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是心中火,
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
忍辱護真心。
《寒山拾得詩‧寒山詩》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每月彙整:十月 2012
無漏得解脫,無瞋心寧靜;八風吹不動,斷除貪瞋癡。
無漏得解脫,
無瞋心寧靜;
八風吹不動,
斷除貪瞋癡。《長老偈.長老尼偈》〈梵授長老偈〉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薩初發心、
緣無上道,
我當作佛,
是名菩提心。
《大智度論》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有四種須陀洹道分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卷41(一一二五經)
T02n0099_041 pp.298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觀察呼吸──見愷法師
觀察呼吸──見愷法師
在呼吸的波濤上衝浪
自然的呼吸就像衝浪板滑過生命的波浪,滑過生命的波峰和波谷。在海洋的水波上衝浪是一種娛樂的活動,而在自然的呼吸裡衝浪,則是生活中一項平常又神聖的活動。
我們呼吸的方式就是生活的品質及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管道,藉著每一口呼吸,在生命消失於宇宙的海洋之前,我們騎乘在生命能量的波濤上。生命中的浪濤,有時平緩無波,有時卻是驚濤巨浪,我們不能平息海浪,但可以學會衝浪。同樣的,我們迎接生命的各種浪頭,面對、處理、放下。
生命在出生之前即在爲第一口呼吸做準備,出生後即經由呼吸,供給生命能量。覺知呼吸,在呼吸的波濤裡衝浪、享受,能讓我們發現生命每一刻的真相,它給我們一種完美的體驗。當處在一呼一吸的和諧中,我們享受了生命的清淨、喜悅。瑜伽行者藉由呼吸的訓練,達到身、心、息的合一。覺悟者佛陀透過呼吸的觀察,修習止觀,開展定慧,達到解脫。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56501817755838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陳致甫
禪修要怎麼修呢?以佛為師──見愷法師
【樂活.禪修】禪修要怎麼修呢?以佛為師──見愷法師
禪修要怎麼修呢?我們以釋迦牟尼佛為修行的典範。根據一些經典紀載: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印度的一個王族宮廷,是一個生活充滿享樂、不知人間愁苦的王子。在二十九歲時,看見世間的苦,放棄了皇家地位,落髮出家。他接受了出家人應遵守的戒律,遵循一整套規範,過著離欲苦修的生活。
接下來的六年裡,為了達到專注力的禪定,他實行苦行的禪定,達到世間最高的禪定。
接著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觀緣起開展智慧,洞見一切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年裡,他到處弘法,於八十歲圓寂。
在佛陀的生平故事中,我們看到修行的三個階段:首先是戒律的修持,它可以調伏身,令身安穩。身安穩了接著調伏心、訓練心的專注,達到禪定(止的禪修)。禪定可以令心清淨,暫時震伏煩惱。再來觀緣起開展智慧,洞見一切真相(觀的禪修),斷盡煩惱,開悟證果。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出修行要花時間、心力。這三個階段息息相關,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能讓前者更深化、內化,藉著不斷的練習,讓心轉化、內化、淨化、證悟。
專注的功能已數不完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對現實的認知,便緊緊相聯於我們注意力的對象,只有我們注意到的事,對我們才是有意義的。我們學著把注意力放在某個對象上──呼吸、佛像等,訓練心的專注。能長時間維持高度清明的專注,處於如此警覺而平衡下的心智,正是各式各樣創見得以浮現的園地,也是世間出世間智慧開展的沃土。一般人的心常處在散亂而不受節制的狀態中,很難發揮心的潛能、力量。若我們能透過有效的方法,加強專注力,我們生命將可得到戲劇性的改善。
觀的禪修主要開發洞察力,或者說正確理解事物之理的能力,最終能以此看清萬物的究竟本性。觀的禪修將創造性的智能帶入,這對禪修能力的開發不可或缺,因為要獲致真正的洞察力,第一步就是先從概念上理解事物的道理。概念上清楚了,便可發展為堅定的信念,再與止的禪修結合,便可帶來進一步的洞察力,最終可以直探萬物本性,親身體驗實相。
觀的禪修也可以運用於自我療癒。當身心有了狀況,或情緒上焦躁不安時,可以先坐下來,進行幾分鐘止的禪修,如觀察呼吸,讓心安靜下來。接著,將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的距離拉開,試著以較客觀的立場了解情況。若能讓自己處於禪修所構築出來的清明空間中,不但較容易辨認思考上出錯的地方,也較容易將修行時所學的較符合正面且有益的想法帶進來,以調整心念。
止的禪修與觀的禪修彼此互補,在禪修中,止與觀必須以平衡的方式來修習。過度的覺察(觀)而沒有平靜(止)來平衡,會產生一種失控、敏感過度的狀態。過度的「止」沒有覺照(觀)平衡,會耽著於如此寂靜的狀態,以至於不想動,這樣禪修便停滯不前了。這兩種情形都要避免。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50901354982551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photo by 李昌周
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心,令住惡法!?
如來難值,過優曇花,我今已值;
清淨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
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人命不停,過於山水。
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心,令住惡法!?
壯色不停,猶如奔馬,
云何恃怙,而生憍慢!?
──《大般涅槃經》卷23〈10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
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諍,
是法可尊貴。
《中阿含經》卷第十七
T01n0026_p0532c16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何等為精進者?
王復問言:「何等為精進者?」
那先言:「持善助善是為精進。」
那先言:「譬如垣牆欲倒,從邊拄之;舍欲傾壞,亦復拄之,是為精進。」
那先言:「譬如國王遣兵有所攻擊,兵弱欲不如,王復遣兵往助之,兵便得勝。
人有諸惡,如兵少弱時,人持善心消滅惡心,譬如王增兵得勝。持五善心消五惡心,譬如戰鬥得勝,是為精進助善。」
如是那先言:「精進所助,致人善道已,得度世道,無有還期。」
王言:「善哉。」
——《那先比丘經》(T32n1670B,p0708)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白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