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6──心流:生滅不住

《那先比丘經》釋16──心流:生滅不住 [註1]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釋16──心流:生滅不住

修行,對自己慈悲,就是不要擇惡,不再結惡緣。一個人能作這樣的抉擇,是具足了某種智慧,叫「擇法覺支」,由於某種覺悟而抉擇正法,捨棄惡法,這是七覺支的一種。

「目所不喜而見之,令人內愁。」我知道我不喜歡,我又生惱了。有時候不是我不對,是他不對,可這時,需要用他的不對來責罰我自己嗎?大可不必。

與「目所不喜」一樣的道理,耳、鼻、舌、身、意也是,耳聞惡聲、鼻聞臭腥、舌得苦辛、身得麤堅,以及心有所憎,都是令人內愁。

經典所說「內六事」,為什麼說這些六觸是屬於內在的事呢?因為我自己的內心有一種成見,我實在不喜歡碰到這種事情。我內心清楚,我不喜歡的是什麼。我舉個例:

在南傳佛教國家,曾經有一個人,因為他偷人家的東西,偷東西要被判很重的罪罰,而且他偷很多次了,法官就判他死刑。

執行死刑以前,按律法先遊街示眾。

在遊街示眾的時候,有很多人就出來看看到底是誰。他以前偷了東西常常就去變賣,有了錢就去酒店喝酒或者玩女人。他看到他曾經玩過的女人,也看到那間他常去的店,這些是以前他喜歡的。可是現在,他看了實在不喜歡,很不喜歡。這都是從他內心浮現出來的東西。

他一路這樣走過去,那些人都在那裡指指點點。

可是,人家站在那裡干他什麼事?

他一路走著,也看到有和尚站在那邊。和尚是出來托缽,看到很多人圍在那邊,就近前看,是死刑犯在遊街示眾。古代的律法,死刑犯都有這種示眾的遊街。在公開的場合讓大家看,對大眾是一種警示。

和尚也來看手上拿著缽。走過和尚面前,他心想,「和尚在那邊,以前我也曾經把買來的飯先分一半給他。把食物給和尚,我還是很高興的。今天,他站在那邊,如果我有的話,我也會給他一份。」他內心是歡喜的。

人,在這樣走路的動態中,縱使死刑犯,他對他自己的死,或者是愛,或者是恨,或者是瞋怒,或者是善心,一直是不斷地在內心浮現著。

他想:「啊!我今天是這樣(要被處死刑),不然,我還可以再供養一次。」

這個故事在說什麼?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我不喜歡的,有的是善心的浮現。看到那個境界想起什麼,看到這個境界想起什麼。

說真的,我們不都是這樣,碰到種種情境,心就整天隨之起浮嗎?我們不都是活在這樣的世界嗎?

我們所覺知到這個,就叫「心流」,心的流動。我們的腦波就是這樣不斷的放電,而且起起伏伏、起落不停。一會兒喜歡,一會兒不喜歡……「心流」什麼時候停過?從何處流出來,流到何處去?

心的流動,一直這樣生生滅滅。是生,是死,都在我們這一身,隨波逐流……

 


[1]據: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3_1之06:48~12:10。

好想減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IMG_2820香光講堂【香光答問集】

好想減肥,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現代人常常對過於肥胖而煩惱,很希望能擁有仙風道骨的體態,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斯匿王如何減肥: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國王,為佛陀教團的大護法。波斯匿王雖權貴當世,但是他卻為自己的一身贅肉所苦,因為他非常胖,胖到只要稍一活動,就汗流浹背、氣喘如牛。

於是波斯匿王就前往求教佛陀,跟佛陀稟白深為肥胖所苦,由於身軀碩大行動不便,造成極大的負擔,有時甚至想把肉割掉,好讓自己舒服一點,請求佛陀開示離苦妙方。
佛陀即對波斯匿王說了一個減肥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意思是說,肥胖的人多是飲食的貪欲所引起的,尤其波斯匿王貴為一國之尊,吃的更是豐盛,所以,要常提醒自己節食,能夠控制口腹之欲,身體自然輕安、健康。

波斯匿王恭聆法音,內心歡喜極了,當時在場剛好有一個名叫鬱多羅的少年,波斯匿王於是問他:「你是否願意於用齋時為我誦這個偈子?如果你願意,我將賜你十幾萬金,而且提供你最好的衣食作回報。」鬱多羅答應了。以後,波斯匿王進餐時,鬱多羅就宣誦佛陀所說的這首偈子。

經過幾個月之後,波斯匿王的身體變得苗條輕盈多了,透過佛陀的開示,波斯匿王領悟了導致肥胖的主因之後,請求善知識不斷提醒,持之以恆地節制食量,克服了貪欲,最後終於擁有了健康的身體與適當的身材。

很多人為了減肥,試盡了各種秘方,也吃足了苦頭,卻鮮少有什麼績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沒有正本清源,一方面是意志力不夠堅定。這則波斯匿王的減肥故事,提供給想減肥者參考,希望對於因為無法節制飲食的人能有所幫助。

◎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44期 波斯匿王減肥記

自衍法師榮獲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30年資深服務獎」

自衍法師榮獲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30年資深服務獎」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於佛教圖書館服務31年,今(2017年12月9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受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頒予「106年度圖書館資深服務獎」。

自衍法師自民國76年開始於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領執服務,三十年來,法師對佛教圖書館的發展與貢獻,盡心頗多。憑藉著對佛教法寶流傳的熱忱與使命,從非專業做到專業。領執的同時,除了攻讀圖書資訊研究所,並長久持續不斷跨領域學習進修。

民國82年,主持帶領佛教圖書館編訂「佛教圖書分類法」,之後持續更新編訂「2011年版中英文佛教圖書分類法」及「佛教圖書館分類法使用手冊」,目前全世界已有近400所佛教圖書館使用這分類法。基於建立資訊分享平臺,自衍法師於民國84年創辦《佛教圖書館館刊》、民國90年創辦《佛教圖書館電子報》,並協助十所佛教圖書館建置館藏聯合資料庫、佛教期刊聯合目錄等,每年更舉辦圖書館相關專題研討會,供圖書館工作者學習成長、互動交流。

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悟因長老尼常言:「自衍法師我請他的執事是負責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但他做的都是教界的圖資服務。」

自衍法師以僧人的角色在佛教圖書館服務31年,這份恆心毅力,令人感佩,今得到此殊榮,是佛教之光!
01020304

《那先比丘經》釋15──什麼是「如實知」

《那先比丘經》釋15──什麼是「如實知」 [註1]
◎釋悟因

2-21-300「如實知」,是什麼意思?你看到「那個樣子」,你知道就是「那個樣子」。就像你照鏡子,看到自己是那樣,哦「就是那樣」。

縱使我在生氣,當下我知道我在生氣。我在惱這個人,確實很不喜歡,我也清楚的看到,我是那方面對他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這樣的「明覺」是真正的對自己好。

什麼是修行?修行是對自己慈悲。而慈悲來自「明覺」。就像你明白了一件事,疑惑去除,心思澄明,朗月照空,此時,你不會擇惡法,不會與人結惡緣,也不會讓自己攪入風暴漩渦,一直墮落下去。

一個人往下墮落,墜入深淵、谷底,那會怎樣?粉身碎骨。那是對自己的懲罰。

平時,如果常常責備自己,那是「悔恨」或「懺悔」,是道德層次;重點功夫是「如實知」,提昇明覺,只當下一念:看到只是看到,聽到只是聽到。不再往下生念。

你問,我面對人的時候,一定要以愉悅的笑臉嗎?當然很好。可是,往往念與心違,瞬間已跋涉萬重山。要處理的,是自己內在的身心。你知道你現在的心很沈重,你轉個念頭,再沈甸的心,剎時煙銷雲散,清朗現前。這是「如實知」的功夫。

如實知,只一個「知」,不往下生第二念,第三念,就是步佛足跡,走向菩提的解脫大道。
—————
[註1]據: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3_1之06:08~06:42。

香光志願服務隊106.12.2參加《2017年高雄市各界慶祝國際志工日系列活動-「志工才藝競賽」》榮獲第二名

紫竹林精舍香光志願服務隊,參加2017年高雄各界慶祝國際志工日,「志工才藝競賽」榮獲第二名。
◎紫竹林精舍 報導

高雄市各界為慶祝2017「國際志工日」,於12月2日下午一點三十分,假市立文化中心圓形廣場舉行「志工才藝競賽」系列活動。舞技大會串,邀集志工團隊舞林高手,舞出熱情,一起在慶祝國際志工日活動的舞台上發光、發熱,藉由志工夥伴的活力與創意,展現『璀璨的志工在高雄』。共有17個參賽團隊無一不使出渾身解術,以無比的熱情與活力,展現各團隊文化與創意,場面熱鬧翻騰。

連續參加三年的紫竹林精舍志工團隊,今年以「灑脫愉快一擔挑」為主題,藉由舞蹈表演,演出快樂志工,無論生活、工作,以及志工務服,都能「灑脫愉快一擔挑」。香光志工團隊自編排舞曲,展現自在的舞姿,傳播「快樂志工就是我」,獲得評審的好評,榮獲第二名的殊榮。

參加啦啦隊的香光志工近二百人,穿著香光團隊服帽,莊嚴的隊伍,呼喊讚歎詞鼓舞所有演出團隊,為現場帶來活力與熱力,展現佛教徒的風範。主辦單位特別讚嘆香光志願服務隊,展現團隊間互助能量、學習交流,是璀璨的志工精神。

紫竹林精舍 香光志願服務隊 106.12.2參加《2017年高雄市各界慶祝國際志工日系列活動-「志工才藝競賽」》

紫竹林精舍 香光志願服務隊 106.12.2參加《2017年高雄市各界慶祝國際志工日系列活動-「志工才藝競賽」》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造善因結善果 

造善因結善果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賴姵喬口述.陳嬛琦 林貴媚訪談

1980年代,賴姵喬與先生的大姐首次到精舍拜佛,不覺心生歡喜。

當時精舍正在興建,姵喬心想:「這麼龐大的經費,如果沒有大家一起發心,師父要籌措到何時?」恰巧她跟的會到期,雖然有買房子的願望,但離目標太遠了,所以與先生商量,將剛標下的會錢捐出部份。先生告訴她,護持道場是長長久久的事,不需急於一時,於是就量力捐出六千元。精舍落成典禮當天,竟是她喬遷的日子,「原來,佛菩薩不會因為我們的財布施,而讓我們買不成房子!」姵喬感恩的說。

後來,精舍買下旁邊的土地作為停車場之用,十分之一坪要布施三萬五千元,她發願要找個工作賺錢,加入護持的行列。她當了模板工,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完成心願。慢慢的家裡負擔較輕時,她想做點兒小生意。有一次,在夢裡出現菜市場的畫面,第二天,她便走進巿場去瞧瞧,正好遇到有攤位要出讓,於是她開始做起素食食材的生意。

第二次購屋時,她希望找精舍附近的房子,以方便來精舍學佛和培福。結果,房子的地點、價格、方位,都如其所願,與舊家只有一線之隔。許多不可思議之事,讓她更加堅定學佛的決心,姵喬說:「要發好願,努力以赴。當因緣成熟,佛菩薩一定會幫你達成願望!」

人生苦短,只要時間許可,2001年(民國90年)研讀班畢業後,不論是共修或進階課程,姵喬都儘量參加。每星期有四天,中午收攤後,就到大殿培福。天氣不好,考慮到可能有人會請假,姵喬就更不會缺席。她很少參加旅行,因為覺得將旅費省下來布施更有意義。

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姵喬提醒自己要及時努力,好好修持,也鼓勵三個小孩多布施、做好事,培植福德因緣。姵喬說:「因為要結善果,必先造善因啊!」
49bs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