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25─修行的可能性

◎釋悟因

佛法千經萬論,無不指向一個旨趣:「修行的可能性」,而修行的最終目標則是成就佛道。這意謂著,凡夫眾生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從凡夫到成佛是可能的。

修行的可能在哪裡?在你擁有好的資源、好的因緣時,你想改變就可能改變;你想提昇也有機緣提昇,這就是修行的可能性。

當然,好的資源、好的因緣並不是從天下掉下來;即使從天上掉下來,你也必需善巧把握、珍惜,把資源、因緣放到自己的身上,然後往這方面繼續發展,這樣絕對可以成功、推動自己向前邁進。

我們要從我們自己的身上去看,所謂「修行」、「學佛」、「發心」、「布施」……這些是怎麼轉出來的?它們的生起是如此玄妙、如幻如化;同時,它們也不是一直都存在,也可能在一剎那間悄然消失、無影無蹤。

《那先比丘經》解晰的「人在哪裡?」,正是這個意謂。經典的論述很長,要旨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意趣相同,可以對照著讀,兩者所說是相同的主題:般若從哪裡來?

大家知道「般若」能度一切苦厄,問題是般若從哪裡來?這是佛法探究的核心。

可以常常問自己「我在哪裡?」,如果你回答「我在這裡」,要知道這回答只答對一半,你說的是你的色身,你更需要探尋「你的心在哪裡?」,可能你的身體在這裡,你的心已經跑到萬里之遙,與外面某地的人相會去了。

所以修行的基礎要修練身與心的統一,身心合一、回到當下,觀照般若現起,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0片光碟)VTS_05_01-20:55-12:52。

安慧學苑2022光在心自在人文講座

國內外近六百人報名 創下講座記錄
一同跟阿德勒學溝通 邁向幸福之路

安慧學苑2022光在心自在人文講座第五場,「通往幸福的一堂課:跟阿德勒學溝通」,邀請高雄凱旋醫院陳偉任醫師主講,6月25日以線上及實體同步進行方式,吸引全台各地,以及日本、馬來西亞、香港、中國等地學員參與。監院自正法師致詞時表示,這場講座近600人報名,創下安慧人文講座記錄,從中看到大眾對於人際關係與溝通,以及追求幸福的勇氣與渴望。學苑將繼續關懷、構思主題,鼓勵大家持續回到安慧學習。

安慧學苑監院自正法師,在一開始詢問大家,為何報名這場講座,讓大家選擇關鍵字:1阿德勒溝通術、2人際關係、3幸福,自正法師表示,從大家的答案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對增進人際關係與溝通技能的渴望。

安慧學苑2022光在心自在人文講座第五場,「通往幸福的一堂課:跟阿德勒學溝通」,邀請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陳偉任主講,由於主題特別,吸引國內外包含全台、日本、馬來西亞、香港、中國等地民眾報名,其中不乏醫院醫師、藥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大專院校及各級學校教師、社工員,以及各行各業的大眾。主講者陳偉任醫師講演生動活潑,與學員互動熱絡,有趣問答讓人印象深刻。

由於阿德勒心理學,非病態心理學,加上易理解、易投入,很容易在日常中使用。生活上充斥著鳥人鳥事,而這些可能都是壓力的來源!阿德勒名言:「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重點是把角色扮演好!陳偉任醫師分享,阿德勒人際溝通術「停看聽走」四個步驟:「停」止失控的情緒、「看」看是誰的問題、「聽」懂彼此內心的想要,「走」出互動的新選擇。許多學員紛紛在聊天室留言,相當受用!

陳偉任醫師提出,人際互動,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調節情緒可以透過日常練習,比如腹式呼吸、肌肉放鬆術、正念等練習;在處理事情上,運用「課題分離」,分為自己、雙方、別人三部分。如果是自己,則不被他人干涉,要領為避免情緒失控、自我探索、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如果是雙方,則放棄爭辯,要領為合作與雙贏、需要社群感;如果是別人,則不介入,要領為橫向關係、同理心、行為目的論、給予選擇、自然/邏輯結果。

陳偉任醫師分享,阿德勒名言:「重點不是你天生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活用這些東西」,既然離不開江湖,就好好善用江湖!透過使用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改寫生命劇本,扮演好各式角色,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

二個小時的講座,陳偉任醫師專業的講演,與學員問答熱絡,最後,講座在陳偉任醫師送出一張幸福車票,祝福大家搭上人生的幸福列車中,劃下句點。

安慧學苑自2018年舉辦人文講座,每年都以香光尼僧團的年度法語做為主軸,設計一系列講座,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演講,每一場都吸引數百人報名,此場講座近600人報名,創下安慧學苑人文講座報名記錄,實際參與人數有300多人。監院自正法師表示,學苑將持續關懷大眾所需,構思人文講座主題,在疫情時代,透過講座安定人心,並從中找尋生命的智慧。

1110625-03 1110625-01 1110625-02

【精緻蔬食diy】麵包果炒麵

159_food_cover
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食材】

  • 麵條  1人份
  • 麵包果 100公克
  • 豆包  適量
  • 香菇  2朵
  • 紅蘿蔔 適量
  • 芹菜  2支
  • 香菜  1顆

【調味料】

  • 日本味噌 1茶匙
  • 素蠔油  半茶匙
  • 醬油   1茶匙
  • 辣油   半茶匙
  • 香菇精  適量
  • 香油   適量
  • 胡椒粉  適量

【作法】

  1. 麵包果去皮切開剝小塊、紅蘿蔔切絲、豆包煎至金黃色切塊、芹菜切段、香菜切末、香菇泡好切絲備用。
  2. 炒鍋放入適量的油,將香菇絲炒香,加入麵包果、紅蘿蔔、芹菜段,將之炒熟。
  3. 再放入麵條(燙九分熟),加日本味噌、胡椒粉、辣油、香菇精、醬油、素蠔油等調味料。
  4. 將煎好的豆包續炒、拌勻,最後放入香油、香菜即完成一道清甜可口、風味獨特的麵包果炒麵。

一堂收拾、收納的收心課

香光尼眾佛學院執事教育課邀請印儀學苑見洵法師講授──「收拾、收納、收心」。除分享整理環境、空間收納的小技巧外,並透過分組遊戲,讓同學彼此觀察,練習尊重自他差異。

在課程中,授課法師讓同學分組進行穀物分類,從中練習收拾、收納,更重要的是打開眼界,去觀察與理解,自他不同的做事方法,乃至個性與價值觀。即便是聽到相同指令、目標,擁有同樣的物品和工具,每個人仍有各自的解讀和反應,當中就展現出各自獨特的修行樣貌,整理心的下手處就在這!從觀察到發現,接著就是要對治習氣。

當能覺知自己是哪類行者時,改變的契機就在眼前了,例如:
1. 貪行者:習慣覺得什麼都可能有用;就練習總量管控,定期檢視並篩選。
2. 瞋行者:習慣不喜歡麻煩先丟再說;就練習環保惜福,想想其他的用途。
3. 痴行者:習慣不經思索而隨意揀擇;就練習慢點決定,多審視評估物品。
藉行者樣貌,檢視我們心念傾向,其中並無好壞,只是讓自己更認識自己。

最後,見洵法師分享生活細行的養成,來自三個面向的練習:一是關注自己的身心;二是關懷他人;三是關照環境空間。

當觀察到自己身心不平穩時,透過整理外在的空間,同時也將整理出自己的「心空間」。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環境往往是息息相關的,如同碗裡的穀物,當內在糾結混亂一片時,外在世界往往也是凌亂的。在課程中,同學們不僅學習整理外在空間,更練習打開心的關照面,在每日所遇見的人事物當中保持覺察,透過正念收拾與收納,並整理自己的心。

1110605-01 1110605-02 1110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