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涅槃?

「貪的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朋友!這就是涅槃。」

什麼是涅槃?

  一位名為閻浮車(Jambukhādaka)的雲遊行者拜訪舍利弗尊者,並問他以下的問題:
  「人們說『涅槃』,朋友!什麼是涅槃?」
  「貪的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朋友!這就是涅槃。」

  「但是,朋友!是否有一條通達涅槃的道路嗎?」
  「是的,朋友!是有這樣的途徑,有一條通達涅槃的道路,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SN38: 1,《相應部》第16 冊 頁322)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白鎧源

《大智度論》故事──阿育王與香氣比丘

◎《大智度論》故事──阿育王與香氣比丘

阿育王(阿輸伽王)在改過向善之後,虔心學佛,日日禮請比丘們入宮供養,而且每天依次第邀請一位法師在王宮中對眾說法。

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

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
二種結盡故,涅槃身已證,譬如澍大雨,火盡無餘熱。
《大智度論》第11卷

一天,依次應為阿育王說法的法師,正坐在國王身邊。這位比丘雖然年少,卻通曉三藏,聰明智慧,而且相貌端正,儀表堂堂。最特別的是,他一開口就傳出一股微妙的清香。
阿育王甚感疑怪,心想:難道這位年輕端正的比丘道心不堅,竟有非非之想,才故意口含異物,欲以香氣藉機吸引宮中美貌的宮女們嗎?

阿育王於是當場要求比丘張開口,確定其中沒有什麼東西;又拿水讓比丘漱過口,但比丘口中的香氣如故。而且經過這番考驗,年少比丘神色依然淡定,似乎絲毫沒有波瀾。

阿育王問:「大德!您口中的香味是最近才有嗎?還是過去就有呢?」比丘答:「喔,很久前就有的,並不是今天才如此。」

「那麼是多久了呢?」比丘答:「從迦葉佛在世以來,我就集成這樣的香氣了。如是歷久彌新,好多世以來,口中的香氣常若新出。」

當下,阿育王感到慚愧,誠心請求:「大德!請為我詳說其中因緣!」
比丘答:「往昔我於迦葉佛法傳世的期間,是位說法的比丘。當時我常在大眾之中,歡喜演說迦葉世尊無量功德,以及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和行持的無量法門。我不疲不厭的慇懃讚歎,並以佛法來教誨一切眾生,讓大家皈信佛陀,如法修行。自是以來,就常有妙香從口中而出,世世不絕,恒如今日了!」
比丘接著說偈:
「草木諸華香,此香氣超絕,能悅一切心,世世常不滅。」

這時阿育王愧喜交集,比丘又告訴他:「口中香氣,只是華報(得正式果報之前,過程所兼得的益處),還不是最終的果報。果報有十項:

[1]大名聞:讚佛諸功德,令一切普聞,以此果報故,而得大名譽。
[2]端政:讚佛實功德,令一切歡喜,以此功德故,世世常端正。
[3]得樂:為人說罪福,令得安樂所,以此之功德,受樂常歡豫。
[4]恭敬:讚佛功德力,令一切心伏,以此功德故,常獲恭敬報。
[5]威光如日月:顯現說法燈,照悟諸眾生,以此之功德,威光如日曜。
[6]為一切所愛:種種讚佛德,能悅於一切,以此功德故,常為人所愛。
[7]辯才:巧言讚佛德,無量無窮已,以此功德故,辯才不可盡。
[8]有大智:讚佛諸妙法,一切無過者,以此功德故,大智慧清淨。
[9]能盡一切結: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
[10]苦滅得涅槃:二種結盡故,涅槃身已證,譬如澍大雨,火盡無餘熱。。

這時,年少比丘又告訴國王:「您若有未解悟之處,今正是問時,我當以智慧之箭,破除汝疑惑之軍。」

國王表白:「法師!領受此法席,我心喜悅曉悟,對此沒有疑惑了。大德!您真是有福的修行人,善能讚佛啊!」

龍樹菩薩結語說:如是等種種因緣,說法度人,名為「法施」。

──Jenjin 白話語譯自《大智度論》卷11〈1 序品〉
———————————
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
二種結盡故,涅槃身已證,譬如澍大雨,火盡無餘熱。
《大智度論》第11卷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禪修II──見愷法師

禪修是專注與正念覺知的培養。

禪修是專注與正念覺知的培養。

禪修II──見愷法師

  禪修是向內觀察,認清自我;一般人張著兩隻眼睛,不斷向外看、向外追求,禪修則相反,是向內觀察(內觀)。內觀是一種修心的形式,它能教導你以全心的觀點去體驗這個身心世界。透過內觀認清自我,了解生命真正的本質,知道真正活著的感覺。

  禪修是專注與正念覺知的培養;專注力與正念覺知深刻地影響我們生活:如果我們無法專注與覺知,便不能做好任何事情,我們無法好好看書、傾聽、談話、工作。然而,有許多人的專注與正念覺知經常是不夠的,因此,常常出錯、事倍功半。禪修可以培養專注與正念覺知的能力,身心調合統一,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

  禪修是如實觀;禪修教導我們如何清晰地審視自己的覺知過程,學習以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去觀察心念與感受的生起,學習平靜而清楚地看自己對於刺激有何反應,看著自己的反應,而不陷入其中。跳脫了思惟的迷障與習性反應,對自我產生全新的認知,打破概念的假相,洞見現象乃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

  禪修是立足於經驗,而不是理論。你親投身其中,觀察實際的生活經驗,如實覺知事物的本質,清楚地活著。

  禪修是心的活動,是為了轉變心的狀態,讓心能更朝向正面而做的活動。禪修在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但都有個共同原則:讓心熟悉正面、有益的狀態。心念中所出現的,通常是最熟悉的東西。根門接觸境界,立刻生起反應,這些反應是我們熟悉或習慣的,也往往是生氣、受傷、恐懼等負面的。佛教的禪修讓我們熟悉心的正面狀態,如慈心、悲心、平靜、法喜、智慧,這些狀態透過禪修的練習,越來越自然且自發的出現,終於心中負面狀態完全清除,獲致究竟的安樂。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http://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43503559055664

禪修--見愷法師

 禪修--見愷法師

禪修

耐心地修練,耐心是任何深遠改變的重要因素。

  禪修並非只是放鬆的技巧,放鬆是禪修的方便而不是目標。緊張與壓力造成現今很多人的身心疾病,能夠放鬆、放下,禪修才能有所進展。
  禪修不是逃避現實,它反而是扣緊現實,幫助你更深入地看清楚生命的真相,突破情緒與偏執的迷障。如此,你才有可能改變。
  禪修不是放空、出神,禪修並非將心變成無意識狀態,也不是讓感覺變遲鈍。禪修會讓你越來越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而不會隨它起舞。禪修是有對象的,禪修是要培養心的專注與覺知,將心停留在單一的對象上,使專注的強度與深度不斷提升,就能達到一種深刻平靜而喜悅的放鬆境界,名為「禪那」(jhana)。藉著這種平靜開展內觀的智慧,以洞悉身心的真相,達到淨除煩惱、妄執,轉化身心的目標。
  禪修不是坐下來思考,禪修有特定的注意對象,很單純的去經驗,不帶偏私與成見,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出現什麼,覺知即可,不執不取,生滅自然。
禪修不是少數人的專利,禪修不是出家眾,或少數想成聖成賢者的專利,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都可以從中獲得利益。
  不是在禪修幾週後便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你已經說服自己禪修,你以為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很抱歉,那是不可能的。禪修不是萬靈丹!佛陀都還會有老、病、死,還遭遇了斷糧的危機。每一次禪修都會有一些收穫,不過通常很微細,先在內心深處醞釀,之後才會顯現出來。耐心地修練,耐心是任何深遠改變的重要因素。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2012.6.6
http://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39042096168477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樂活與禪修──見愷法師

樂活與禪修

禪修,是一種心智的培育。

樂活與禪修──見愷法師

  「樂活」一詞為“LOHAS”的中譯,而“LOHAS”則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為「健康與永續的生活形態」,強調在生活與消費時,留意個人的身心健康與環境的永續發展。中譯為「樂活」兼顧音、義,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可謂難得的佳譯。「樂活族」一詞就此流傳開來,顧名思義,便是「『樂』於生『活』、『活』得快『樂』,或嚮往此類生活方式的『族』群」。

  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樂活」漸成時尚,所衍生的商品也琳瑯滿目,在樂活也要生活下,重點在於消費產品時,是否保持正念分明(mindfulness),洞察貪念與欲望,區別「需要」與「想要」,否則固然名為「樂活」,也有可能偏向「快樂生活」的享樂去了,如此有損個人的身心健康與自然環境,也有違「樂活」的原則,也就「不樂活」了。

  樂活族著重於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在這方面,主張自覺覺他、緣起觀的佛教,正好契合樂活族的靈性(覺性)探索。若能結合樂活族對個人成長與靈性發展的追求,因勢利導,配合佛法與禪修,將更符合其初衷,達到時時自在、處處樂活的目標。

  「禪修」,巴利文是Bhāvanā,(源自bhāveti),字面意思是使某物增長,bhū指種植、栽培。因此,禪修也可以說是一種心智的培育--藉由探索身心經驗,漸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照見究竟真實,使觀照的心智能力層層上進,終而徹底
照見究竟真實,使觀照的心智能力層層上進,終而徹底地擺脫煩惱的束縛。就禪修最終的目的而言,即是要引領我們達到究竟樂的境地。
—— 轉載【樂活.禪修】系列 2012.5.30
http://www.facebook.com/kai.chien.33/posts/339042096168477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photo by 李昌周

您可以這樣做定課

您可以這樣做定課

magazine102

您可以這樣做定課

01三拜.
02爐香讚
0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
04讚佛偈
05白文
06慈雲懺主淨土文
07三皈依
08繫念功德殊勝行
09三拜
10阿彌陀佛聖號
11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
—— 摘自《香光莊嚴》102-1合掌如蓮期─99年6月21日出刊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index.php?iid=6

智者在眾中,不說自功德,若人所稱讚,愧心無取著。

智者在眾中,不說自功德,若人所稱讚,愧心無取著。

智者在眾中,不說自功德,若人所稱讚,愧心無取著。
成就諸功德,虛己常謙下,如果樹繁熟,枝條自低屈。

智者在眾中,不說自功德,
若人所稱讚,愧心無取著。
成就諸功德,虛己常謙下,
如果樹繁熟,枝條自低屈。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T08n0261_p0907c14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攝於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妙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