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4──王問那先為何出家

《那先比丘經》釋4──王問那先為何出家
◎釋悟因

2-21-300彌蘭陀王與那先一問一答。彌蘭陀王有問那先:「卿曹道何等最為善者?用何故作沙門」(注1)以白話說就是:你說說看,何者是最善?為何要出家作沙門?

為何出家?那先回答,因為想要放下世間的苦惱,也不想來世再經歷苦惱。

那是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如此呢?彌蘭陀王再問。

那先回答,不是的。不是所有出家人都像我這樣。有的是「負債」而作沙門、有的是「畏縣官」而作沙門。

「畏縣官」,也許是公權力要抓,或是政治迫害;有時是改朝換代,自古以來很多人是因此而進入佛門的。

如果國家的法令對出家人有特權的話,就是法律上的漏洞。宗教人士往往極力爭取法律上的優待,若爭取來了,內部管理也要上軌道,不然會變成社會的問題。

畏縣官、負債出家都是佛門要整肅的問題。因此佛陀也規定,進入佛門要經過篩選,如果入門控管不當,會成為僧團被社會淘汱的原因。

有一個居士最近打電話給我。這位居士原先在長庚上班,後來出家了,但他沒有辦理離執的手續,長庚的薪水還一直在支付房子的貸款,除此外還欠了一大堆的債。我勸他趕快將此事作一了結,但他想保有房子作為修行的本錢而不願去做。

這些事件在律藏典籍都可以看到記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如果想要出家,這些問題最好在出家前先解決了,才能重新開始;如果有女孩和男朋友分手了而來要求出家,我不會答應,因為這是她心情不好,一時逼急的出路。真要為今世、後世勤苦出家的,才是好的修行人。

本經認為生死的本源是「恩愛」和「貪欲」,貪愛不了,仍然生死相續,即使出家也很難了斷。那如何解決呢?要靠「一心念正法、智慧及餘善事」(注2)。

那牛、馬有無可能斷貪愛、了生死?不可能的,墮落作畜生不好修行,修行的基礎還是在「人」,要斷煩惱、去恩愛的可能是「人」!

這一段彌蘭陀王問那先為何出家,彌蘭陀王不也問了野惒羅嗎?同樣的問題,一個被問倒了,一個郤沒有。這是為何?可對照兩者的回答,看看兩者的差別在哪?若有興趣,還可以對照英文本,可以幫助對文意的了解。

在讀此經時要掌握問題的脈落,瞭解它要強調的是什麼?在佛法的架構中又主張什麼?這樣才能釐清問題,瞭解真正的法義。


注1:《那先比丘經》卷1,大正藏第32冊,頁697
注2:《那先比丘經》同上。

正念轉向幸福人生

正念轉向幸福人生
◎養慧學苑 報導

 養慧學苑106年5月20日「轉念人生講座」邀請香港大學佛學博士見勛法師主講「正念轉向幸福人生」。法師將「人生」定義為「幸福人生」,「念」定義為「正念」。法師引用經文、幽默的圖畫及結合現今社會現象,引領大家思考如何轉念,並品嚐小蕃茄如實正念的練習。

如實的呈現—你會怎麼想?

 以正念來看以現今社會發生現象,例:如果您看到配偶手機內容先生與另一位女生的親密簡訊,「我會怎麼想」三種不同想法提供給大家做參考,一、「我的眼睛業障重,這是假的」馬上關掉手機;二、「太可惡了,我要離婚!找律師告死他,財產不給小三」;三、「我看到配偶有和異性親密來後的線索,很震驚!一時不知怎麼辦,但我要小心求證和處理。」第一個是完全否認事實,這是逃避的行為,鴕鳥心態;第二個想法跑太快,立即想到要離婚,財產不給小三;第三個想法較實際,當下的想法鎖定在那一剎那,事實如實呈現、感受也如實呈現並看清事情的原由。

轉念一定要轉正念

 見勛法師分享在台北印儀學苑接引學佛青年時,有一位學生分享他曾經去參加念佛共修,他遲到了,急急忙忙停了摩托車就衝去共修。共修後回家時,發現摩托車不見了,才想到剛剛心太急,忘了拔機車錀匙。他說:「那時找不到車心急了,就想快回到佛堂坐下念佛,讓心不急,但心中卻一直出現『報警!報警!』的念頭。」法師強調轉念要轉正念,轉正確且要道德與現實兩面相符合。

如何得到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是心靈上的滿足。要得到幸福人生就要轉念、正念,念是由今加上心,念是想法也是現在的心、當下的心,正念是正確的想法、看到當下身與心。我們就像在開車握好方向盤,隨時都知道覺知自己時時保持正念、時時保持正確方向,開往幸福人生的方向,活在當下的正念保持在正確的道路上。

 見勛法師最後希望大家得到正念的最大利益「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106_0520yanghui
—————————-
養慧學苑
台中市西區403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0963-691007
傳真:(04)2319-2008
http://yanghui.gaya.org.tw/

一張黑得發紅的臉

一張黑得發紅的臉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陳駿耀口述.王韶蓉訪談

buda36陳駿耀是劇團的團員,也是精舍的志工。多年來,他定期參與燈具、空調冷氣保養,活動時的指揮交通,也常見他的身影穿梭在車陣中。參與精舍「第一等劇團」的表演,是研讀班開學典禮的重要節目。每次演出,一齣戲得排練三、四個月,每週一晚上排練。駿耀總是風雨無阻,不論戲份輕重,準時到場。從一國之君到流落乞兒,他都演過。六十歲的一張臉,常滿臉通紅,那是因焊接電工的職業關係。紅通通的一張臉,曾在一個星期內被交通警察誤以為酒駕而攔檢三次。

訪談中,駿耀帶著滿滿的笑意,說著他的生命故事。

「我的父母各自有一段婚姻,也有孩子。之後二人再共組家庭,生下四兒一女。」駿耀上有兩兄一姐,下有一弟。家貧,母親早早過世,弟弟送人。少了一口吃閒飯的孩子,生活還是艱難,在戲班子吹嗩吶的父親決定賣兒換飯,七歲的駿耀還不懂世事,就此,在一個三女無男的討海人家中,展開養子生涯。

沒想到,過門才半年的養母懷孕了,隔年生下兒子,駿耀成了家中的二等人。許多的雜工、責打、苦難等,堆積成兒時的記憶,被毒打、被誣陷偷錢,是常有的事,任憑再三喊冤,也只是招來屁股開花的不堪往事。勉強捱到國小畢業,駿耀跑去當汽車板金學徒,三年四個月的日子,常常被敲頭、打腦的。他只能含著淚水,告訴自己:「無論如何得把功夫學成,才能自立!」十來歲的年紀,從高雄一路往北,新營、嘉義、台中都有他流浪的足跡,過著沒有身份證的日子,只因養家不肯給。

駿耀退伍後,認識了太太,結婚四個月,夫妻倆被趕出門。想做生意,回家求養父作保,被一口回絕。幸得丈母娘拿出老本相助,夫妻倆開了家小理髮廳,太太幫人理髮,他當板金工,夫妻一起打拼,生活逐漸安定稍有積蓄,駿耀卻因賭走上負債路。省吃儉用幾年,終於還清負債。

有一次,養母罹患怪病,四處求醫不見效果,經人指點某宮廟通靈的乩童有辦法,駿耀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前往,說也奇怪,病竟痊癒。於是他成了此宮廟的信徒,背著殘疾無法行走的通靈人,上山下海,四處看風水、陰陽宅、揀金,這一背就是二十多年。

2007年(民國96年)鄰居大力推介駿耀來讀研讀班,還熱心替他報名。社會上打滾這麼多年,尤其在宮廟待過二十多年,什麼人沒見過,什麼樣的事沒經歷,為什麼駿耀會在義理淺顯的研讀班讀完三年,畢業後還願意留下來,還領那麼多的工作?是什麼打動他的心,讓他有了這份堅持?他回答:「讀台語研讀班,學員的年齡普遍較大。一百多位同學,常常七嘴八舌、鬧哄哄的高聲談笑。授課法師看著這一群老學生,輕聲細語的問:『各位菩薩,可以輪到我說話了嗎?』」法師這樣的涵養,這樣的縮小自己,讓看慣社會上處處自我膨脹現象的駿耀,深深地折服。

「研讀班三年的學習,最大的改變是懂得珍惜時間,隨緣的面對事情、處理事情。」佛教講的是心靈的轉念,當念頭改了,事情就跟著變化。過去個性較衝動,現在能「想一下」再做,就這麼個「想一下」即轉念。

「過去在宮廟的歲月,讓我感受到『人生海海』,上台演台上的戲;下台演人生的戲,都得好好演。角色沒有大小,只有認不認真。」駿耀說他非常珍惜能夠在精舍上課、培福、演戲的因緣,因為「與諸大善人齊聚一堂」,生命可以更上進、更發光與發亮。眼前的他,一張黑得發紅的臉,透著亮光,好亮!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那先比丘經》釋3──何為那先

《那先比丘經》釋3──何為那先
◎釋悟因

彌蘭陀王和王臣沾彌利望群,二個人都問那先比丘同樣的問題:「何為那先?」(原文:「何所為那先者?」)。
「何為那先?」,意思是「什麼是那先?」
2-21-300
其實,一開始是國王先問那先:
頭是那先嗎?
耳朵、鼻子、嘴巴是那先嗎?
頸子、肩膀、臂膀、手、腳是那先嗎?…

這是用人的身體來問問題。
那先比丘怎麼回答呢?
不,頭不是那先。
耳朵、鼻子、嘴不是那先。
頸子、肩膀、臂膀、手、腳不是那先……

從身體的器官、組織,乃至問:
身體的膚色是那先嗎?苦樂、善惡、聲響、喘息是那先嗎?
那先一概回答不是。
膚色不是那先。苦樂不是那先……喘息不是那先。

國王問不出所以然,乾脆質問那先:「好吧,那你說『何所為那先者』?」
這時,那先反問國王:「請國王看看『車』這個東西,何所為車者?」
車軸是車嗎?
輞是車嗎?
輻是車嗎?
國王回答:車軸不是車。輞不是車。輻不是車……
最後,那先再反問國王:「何所為車者?」國王便默然不語了。

很顯然,「何所為車者」和「何為那先」,都不是表面容易解答的問題。

可是,國王和王大臣都在問這問題。一般的人也在問這問題。
同樣的,現代的心理學和禪宗也在問這樣的問題:「我是誰?」
誰代表了這個「我」?
禪宗最常問的話頭:吃飯、睡覺、唸佛的是誰?可以參透,就是開悟的人。
我們要豁破執著,也是從這裡起疑。「我是誰?」
《那先比丘經》,整部經的主題都是繞著這個問題。熟讀這部經,不是重在何為眼,而是眼在哪裡?和你有什麼關係?喜怒哀樂,各種感受在哪?如果有人問你的名字,如何回答?
開啟佛法的金鑰,就在自己的身上,永遠回到自己身上去探個答案!

【精緻蔬食diy】瓜子素燥飯

【精緻蔬食diy】瓜子素燥飯
◎食譜、拍攝:道寬居士

【食材】
素燥乾 100公克
越瓜脯 50公克
香菇 50公克
香椿 1大匙

【調味料】
薑 適量
醬油 3大匙
醬油膏 2大匙
胡椒粉 1/2茶匙
五香粉 1/2茶匙
香油 1茶匙
鹽 1茶匙
香菇精 半荼匙
冰糖 1茶匙
水 1500cc

【作法】
1、素燥先用水泡軟、瀝乾。
2、鍋內熱油,將瀝乾的素燥炸香,香菇也炸一下。
3、將炸好的素燥、香菇用醬油膏、香油、五香粉、胡椒粉攪拌一下,放入冰箱一晚。
4、將越瓜脯、香菇、香椿等食材切細。(註:用香椿醬也可以)
5、鍋內放油,薑爆香。薑起鍋後不使用。將鍋內油加入醬油爆香,加水,將食材、調味料等煮沸,約煮10幾分至軟即可。
備註:素燥加入飯、乾麵、陽春麵等皆很美味可口。

【精緻蔬食diy】瓜子素燥飯

【精緻蔬食diy】瓜子素燥飯

veg-p02

6Q親子班 「節慶」單元課程

6Q親子班 「節慶」單元課程
◎紫竹林精舍 報導

 106年5月7日是6Q親子班第八次課程「節慶─惜福與感恩」,在小菩薩朗誦6Q法語「知福惜福再造福、孝順的孩子最有福」聲中揭開序幕。

 溫馨五月適逢浴佛節及母親節,特別安排親子共同體驗「香湯浴佛」。親子們在寧靜莊嚴的氛圍中,藉由浴佛洗滌身心靈。接著,小菩薩在「感恩尊重愛」的歌聲中緩緩入場,為父母親奉上「感恩、尊敬、報恩」的三口好茶,搥背與擁抱,感謝父母親養育之恩,過程中溫馨與感人。

 下次課程「圓緣」6/4早上9:00於精舍報到,親子樂學,圓滿第一屆6Q親子班課程!106_0507-6Q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課程心得分享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課程心得分享
◎蔡美玲

 因緣際會第一次至大溪香光山寺參加「2017年香光人文講座:心理成長與生命的對話──溝通管理」課程。感受到師父們的用心規劃課程,提供讓人放鬆與安住的學習氛圍,讓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如此的安排令人讚嘆與感恩!

 第一堂課由香光禪修中心見杰法師帶領,透過感官與大自然對話:將「樹葡萄」含在口中,吃的不只是它的質感,還吃它的顏色、聲音、香味、味道、觸覺……。原來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喫茶去」食的藝術~表示日常生活即是佛法。

 「從佛法談溝通」~此堂課的講師是屏安醫院黃文翔院長,藉由歷史及人文觀點認識溝通及介紹溝通的藝術與技巧。黃院長是精神科醫師,在課程中,由心理學及不安的現代人自我認知的迷失談起,並分享許多臨床經驗與病患溝通時所領悟的心得。黃院長談到,溝通之前若已經有預設價值的判斷與方向,叫做「說服」,而非好的溝通。溝通,如同替一群人在同一時空找到適合的位置。當事先鎖定位置的人越多,能真正為他們排出適當位置的難度就越高。要觀照自己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溝通的層次」也提及,對自己的溝通優先於對他人的溝通,人生哲學的溝通優先於事務性的溝通,要溝通,必須先放下。「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唐.寒山禪者的心境,非常灑脫自在,像沒有繫縛的舟船一樣,任它東南西北航行,不為人情事物所拘。生活在在現今社會,有種種的法律規制,種種的束縛,我們如果能擁有像禪者們「任運還同不繫舟」的人生觀,心中無事,了無牽掛,那是多麼逍遙自在的事呀!這堂課的最大收穫是黃院長佛法的概念,讓人了解溝通其實也是一種修行,要放下我執,要調整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態度或是幫別人調整達到溝通的意境。

 「與心相會:正念聆聽」課程:自範法師一開始即以簡單的動作操讓學員安住於當下,接著以張忠謀成功的秘訣:「訓練自己接收訊息的能力,願意傾聽,而且聽的懂」。分享一個很會講話的人,不等於會溝通,善於傾聽才能讓關係更美好,才是溝通高手。學習「正念」,接納對方的情緒、感受,不批評不責怪,支持、陪伴,就能夠減輕別人的痛苦,溝通其實是一種修練,真正的溝通是要了解別人,而非說服別人。

 「瑜珈舒展」課程:這是很棒很舒服的心靈SPA。透過身體的伸展,讓我們與自己身體溝通對話,覺知自己當下身體的感受。第二天的課程,陳老師還帶領我們進入雙人瑜珈課程,對學員而言,應該是一項挑戰,挑戰自己是否願意與他人溝通。和佩玲學長一組,很享受與她一起學習,有些動作雖不太標準,有些動作雖做不來,但都無損於我們在當下的自我對話與溝通,感謝陳淑時老師的帶領,無論是在表達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上,都做了最好的示範,讓所有的學員放下束縛,得到內心的自在解脫!

 惋惜的是因家庭聚會之故,無法全程參加完所有的課程,尤其是臨床心理師張維揚老師從台灣著名的實務案例分享中談「人際溝通的藝術與技巧」。

 非常感恩自衍法師、見擎法師推薦此課程及安排交通接送,讓我學習成長獲益良多。更感謝香光尼僧團用心規劃心靈成長課程,以佛法與善友澆灌慈愛與智慧的菩提種子,啟發生命的能量,讓生活充滿喜悅與自在。
Tsai01-1

轉念啟安詳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轉念啟安詳
◎陳志深

 從課程中學習到當個人腦中呈現正向或負面思維狀態時,相關的神經元會相互連結,進而影響身體細胞是否健康發展,相對散發的訊息將被接收,它將關乎人際關係的好壞。因此,時常檢視自己內心是否安住在一個清淨的範疇之中,是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

 另外,如何將佛法正向的能量融入日常生活中,也是未來重要的課題。首先,要覺察自己是否有具足良善的一畝心田,進而以慈悲和同理心看待他人或天地萬物,遵循「轉念啟安詳」的腳步,才能在學佛的道路上感受那份愉悅的心情。謝謝法師們精心策畫的課程與教導,阿彌陀佛!
chenJS-02

志工心得分享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志工心得分享
◎陳蒨蒨

 接連擔任二場人文講座的司儀,對我而言是一種挑戰也是一份責任,在其中有很多的學習與體會。

 二場講座的內容均豐富且多元,專題演講場場精彩,無論是固有觀念的修正及專注力的啟發,均讓學員受益良多,例如「溝通不等於說服」,以及溝通有四個注意事項:1. 接納;2. 與對方同在;3. 重述與對焦;4. 說出對方的需求等等。

 每每在享受活動的同時,均深深感受到法師們的用心與辛勞,從規劃課程到邀請學者、專家、安排場地、人事動員……在在都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與大量體力,更有甚之的是需要風塵僕僕的從嘉義到大溪,除了南北奔波之外,還要適應天候的巨大差異。看到師父們雖疲累但卻堅毅的身影,真是既感佩又心疼,相信法師們辛勤耕耘,必有餘蔭。

 從課程設計中可以領受法師希望幫助眾生,在生活中運用智慧解決人生的煩惱與困頓,從而追求心靈的淨化與美好的生活;因此我能給師父們最大的回饋,就是將所見所聞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與實踐。

 每場活動得以圓滿成功,要感恩諸多因緣合和,除了法師們以外,還要感恩志工們的發心護持,照顧我們起居飲食無有乏少,真所謂「法師用心、志工發心」,期許自己未來發心以歡喜心承擔,視其為一種甜蜜的負擔。
chen

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之六[五感與大自然的對話]

【106年香光人文講座】[學員心得]

人文講堂講座課程之六[五感與大自然的對話]
◎李佩玲

*講座以外的課程之三/五感與大自然的對話

 帶領此堂課程的是見杰法師,很奇妙的是:人在寬敞的大自然中,心會自然寧靜下來,五感跟著打開,彷彿與天地合而為一,這樣的感覺,連自認沒有太大壓力的我,也感受到被紓壓的放鬆。

 五感與大自然的對話,是一個很有趣的體驗,師父帶領大家來到樹葡萄前,要我們嚐嚐樹葡萄的滋味,當天下著雨,每個人手上都撐著傘,踩在濕濕的草皮上,但又要很專心地聽著師父說話,是一個考驗。

 一開始,師父要我們找到樹上的一顆樹葡萄,找定之後,先摸摸它、感覺它,同學們輪流體驗樹葡萄的觸感,接著,師父要我們挑一顆,只能一顆哦!選好之後就把它摘下來,一摘下來還不能馬上吃,要先用眼睛去觀察它的顏色、形狀,並把它放在手掌心上,去感受樹葡萄在手心上翻動的感覺;之後再聞聞它的味道,接著把樹葡萄先放在嘴唇上,感受一下觸覺,最後再將樹葡萄放入嘴巴中,先感受樹葡萄在嘴巴裡的感覺,準備好了就開始吃,咀嚼過程中保持覺知,覺察咀嚼的過程,樹葡萄在牙齒、舌頭及唾液的合作過程中有什麼變化,感受樹葡萄的味道,一直到最後完全地吞下它。

 雖然以前曾在正念禪修上過類似的課程(當初是用葡萄乾),但是我還是讓自己歸零,全心全意依著師父的帶領,好好地感受品嚐這顆樹葡萄!

 這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一顆樹葡萄!連皮帶籽全部咀嚼吞下肚!美味極了!

 其實,我家也種了一棵樹葡萄,以前因為非常容易取得,所以吃的時候都隨便吃吃,也不是很清楚它的滋味是什麼,但是,這次在師父的帶領下,由於只能摘一顆,覺得相當珍貴,也就特別珍惜它,因為珍惜,所以才能感受到那無比甜美的滋味!

 我只能說,這幾年,透過香光尼僧團的正念禪修,訓練自己對內對外覺察觀照,如實體驗真正的活在當下,這樣的美好,就如同那顆樹葡萄一樣,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難忘的滋味。

 這樣的課程,讓我在日常生活中,很能安住、很能放鬆!在每一個充滿覺知的當下,對我而言,才是真正的活著!
(精彩課程分享.全文完)
lee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