親切友善地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大富婆羅門對世尊說:「尊敬的喬答摩!我們婆羅門求得了禮師的資財,願尊敬的喬答摩接受我的禮師資財!」世尊基於慈愍,而接受了。

歡喜歸依
那時,大富婆羅門對世尊說:「太殊勝了!尊敬的喬答摩!太殊勝了!尊敬的喬答摩!就如:將倒下的扶起;將隱覆的揭開;為迷途者示路;在黑暗中持燈,讓明眼人得見種種形色。就像這樣,尊敬的喬答摩以種種方式說法。我要歸依尊敬的喬答摩、法和比丘僧!願尊敬的喬答摩接受我作為在家弟子!從今日起,我將盡形壽歸依!」
摘自《香光莊嚴》第98期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四正勤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已生惡,令斷, 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

「如是四種亦名正斷。

一名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

二名斷斷,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於其未生惡不善事,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欲令彼不現前斷,為斷故斷,故名斷斷;

三名修斷,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善法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

四名防護斷,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為令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大正30,443a21-b7)

如何考量應不應布施

如何考量應不應布施?──見晉法師

四種情況不應布施:
一、自身考量:
考慮自己的能力,如果這項付出很勉強,導致負債,或令至親好友生惱、起譏嫌 ,則不應施予。
大菩薩們之所以能不惜身命財物的布施,是經過漸次修學,令忍力增強,悲心轉深,正見及空慧堅定。否則好比力氣小的人想挑起重擔;或還不熟習經典佛法者急欲為人說法;或不會游泳卻跳下水救人,這些狀況都不宜勉強施捨,以免不但沒幫上忙,反而畏怯退心,於自他的道業有損。
又如果有其他更重要的利生大業待自己完成,也不應施捨己身。
此外,如果是以有情眾生作布施,絕對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與福祉。

清淨檀波羅蜜

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不憶念,滅一切取相,是故於受者不求恩惠,施中無高心,如是具清淨檀波羅蜜。 《大智度論》

二、求非法物:
所要求的物品違背國家法律、佛法,如禁藥、毒品、違法的槍砲彈藥等;或要求我們幫助供給的目的,是助成他的殺(自殺、殺人) 、盜、淫、妄等不如法的惡業,皆不應布施。

三、不益彼物:
布施的內容反而會損害了眾生。如烈酒、傷生器具、淫亂之具等,或助成賭博遊蕩等不正當的用途。  這些是沒有福德的布施,於他無益,理應謝絕。

四、以方便令彼調伏:
如果求布施的人是故意來搗亂;或者喪心病狂,提出不正常、不如法的要求 ;或貪婪幼稚、需索無度等等 ,都不應給予。布施了,增長對方的惡習,反而有過失。

布施的原則,是令受者得到真實的利益,於自己的道業有益。最清淨的布施,是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平等施),不但自己不貪求果報與功德(不住施),心中沒有眷戀執著,不求回報(開捨施),不將功德佔為己有,迴向無上菩提(迴向菩提施),還能與無所得的空慧相應,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不取我相,不取法相(三輪清淨施)。如此,則是最清淨、殊勝的布施,名為出世間的「檀波羅蜜」。
——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pp.156_158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有四種須陀洹道分

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卷41(一一二五經)
T02n0099_041 pp.298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何等為精進者?

精進所助,致人善道已,得度世道,無有還期。」——《那先比丘經》


王復問言:「何等為精進者?」
那先言:「持善助善是為精進。」
那先言:「譬如垣牆欲倒,從邊拄之;舍欲傾壞,亦復拄之,是為精進。」
那先言:「譬如國王遣兵有所攻擊,兵弱欲不如,王復遣兵往助之,兵便得勝。
人有諸惡,如兵少弱時,人持善心消滅惡心,譬如王增兵得勝。持五善心消五惡心,譬如戰鬥得勝,是為精進助善。」
如是那先言:「精進所助,致人善道已,得度世道,無有還期。」
王言:「善哉。」
——《那先比丘經》(T32n1670B,p0708)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白鎧源

什麼是涅槃?

「貪的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朋友!這就是涅槃。」

什麼是涅槃?

  一位名為閻浮車(Jambukhādaka)的雲遊行者拜訪舍利弗尊者,並問他以下的問題:
  「人們說『涅槃』,朋友!什麼是涅槃?」
  「貪的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朋友!這就是涅槃。」

  「但是,朋友!是否有一條通達涅槃的道路嗎?」
  「是的,朋友!是有這樣的途徑,有一條通達涅槃的道路,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SN38: 1,《相應部》第16 冊 頁322)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白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