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喜足轉豐盛」新春春聯贈送,歡迎索取

2016「喜足轉豐盛」春聯

2016「喜足轉豐盛」春聯 

「春」到~~~ 

「福」到囉!
「喜足轉豐盛」春聯

歡迎大家至香光尼僧團各分院領取。——>>

【領取地點】

台北 印儀學苑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電話:(02)2394-6800、0975-639-133

大溪 香光山寺 地址:桃園市大溪區福安里11鄰頭寮16號 電話:(03)387-3141、0978-939-141

苗栗 定慧學苑 地址:苗栗市福星街74巷3號 電話 : (037)272-477 傳真 : (037)272-621

台中 養慧學苑 地址:台中市西區403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0963-691007

嘉義 安慧學苑 地址:嘉義市文化路820號 電話:(05)232-5165、0963-570165

嘉義 香光寺  地址: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05)254-1267、0934-358-841

高雄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好書介紹: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人生指引/釋悟因

本書是整理民國一〇一年,我在台北印儀學苑的講座內容。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先講《金剛經》、《華嚴經》這類大眾熟悉的經典,卻先選擇了《佛說四十二章經》這第一部被翻譯成漢文的經典?正因為是第一部被翻譯的經典,而且是本語錄,這就形成一個很有趣的探問——當僧人來到沒有佛法的區域,為什麼選擇了佛陀這四十二則教示?因此,閱讀《佛說四十二章經》時,不能不將這樣的探問,作為貫穿這部經的一條線路,進入認識《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特出之處。

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佛說四十二章經》短短四十二則語錄,就有十八則是關於「欲」的對治。其中「欲」字共出現廿二次,與「欲」相關的,「愛」字出現十四次,「情」字有四次。本經怎麼談「欲」的呢?如「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看來「愛欲」對修道或生活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該怎麼處理呢?經裡談到要「斷欲去愛」、「道人見欲,必當遠之」、「當捨愛欲」,要斷除欲望、要遠離誘惑,甚至還要「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不跟異性說話往來——這樣的作法不說現代社會,在禮法甚嚴的古代,男女之大防,應該也不容易。難道佛教要大眾過起與世隔絕、茅棚深山的生活?

不是這樣的,你必須再更細膩閱讀,探究「欲」從何發起?「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欲」是從心而起,在面對不同種類、程度的「欲」,「心」的狀態,應該如何?本經以琴聲為例,琴弦調得太緊太鬆都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調適說的是什麼?就是「中道」的練習。

「中道」不是一加一除以二,也不是絕對的好或壞,這過程就像「猶木在水,尋流而行」——命運裡有許多誘惑、困惑,所謂「人生實難,大道多歧」,挑戰與意外更是常態。在滾滾紅塵中,要能順流至海——必須學會「調適」心,讓「欲」合理、有分寸。修行的關鍵點,就在心的覺知。覺知,更具體的說法是,敏銳地覺察自身、環境、人事的互動變化因緣,在每一念、每一個當下,反省、節制、修訂、選擇——修道如此,發展事業、經營家庭,乃至個人理想的實踐,都是在覺知中,才能逐漸完成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意義。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人對權力、美色、金錢的追求,每個時代都是很一致的。「欲」不是好壞問題,牽涉更多的,是人情與人性。因此,本經談「欲」,是有很深刻的寓意。而這或能解釋了為何《佛說四十二章經》是第一部傳入漢地的經典。因此,我從「欲」字這條線路,指出《佛說四十二章經》所具備的前瞻性、現實性、參考性,是值得社會裡各階層、行業、身分的人詳細研讀、體會、實踐。而讀完本書,你還可以再用功、精進,讓自己從這四十二則的格言中再增上,誠如本書的期待,「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摘自: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序>

香光大陸朝聖之旅/釋見寂 報導

「香光莊嚴‧朝聖傳心」:大陸朝聖之旅/香光大陸朝聖之旅

釋見寂 報導

   為慶祝香光莊嚴雜誌創刊三十週年,香光尼僧團特別舉辦《香光莊嚴‧朝聖傳心》活動,禮請方丈悟因長老尼帶領僧俗一百人(10位法師與90位在家居士),於1041219日至28日巡禮中國禪宗祖庭及虛雲老和尚精進行跡。

  本次行程殊勝,橫跨雲南、廣東、江西、長沙四省,分別拜訪了昆明華亭寺,大理雞足山的華首門、金頂寺、祝聖寺,廣州光孝寺、韶關南華寺、江西真如寺與百丈寺。大眾親臨虛雲老和尚駐足過的叢林道場,了解其護法衛教的戮力艱辛後,莫不生起無盡的感佩與崇敬。此外,行程安排在南華寺六祖真身前,集體恭誦金剛經一部,願與六祖的禪心感應道交。而在真如寺和百丈寺參與午齋過堂,傳統叢林缽飯的修行滋味,讓參與學員十分難忘。


除了參訪佛教道場,也順道遊覽壯闊的麗江玉龍雪山,參觀南昌滕王閣、長沙嶽麓書院、南嶽衡山等歷史文化勝地,欣賞多采的人文風情,增廣見聞。

  十天的時光不長,但行程卻非常充實,大眾在隨師訪道的集體行動中,皆已提起學佛初心,發願跟隨祖師弘揚正法,永續傳承香光莊嚴的精神。

 「香光莊嚴‧朝聖傳心」:大陸朝聖之旅/

【佛學問答】「施食」是什麼?/ 編輯組

su【佛學問答】

Q:什麼是施食?為什麼要做施食?它跟學佛的關係是什麼呢?

A:
施食
來到佛寺,大殿側邊常設有一施食台,往往被誤以為是拜門神或認為是供門口公、好兄弟。其實佛門中的任何施設,都有典故。它是一則慈悲的學習的典故。

<羅剎鬼子母>
佛經中有一段記載:在佛陀時代有一位羅剎鬼子母(鬼仔婆),她有很多的孩子,據說有一

施食,是慈悲的學習。

施食,是慈悲的學習。

千個,非常的多。但是她每天卻以吃別人家的孩子為生。失掉孩子的父母非常痛苦。
有一天,有人捉弄羅剎鬼子母,將她最小的孩子藏起來。當她發現她的小孩子見了,心裡非常著急,就一直找、一直哭。心都亂掉了。當一個媽媽找不到她的孩子時,心情是很痛苦的。找得好像瘋了一樣。
最後,鬼子母找到釋迦牟尼佛面前,佛陀問她為何哭得這麼悲傷?她回答:因為她的小孩子走丟了。佛陀反問:「你丟了一個孩子就這麼痛苦,那別人家的孩子被你吃掉,豈不是更痛苦?」她回答:「我不能不找回孩子。」佛陀:「如果妳繼續吃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也會一直跟著痛苦。」羅剎鬼子母回答:「只要能找回我的孩子,以後我就不再吃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我如果不吃別人家的小孩子,我可以吃什麼呢?」佛陀對她說:「妳不要再吃別人家的孩子了。只要我有供飯,就分七粒並持咒給妳食用。」羅剎鬼子母同意了。
從此以後,佛陀規定出家人早上、中午、晚上以七粒飯施食。佛寺都設置一個施食台,每天施食三次。施食前要持咒、念佛、做功課。

<慈悲的學習>
羅剎鬼子母的故事,主要在說以己度他情,將心比心,己所不欲,不要加在別人身上,不要只為自己而踏煞眾天下蒼生。
(摘自:香光尼僧團,《梵網集》92期,釋悟因,〈佛門的生活教育〉,2000年元月)

◎依香光資訊網「香光答客問」的資料
施食台的故事 http://www.gaya.org.tw/spring/qa/qa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