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62─為何我們生於此?

◎釋悟因

王復問那先:「審為有智無?」那先言:「無有智。」

此對話中的「智」,是「知」的意思;「知」就是「識」,統括意識、意志、理智、心志等種種分別、認知的能力以及生命力,屬於精神、靈性的層面。

原文「審為有智無?」連著前文講到「此身」、「故身」,是問:「我們的身體有智嗎?」「身體有感覺嗎?」那先比丘回答說:「沒有智」,單是只有「身」的存在是沒有覺知的。

現代的語彙常說:身、心、靈或精、氣、神,這些語言比較偏重的是「心」。存在世間如果只有「身」,就不存在精、氣、神或心靈、靈知。「故身」指身體死亡,身死之時自然無有知。然而,只有身在,如植物人,就真的沒有知嗎?有啊!否則醫生就判定那人是死亡了。是的,有「知」身不死。如若身死,「知」哪裡去?

於是那先比丘再舉譬喻:「譬如人盜他人果蓏,盜者寧有過無?」王言:「有過。」

那先反問:「初種栽時上無果蓏,何緣盜者當有過?」

在此,那先比丘提出一個令人反思的問題:「當初種栽時只是下種,尚沒有果實啊!怎麼偷盜就有過失了呢?」

彌蘭王回答:「設不種栽,何緣有果?」盜者自然是盜果,盜取果實。彌蘭就反溯既往:沒有種栽哪會結果?果實是當初有人栽種的。正當植栽來到生長果實的階段,被盜者收割了去。盜收別人費時植栽的成果,是盜者沒理。「是故盜者無狀」。

這裡有兩個時間:一植栽時,一結果時,這是兩個不同時間的因果相續。

接著,那先結論說:「人亦如是,用今世作善惡,生於後世更受新身。1

這話可謂是「經典金句」,用白話來說:今生用此身作善或作惡,就結生下一世的「新身」!揭開我們生死輪迴的奧祕,以及一次又一次更受新身的原因。

夜深人靜時,我們心中偶或出現這樣的迷悶與徬徨,不知此身從何而來、向何而往……。我們一直想探究明白生命的奧祕:「為何我們生於此?」

怎麼解?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2

文章出處: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2_01-01:00-06:09。

(1)「那先言:人亦如是,用今世作善惡,生於後世更受新身」(CBETA,T32, p715。)
(2)此語是禪宗五祖弘忍對弟子慧能開悟時的教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T48,p349)

什麼是「三學」?

196_class_cover修學佛法的主要內容是戒、定、慧三學。三學又名三無漏學,以煩惱是構成發業潤生的禍源,流轉生死,無有了期,只有戒、定、慧三學能對治它,所以稱為三無漏學。

以「增上戒學」調伏身心

三學之首是戒學,又名「增上戒學」,所謂「增上」是幫助、增強的意思,指由於信仰宗教,將使我們的人格更趨光明祥和,更臻於圓成。「戒」又名「學處」,比丘、比丘尼就有比丘、比丘尼學處;如果學菩薩行,就有菩薩學處。凡是人生正常的生活,社會善良的風俗習慣,無不是在確立人與人間正常關係的軌則,這些都算是戒律。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調伏我們的身心,遠離罪惡、顛倒繫縛,這是世間的正行,即便是世間的賢者,也不能違反這些原則。

戒律本來就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學佛之後,由於信仰的誠篤,不論在家、出家,更可以佛陀的戒律作為修行的基礎,它一方面去除人性陰暗、顛倒陋習,是修學定慧的開始;一方面顯發人性光明智慧,從個人的行為到社會的共處,構成條理秩序,達到和諧安樂,它也是修學定慧的開始。

以「增上心學」澄淨心念

定又名「增上心學」,是心的專注功夫。每個人多少都有些專注定力,不然我們如何應付日常生活中千變萬化的瑣事,而能保持清醒。

定所以名「增上心學」是由於心念純正、澄淨的增上,其所引發超常的經驗,這是精神集中的禪師可能的體驗。佛教雖修定,但不著興很深的定,有時很深的定反倒障礙解脫,佛世時的外道即有這種情況。

以「增上慧學」啟發智慧

什麼是「增上慧學」?相信大家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做事不難,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難。因為人的情緒、思考、念頭一直都在變動中;生惱與情境有關,它不是一直占據心中,與心不可暫替的,它是在當下的情境裡,由於你的情緒無法安頓而起現行的,只要情境改變,情緒也會跟著改變了。有時情境已改變,我們的情緒卻還停滯在過去的影像中,它也是時刻在變化的。在這變化當中,我們要學著觀照煩惱是如何生起、如何還滅,至少心靈要能有一分清澈。

增上慧學是以戒、定為基礎的,其修學次第分為三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即經由聞、思、修啟發潛藏的智慧。「聞所成慧」是知解的認識,修學智慧首先要從聞法入手。

聞法可以從佛聞,或從佛的弟子,乃至再傳弟子聞,經中說從五人聞法。聞法的目的在經由恭敬虔誠,將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的事理真相,攝入心田,要取得了解;即使要修觀,也要了解「觀」是怎麼一回事,要「觀」什麼。

接著是「思」的功夫。孔子也說:「學而不思則罔」,修學佛法在聽聞之後要如理思惟;如果對所學從不加思惟,便不能心領神會,以法攝持身心,則所聽到的只是文字名相,無法建立正確的知見。佛陀所有的教導即在開示我們,使我們悟入佛的知見。所以,一切的修學,都必須和生命對話,回應身心,將所聽聞、思惟的都落實到身心的安頓,這即是「修慧」。

以上是對三無漏學作一概括的介紹。修學佛法很重要的是修學智慧,我們目前修學智慧還只是用與生俱來的生得慧,這都是有漏慧。有漏慧尚無法離煩惱,必須經聞思修的加行慧,由加行慧導入無漏慧,無漏慧才能離煩惱、了生死。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雜誌》第28期,〈談修學佛法〉

香光寺第三任住持明迦法師圓寂追思讚頌典禮圓滿

香光寺第三任住持明迦法師於民國113年1月21日(農曆民國112年12月11日)上午6點30分度生緣盡,於臺南市安南區文殊園淨珍精舍圓寂,並於2月2日(農曆12月23日)舉行「圓寂讚頌大典」。

典禮在上午7點30分,由法子「報恩獻供」揭開序幕,之後進行「法眷、俗親追思祭禮」。8點30分「讚頌大典」開始,由如本法師、明慧大和尚、圓智大和尚三位大師入壇主法。典禮中播放「明迦長老尼菩提道影」影片,並由如本長老介紹明迦法師風範行儀;其後有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及台南市佛教會頒發表揚狀;並由法眷代表妙苯法師致謝辭,最後進行「各界公奠」。整個追思典禮會場,充滿了感恩與溫馨,猶如明迦法師的弘法熱情流傳於人間。追思讚頌典禮禮成後,起龕發引於大仙寺荼毘。

明迦法師弘宗演教、勉勵後學,畢生奉獻於僧伽教育,並致力於佛教會工作,遍植善緣。今,淨業圓成,享世壽74,僧臘47夏,戒臘45秋。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特率全體法師向明迦法師致意,感謝她一生為香光尼僧團的奉獻,祝禱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1130202-1

1130202-2

1130202-3

1130202-4

1130202-06

113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