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呼吸──見愷法師

觀察呼吸──見愷法師

在呼吸的波濤上衝浪
  自然的呼吸就像衝浪板滑過生命的波浪,滑過生命的波峰和波谷。在海洋的水波上衝浪是一種娛樂的活動,而在自然的呼吸裡衝浪,則是生活中一項平常又神聖的活動。

當處在一呼一吸的和諧中,我們享受了生命的清淨、喜悅。

  我們呼吸的方式就是生活的品質及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管道,藉著每一口呼吸,在生命消失於宇宙的海洋之前,我們騎乘在生命能量的波濤上。生命中的浪濤,有時平緩無波,有時卻是驚濤巨浪,我們不能平息海浪,但可以學會衝浪。同樣的,我們迎接生命的各種浪頭,面對、處理、放下。
  生命在出生之前即在爲第一口呼吸做準備,出生後即經由呼吸,供給生命能量。覺知呼吸,在呼吸的波濤裡衝浪、享受,能讓我們發現生命每一刻的真相,它給我們一種完美的體驗。當處在一呼一吸的和諧中,我們享受了生命的清淨、喜悅。瑜伽行者藉由呼吸的訓練,達到身、心、息的合一。覺悟者佛陀透過呼吸的觀察,修習止觀,開展定慧,達到解脫。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56501817755838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陳致甫

禪修要怎麼修呢?以佛為師──見愷法師

 【樂活.禪修】禪修要怎麼修呢?以佛為師──見愷法師

  禪修要怎麼修呢?我們以釋迦牟尼佛為修行的典範。根據一些經典紀載: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印度的一個王族宮廷,是一個生活充滿享樂、不知人間愁苦的王子。在二十九歲時,看見世間的苦,放棄了皇家地位,落髮出家。他接受了出家人應遵守的戒律,遵循一整套規範,過著離欲苦修的生活。

  

接下來的六年裡,為了達到專注力的禪定,他實行苦行的禪定,達到世間最高的禪定。
  接著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觀緣起開展智慧,洞見一切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年裡,他到處弘法,於八十歲圓寂。

  在佛陀的生平故事中,我們看到修行的三個階段:首先是戒律的修持,它可以調伏身,令身安穩。身安穩了接著調伏心、訓練心的專注,達到禪定(止的禪修)。禪定可以令心清淨,暫時震伏煩惱。再來觀緣起開展智慧,洞見一切真相(觀的禪修),斷盡煩惱,開悟證果。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出修行要花時間、心力。這三個階段息息相關,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能讓前者更深化、內化,藉著不斷的練習,讓心轉化、內化、淨化、證悟。

  專注的功能已數不完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對現實的認知,便緊緊相聯於我們注意力的對象,只有我們注意到的事,對我們才是有意義的。我們學著把注意力放在某個對象上──呼吸、佛像等,訓練心的專注。能長時間維持高度清明的專注,處於如此警覺而平衡下的心智,正是各式各樣創見得以浮現的園地,也是世間出世間智慧開展的沃土。一般人的心常處在散亂而不受節制的狀態中,很難發揮心的潛能、力量。若我們能透過有效的方法,加強專注力,我們生命將可得到戲劇性的改善。

  觀的禪修主要開發洞察力,或者說正確理解事物之理的能力,最終能以此看清萬物的究竟本性。觀的禪修將創造性的智能帶入,這對禪修能力的開發不可或缺,因為要獲致真正的洞察力,第一步就是先從概念上理解事物的道理。概念上清楚了,便可發展為堅定的信念,再與止的禪修結合,便可帶來進一步的洞察力,最終可以直探萬物本性,親身體驗實相。

  觀的禪修也可以運用於自我療癒。當身心有了狀況,或情緒上焦躁不安時,可以先坐下來,進行幾分鐘止的禪修,如觀察呼吸,讓心安靜下來。接著,將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的距離拉開,試著以較客觀的立場了解情況。若能讓自己處於禪修所構築出來的清明空間中,不但較容易辨認思考上出錯的地方,也較容易將修行時所學的較符合正面且有益的想法帶進來,以調整心念。

  止的禪修與觀的禪修彼此互補,在禪修中,止與觀必須以平衡的方式來修習。過度的覺察(觀)而沒有平靜(止)來平衡,會產生一種失控、敏感過度的狀態。過度的「止」沒有覺照(觀)平衡,會耽著於如此寂靜的狀態,以至於不想動,這樣禪修便停滯不前了。這兩種情形都要避免。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s://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50901354982551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photo by 李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