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

自如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馮綉 口述.周碧玉 訪談

32-b-1某個星期一的傍晚,整條高雄市二聖路擠滿了下班的車潮,氣爆後的重建工程仍持續著,很多人必須趕在限定時間內通過災區。此刻,天空還飄著細雨。

八十四歲的馮綉,是從精舍落成之後,就在大寮組培福的居士,持續至今二十三年,法會的很多菜色都出自她的雙手,她是負責煮鹹湯。

精舍舉辦盂蘭盆法會第五天,2014年(民國103年)7月31日晚上九點三十分,馮綉仍沉浸在龍華會的唱誦法喜聲中,回家路上發現有警察四處站崗,空氣中瀰漫著不確定的不安。沐浴更衣後,躺在床上的馮綉,被突然一陣天搖地動驚醒,伸手不見五指,往外看去,巷裏人車四處逃竄。不遠處的火光,伴隨著陣陣爆炸聲,喚起小時候日軍空襲的記憶。

摸黑下了樓,馮綉和鄰居坐在騎樓,口中念著佛號,靜靜地等待天明。這時的她,不知道遠在台北念書的孫子正透過電話、網路,哀求著朋友、里長,打探獨居阿嬤的安危;更不知道女兒、女婿騎著車,繞過半個高雄,只為進入災區,找尋母親的下落。隔天在女兒、女婿的護送下,馮綉繼續參加法會共修。那天,僧團的方丈悟因長老尼連夜趕到高雄,為氣爆的亡者、生者開示,祈願大家相互支持,遠離恐懼。

馮綉說:「佛菩薩的加持,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一開始,馮綉的培福純然是對精舍的無私回饋,完全沒有想到,這樣的一片發心,日後竟在邊做邊學的付出中,為自己帶來無量的喜樂。馮綉1990年(民國79年)就讀佛學研讀班,學佛是在變動中,尋求安心之道,因為有信仰,所以有熱忱;因為有熱忱,所以肯付出;因為肯付出,所以能踏實;因為踏實,所以能安心。

要端出一千份的熱湯,從煮一鍋的熱水開始,腳踏實地踩出每個步伐,馮綉一直是無畏無懼!她的自如,一如長年的培福,能到達什麼樣的美麗境地,相信佛陀會告訴她!32-b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3)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3)
◎釋見杰

[悅讀筆記]
————————————————–
修學佛法僅僅是薰習,力道並不足夠;
應有解脫的動機與意志,才有持續力。
————————————————–
在心理學中以「動機」解釋行為的原因;意指個體之所以有種種行為的造作,是被內在驅力或外在刺激條件所策動的結果;這種能使策動發生作用的便是——動機。動機若是強大,則能夠持續支持個體的行動朝向目標,甚至是達成目標,因此,我們雖無法直接檢視、觀測動機,卻可透過行為的呈現,試圖去理解其背後的原動力。

六門教授習定論第一門所討論的求脫/意樂門,便是與解脫動機有關。我們先閱讀以下無著菩薩所造頌文2-5、世親菩薩的注釋,才接著做討論。

頌曰
[頌2] 。於三乘樂脫。名求解脫人。二種障全除。斯名為解脫。
[頌3] 。應知執受識。是二障體性。惑種一切種。由能縛二人。
[頌4] 。已除煩惱障。習氣未蠲除。此謂聲聞乘。餘唯佛能斷。
[頌5] 。若彼惑雖無。作儀如有惑。是習氣前生。若除便異此。

釋曰:此之四頌釋求解脫者。
謂於聲聞乘等有差別故,於三乘中心樂解脫,名求解脫。
云何解脫?二種障全除,斯名為解脫。
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脫?應知執受識是二障體性。識者即是阿賴耶識,
執受者是依止義,謂是煩惱、所知二障體性。
此復云何?
惑種即是煩惱障自性;
一切種即是所知障自性。又一切種者,即是二障種子,能縛二人。
煩惱障種子能縛聲聞,一切種子能縛菩薩,由與聲聞菩薩為繫縛故。
云何此二解脫差別?謂聲聞人習氣未除,斷煩惱障而證解脫唯佛世尊能總除故。
云何習氣?彼惑雖無所作,形儀如有惑者,是名習氣。此中應言:若惑雖無,令彼作相如有惑者。此言作儀如有惑者,即是於因說果名故。彼謂聲聞獨覺未知。此是誰之習氣?謂是前生所有串習之事,尚有餘氣,今雖惑盡,所為相狀似染形儀,名為習氣。若能除斷,與此不同。應云若彼習皆無,不作儀如惑。

[悅讀筆記]

一、發心解脫動機不同,所獲結果則有差別

如果我們問:「誰會解脫?」答案不該是從外顯行為的種種造作來回答,而是從內在動機可見分曉,所以,答案應是:「『想要』解脫的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乘人,便是志在解脫,心中有著強大意樂、意願朝向解脫的內在動機,而名為求解脫的人。
於此,我們也當明白:修學佛法的歷程中,無論學習再多的經論、行持方法、造作善行等等,然若在我等心中,從未下定決心、從無想要究竟解脫煩惱的話,學得再多再好,都不會到達究竟解脫。反之,志在解脫,儘管諸多限制,解脫的意志終將帶領我們朝向解脫煩惱。
再者,雖然三乘者都有解脫的動機,都可稱為求解脫人,但卻因發心不同、求解脫的動機、素質有所不同,故其解脫成就便與佛陀大大地不同。

如此,我們應有所省思:所有佛法的學習,如果我們只為填補生活空虛、薰習、結緣想,這也學、那也學,卻從來沒有真正發心想要止息煩惱、究竟解脫,那麼解脫則是遙遙無期。

二、盡除煩惱障與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解脫

(一)障,便是障礙、遮蔽之意。
(二)煩惱障:屬人我執,障聲聞。以「所執性的實我」計「有」,是煩惱障的根本,與無明相應,擾惱眾生的身心,能障涅槃。
(三)所知障:是法我執,障菩薩。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
《成唯識論》: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不論是聲聞種姓或菩薩種性,都是朝向解脫亦步亦趨的,聲聞弟子最終獲解脫阿羅漢道果,菩薩最終成就佛道,二者雖說都達到解脫,但是,解脫的層次是有所差別,也就是聲聞斷除「煩惱障」得解脫,卻沒有除去「習氣」。而成就佛道的佛,是連習氣也會斷除的。
舉例來說,一個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其沒有貪嗔癡煩惱了,可怎麼看他吃東西的樣子,塞得滿嘴、大快朵頤,像個貪吃者的樣子,可實際上他並非以貪心在吃;又或這位聖者在討論事情時板著臉孔、聲音又急又大,好像很生氣,但實際上並沒有在嗔怒。這便是解脫聖者在過去串習所殘留下來的餘勢,表現在表相上所致。如果沒有習氣的殘留,就不會有此不一致的現象,一位覺行圓滿的覺者——佛,不會有此尷尬發生的。

經由二~五頌的討論後,我們也可再次檢視自己學佛的動機是甚麼呢?欣求人、天?解脫道?佛道?所作所為與發心相符嗎?
怎麼做才符合想解脫的心志呢?下一次,積集/依處門再來討論。

(待續)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2)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2)
◎釋見杰

以下,考慮讀者手邊恐無《六門教授習定論》的讀本,所以先將原本的頌文與釋文列出,之後筆者的補充,將以〔悅讀筆記〕標示。為了閱讀之便,筆者在無著菩薩所造頌的頌文之前,以〔〕中寫上頌文排序,下文的”釋曰”之後的所有文字,皆是世親菩薩注釋。此外,筆者再在文中刻意以段落隔開,俾便閱讀時理解某詞句的解釋。

[頌1] 。求脫者積集。於住勤修習。得三圓滿已。有依修定人。
釋曰:此初一頌總標六門。

言求脫者:謂是求解脫人。
積集者:謂能積集勝行資糧。
於住勤修習者:於所緣處令心善住,名之為定,由不散亂不動搖故。
問云何修習?謂得三圓滿已,有依修定人。
圓滿有三。一師資圓滿、二所緣圓滿、三作意圓滿。
有依:謂是三定,一有尋有伺定,二無尋唯伺定,三無尋無伺定。
修定人者:能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

若人能於解脫起願樂心,復曾積集解脫資糧、心依於定、有師資等三而為依止,有依修習,由習定故能獲世間諸福及以殊勝圓滿之果。
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名總標。

〔悅讀筆記〕
本論第一頌即在破題顯示「六門」的綱要,即:求脫/意樂門、積集/依處門、修習/本依門、圓滿/正依門、有依/修習門、修定/得果門。在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1)時,已標列過六門與所有37頌的個別對應,其詳細內容於後的頌文、釋文也都會一一詳述,今只需先了解此六門分類即可。不過,若是對於禪修尚陌生者,在此先補充釋文中所說三定、奢摩他、毘缽舍那等三個概念。
三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是從禪定的品質所含的禪支成分做出的分類。
有尋有伺定:是指初禪禪定,其禪支包含: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無尋唯伺定:是指二禪禪定,其禪支包含:伺、喜、樂、心一境性。
無尋無伺定:是指三禪以上的禪定。
第三禪定:喜、樂、心一境性。
第四禪定:樂、心一境性。
第五禪定:捨、心一境性。
乃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些無色界禪定的禪支也只有捨、心一境性。所以,是以有無尋、伺禪支而分類成三定。
然而,讀者要分辨的是,通常在論典裡會將色界禪定分成上述的五種禪定,但在經典中將色界禪定分為四種禪定,二者差別就在於對第二禪定的認定。

奢摩他:是梵語、巴利語的音譯,意譯為定禪、止禪、止,是以專注單一所緣,安定身心,以求進入三昧的修行方法。

毘缽舍那:是梵語、巴利語的音譯,意譯為觀,指觀照五蘊身心現象,進而洞察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之實相的智慧。

故知,世親菩薩解釋《六門教授習定論》裡的修定人,是能修止禪與觀禪的人。

無著菩薩在第一頌破題之後,接著造了四頌說明求解脫者。在我們還未了解求解脫者之前,何妨先思維:誰會解脫?

《六門教授習定論》

《六門教授習定論》

《六門教授習定論》

《六門教授習定論》


(待續)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1)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1)
◎釋見杰

靜坐,被現代人視為紓壓、沉澱身心的極佳選擇,各種禪修活動吸引著想一窺堂奧的人們,教育、醫學、心理…..等各專業領域,也整合了禪修的部分善巧作為輔助,以提升該學門助人的成效。

在佛教禪修裡,除上述附加價值之外,與世間學不共之處,則是要達到煩惱完全的止息、究竟苦邊。因此,願意朝此方向前進的佛弟子,建立禪修知見與落實禪修行持是極其重要的。以下,我們將運用FB的平台與大家一起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從該論中,理解典籍所載相關的禪修知見,以支持我們能在實修中亦步亦趨地熄滅煩惱。

《六門教授習定論》乃於西元四、五世紀左右由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注釋的瑜伽行派論書,可說是大乘佛教禪定中一部重要的指導手冊。本論由唐朝義淨法師譯出,收錄於今《大正藏》第三十一冊中,經號:1607。

此《六門教授習定論》論題中所指的「六門」,是指:
一、求脫/意樂門:述及求解脫者的動機
二、積集/依處門:說明所需積聚的修行資糧
三、修習/本依門:陳述修習條件與對境過程的處置
四、圓滿/正依門:指出三種修習圓滿的條件
五、有依/修習門:展示止觀善巧的不同層次
六、修定/得果門:呈顯世、出世間的結果

論題中所指的「教授習定」論,則是在本論初始開宗明義所表示的: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習世定及出世定,速能捨離諸煩惱故,述此方便。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本論所述,是聚焦在禪定的指導上,但此禪定並非狹義只於世間的四禪八定而已,而是要達到出世間定;因此,是將慧觀涵容其中,捨斷煩惱達到出世間果、直超輪迴的。

本論共37頌,根據世親釋的分類,六門配合各頌之內容結構如下:

頌1 ——-總標六門
頌2-5—– 釋「求脫者」———-一、意樂圓滿
頌6-7—– 釋「積集」————-二、依處圓滿
頌8-23 —釋「於住勤修習」 —-三、本依圓滿
頌24-26- 釋「三圓滿」———–四、正依圓滿
頌27-35 -釋「有依修定人」—–五、修習圓滿
頌36 —–釋「修定人果」——–六、得果圓滿
頌37——總結六門圓滿

《六門教授習定論》

《六門教授習定論》


(待續)

記那段擔任圖書館志工的日子

記那段擔任圖書館志工的日子
◎釋自羕

 1993年(民國82年)初夏,與三五好友餐聚,茶餘飯後,有人提議至一家很特別的佛寺走走,於是,我走進「紫竹林精舍」。在大殿禮佛後,漫步於清幽環境,感受這座莊嚴建築。正準備回家時,看到公佈欄「圖書館徵求志工」的海報,從此,它開啟生命的另一契機。library

 那段時間,歷經母親重病到往生,公司及醫院兩邊奔走,曾想參與社團充實自己,卻無法實現。這張圖書館徵志工的訊息,再度激起做志工的動力,於是當天就立刻報名。沒多久,圖書館開館了,法師連絡我星期天下午到圖書館值班!歲月如梭,後來因追求更大的生命意義,離開了高雄,但在紫竹林精舍的圖書館,度過六年快樂時光。

 紫竹林精舍圖書館為「佛教專門圖書館」,主要提供「佛學研讀班」的同學們查資料、寫作業所需,所以典藏諸多相關佛教的圖書與期刊。剛開始由於開館迫在眉稍,所以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到圖書館加工,貼到期單、書袋等等,迎接開館的日子到來。由於當時我還沒就讀研讀班,所以成了開館典禮後,首位的「值班館員」。圖書館開館了,我是每週三天晚上,再加上星期天下午,進行圖書流通、讀者服務、圖書歸架、讀架等例行工作,這段時間,自己的圖書館知能也成長不少。

 館內有佛教專門圖書,也收一些社會學的書籍。我們學到了二種圖書分類法,一為佛教專門類號,二為一般圖書類號。剛開始採用佛教分類法,是李世傑先生編訂的「佛教圖書分類法」,但此類表不敷使用,為了建立一套適用於佛教圖書館的佛書分類法,香光尼眾佛學院於1993年(民國82年)結合多位圖書館、佛教界精於圖書分類的人士,共同修訂「李世傑佛教圖書分類法」。為了讓修訂版的「佛教圖書分類法」更加實用,志工們在這段期間分批認養精舍所有的館藏,試著以修訂版編目,再回報給法師。

 為此,我還特別參加了各種圖書分類法的研習:1995年(民國84年)佛教圖書分類法修訂推廣說明會,隔年參加佛教圖書館基礎知能研習營,1997年(民國86年)佛教圖書分類編目研習營。幾翻薰習,對佛教圖書分編逐漸熟悉,然而面對修訂後換書標的圖書加工,更是一大工程。每一本書從進館、蓋館藏章、貼書背膠帶、書標、到期單到書帶,穿上合身的書套後,一本書才得以上架流通。每個細節都有它的「眉角」,志工從學習中,也獲得身心靈的滋潤。

 除了平日的基本運作外,館藏圖書、期刊的目次建檔、撰寫圖書及期刊摘要等工作,陸續地進行著。值得一提的是,紫竹林精舍聯合志工的人力,建置了《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二冊到二十四冊的電子檔。這是有關律藏的電子檔,後來無償提供「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使用,據說是所有電子內文中錯誤率最少的。

 後來又做了《大藏會閱》電子檔,法師為了確定內容,志工們還依文一一回到《大正新修大藏經》校對錯誤。因為種種因緣,讓我的佛學底子漸漸向下紮根。這些過程也顯示法師們對圖書館管理的用心,為了讓更多人懂得佛法,做出種種設想與努力。紫竹林精舍在建設之初,因規劃圖書館的空間設置,考慮到書籍的重量,特別將樓層地板加厚。設想完備的硬體,加上圖書資料的軟體,構成一個有機體,其背後的用心只為了讓更多人親近佛法、潤澤身心。

 紫竹林精舍圖書館志工隊,是一個注重志工學習的小團隊。志工在平時培福能薰習佛教知識,法師還不定時為志工講解佛教藏經、經典,查詢資料的方法,增進志工的專業知能。另外,還開辦志工讀書會,分成佛法組及圖書館學組。佛法組即選一本館藏書籍,進行法義研討;圖書館學組,選讀空大的圖書館學概論。當年我讀了書後,還差點考上國家特考。此外,培福時,因工作與電腦相關,於是無師自通,學會倉頡輸入法,這算是意外的收穫,也是培福的另類附加價值。從這些點點滴滴的培福中,漸漸邁向另一個新生命的學習旅程。

 感謝自衍法師在開館前的規劃,長期的教導圖書管理的知能;第一任館長見熙法師對志工們提供理念與原則性的指導;第二任館長見威法師的一句話,讓我對生命重新思考;最後感謝第三任館長自晟法師,不論是在家或出家後,給了我諸多的指導與協助,他們都是人間菩薩的示現。有機緣經歷這一段六年的志工之旅,深感這是自己最大的福報,感謝所有的因緣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