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3──你體會到什麼是「行蘊」嗎?

《那先比丘經》釋13──你體會到什麼是「行蘊」嗎?[註1]
◎釋悟因

2-21-300「內六事」、「外六事」,使自己心裡產生幸福、快樂的感覺,這是一種自我認識的行為。從修行的心境來說,怎麼樣叫做修行?就在「觸」對內六事、外六事的當下,你品味、體會著那種幸福、快樂的感受,同時也看到這些幸福、快樂的感受在變動,你看到它們一直在變動中,你知道它們不會停留腳步。

那個不會停留的心就叫做「行蘊」。五蘊中的色蘊、受蘊、想蘊乃至識蘊,這四蘊都容易理解,但是「行蘊」很抽象,它在那裡?在過程中。

你現在坐在椅子上,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書,非常地愜意、心滿意足,等到你站起來,離開了那情境,是不是還讓你感覺到滿意?我不敢說。內心一直在變化、在變動中,這叫「行蘊」。

以色蘊來說,這個色身,它的變化一直在過程中,日日夜夜都在過程中。其實,世間所有的事物都在過程中。

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要切記一句話,「永遠沒有辦法還原」。正如人們會說的,「回不到過去了」。不過,這是一種感歎與無奈。

我們的生命都不能還原。你能回到當年年輕的時候嗎?有很多人還一直渴望著回到過去,回到當年那樣的……可是,你當年又是怎麼個樣子?似乎影像清晰,卻又模糊無從把捉。

生命沒有還原的時候。你天天回你的家,睡你的床,好像一成不變;等到你一旦結婚、生子,做人家的爸爸,你告訴你的孩子,當年爸爸如何如何,你知道孩子看到的你是什麼樣子?是當年的你嗎?

在諸行無常的變動中,如何穩住腳步呢?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先想一想,因為有思考、意向明確,你的心念會更堅定。而且因為一切都在過程中,不是直線的,會有很多轉折;遇到轉折,反而是你增強你心力的時候。

所以,修行是什麼?生命只有往前走,不斷的在過程中堅定自己,穩定自己的身心,回到當下往前走。這是「行蘊」。
——————–
[註1]據: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2_1之15:49~20:00。

看戲 

看戲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孫文聰口述.王素蘭 王韶蓉訪談

bod002S家裡先來讀研讀班的是孫文聰的大姐,之後,大姐再三邀文聰來讀,他不理會,直到母親大人出場。老人家說自己想來精舍讀書,要文聰負責接送。兩、三個小時從家裡又送又接的往返,費事費時,於是抱著伴母親讀書以便接送的心情,做了研讀班的新生,沒想到越讀越有感覺,越讀越歡喜。2009年(民國98年)畢業時,他領到全勤獎,風雨無阻,一如他的大姐。

大清早四點十分起床,到果菜市場批發蔬菜,運到小市場讓太太販賣。六點多回到家整理佛堂、上香、拜拜,接著趕到公司上班,展開NC銑床技師的一整天工作,晚上八點半回家。用過晚餐洗好澡,已經九點多。陪伴失智無法自行料理起居的父親,直到十點多送他上床為止,才能休息。但有時父親會一連兩、三天不睡覺,或者一睡兩、三天,文聰的生理時鐘必須跟著調整。他搖著頭說:「喔!真的很累!但沒辦法啊,就是自己的爸爸。」敦厚的臉龐上盡是笑意。

緊湊的生活步調,為什麼還來精舍當志工?文聰說:「學了佛法之後,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回到自心,因為每天的生活裡有無數的無明煩惱,培福過程能照見自心的無明,所以樂在其中。」

文聰舉了個很生動的例子──新窮子喻。在這齣從《法華經》<窮子喻品>改編的戲裡,文聰飾演與愛子失散多年的老富翁。

劇中,愛子幼時走失,老父心中無限苦痛,想盡辦法要找回愛子,卻音訊全無。在外流浪多年,生活極不得意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出現在老父面前,但完全不認得老父。老父卻由孩子手上獨特的胎記認出是自己的骨肉,一心急著要追認孩子。自慚形穢的孩子,誤以為是自己一身污穢惹怒富翁將被追打,因而嚇昏過去。老富翁頓時明白:「不能唐突行事。」繞個彎,扮成與孩子同一階級的人,共同工作、生活,走進孩子卑下的生活圈,給他安全感與溫暖。幾年後,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與孩子相認,並把家業轉交給孩子,圓滿了此生的父子情緣。

現實生活中,文聰是個嚴父,處處要求兒子必須照規矩、按步數,不能便宜行事。正值反叛期的兒子無法接受,導致父子關係時常緊張,一度還曾打了起來。現實生活中的文聰,也想要演出戲裡那位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親近愛子的老富翁。一開始,文聰根本融不進這個角色,他的心中常出現:「這哪裡是我?我哪有可能這麼做?」一再地對戲、口白、揣摩,努力要走進兒子的世界。文聰內心開始撞擊,開始思考應該如何與兒子溝通,改善父子關係。如今,現實生活中,父子倆的相處,已經變得較往常輕鬆了。

文聰說:「從虛擬戲劇反映現實人生,這就是照心,和自己的心對話。」所有培福的工作,在他看來無一不是如此。要上班一整天,天還沒亮又得幫太太擺攤,下了班,夜裡還得照顧失智的老父,一天睡眠時間不到六小時,年近六十的男子,在緊湊忙碌的步調裡,樂在照見自心的培福工作。

一個會陪伴老母讀書、照顧失智老父上床、肯分攤太太工作量的好男人,愛演戲、從戲中看自己的志工孫文聰,他日常所做的,幾個人做得到?文聰從戲裡看見自心,也讓身邊的人從他身上看到自己,是吧?
bod001
bod003
照片摘自孫文聰FB

紫竹林精舍106年度佛學研讀班畢結業典禮

紫竹林精舍106年度佛學研讀班畢結業典禮
◎紫竹林精舍 報導

  紫竹林精舍一〇六年度佛學研讀班於十月十四日及十月十五日,舉辦畢結業典禮。當天學員們都開心與會,尤其畢業班學員更是個個打扮莊嚴,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典禮由香光舞蹈團以輕快的〈灑脫愉快一擔挑〉舞蹈拉開序幕。住持見竺法師以「轉念啟安詳」為題開示,提攜學員面對逆境時,轉念就能突破各種難關。接著高雄愛樂室內合唱團演唱歌曲:〈火金姑〉、〈送別〉、〈孩子回家吧〉,優揚的歌聲觸動學員們的心靈,彷彿感受到佛陀呼喚著大家回到佛陀的家。

  「心傳薪傳」由畢業班學長分享佛學研讀班的學習心得,闡述菩提種子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發芽、成長。

  創辦人悟因法師開示佛法的核心在四聖諦,核心的哲學與理論是因緣觀,並鼓勵學員終身學習。典禮最後在大家合唱「我家在這裡」、「佛學研讀班驪歌」禮成圓滿,溫馨而感人。

紫竹林精舍106年度佛學研讀班畢結業典禮

紫竹林精舍106年度佛學研讀班畢結業典禮


圖文摘自紫竹林精舍FB
————–
紫竹林精舍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
電話:(07)713-3891~3 、0963-506891
傳真:(07)725-4950
http://zizhulin.gaya.org.tw/
紫竹林精舍FB https://www.facebook.com/zizhulin.gaya

我與大自然的心靈對話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五場】〔學員心得〕

我與大自然的心靈對話
◎王育嫻

  參加人文講座讓我得到滿滿的收穫,為何願意選擇假日的休息時間,舟車勞頓來到寺院參加課程呢?因為感受到僧團用心安排規劃,邀請各方面具有專業領域的講師、宗教師、醫師主講,課程內容主題都環扣核心,而且上課場地舒適、住宿環境清幽、齋食美味可口,讓身心都得到滋養及妥善的照顧,內心非常感謝法師及志工們的付出。

  第五場的人文講座,最有感觸的是第一天課程見杰法師帶領的「五感與大自然的對話」。學員

來到大殿將心沉澱放鬆後品嘗兩種食物──乖乖、梅餅。見杰法師提醒我們要用心去感受,不急著咀嚼。我將乖乖放入嘴裡,隨著唾液分泌,讓它慢慢溶解,味道也在嘴裡化開,鹹味漸漸散出,原本是有體積的乖乖,無須費力吞嚥,方才還感受到它在嘴裡的觸覺,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這樣消失不見,沒有遺留下任何軌跡。啊!「壞、滅」的變化,是在時時刻刻中發生,人的身體也跟這些自然物質一樣,不斷地「生、滅變化」。雖然一時還無法很透徹的了解,但是因為這堂課而有些許體悟。

  觀看香光山寺的一草一木、山景,呼吸清新空氣,令人心情放鬆、壓力釋放,面對大自然的一切,步調放慢,心也跟著舒緩了下來,不禁思考著:人生是否也能如此安適自在、不疾不徐呢?這兒雨天有雨天的風情,晴天有晴天的色彩,日照帶來希望、夕陽是幻滅卻也是重生。香光山的自然景色有著百看不膩及值得令人細細體會、領悟的禪機!
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3
PhotoCap_004

把握當下看生死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五場】〔學員心得〕

把握當下看生死
◎蔡美玲

  不管過去還是現在,總會有一些人,忌諱談生死。其實,忌諱是沒有用的,生死是一個很現實、很真實的事情,人們遲早總是要面對它!接受它!有首歌《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歌詞的內容是這樣的:「歲月在你我呼吸間流浪,當終點抵達,那些想望休息了嗎?身心在日出日落間耗轉,當無常宣判,你的心回家了嗎?周遭一幕幕演出,不存在的陌生,尋尋覓覓哦,斷線珍珠怎麼接?失落的音符,怎麼唱?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今天?我用溫暖守護生命,讓浪花留了痕,我用覺照守護健康,讓轉輪點了光。」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我們將如何度過今天呢?我們要做什麼呢?我們能做什麼呢?這是件值得深思的問題呀!

  本次研習活動專題講座主要由臺大醫院姚建安醫師「從醫學觀點談生死」;黃鈺媖律師「以法律觀點談臨終與往生相關法律問題」;黃木村老師「人體自癒療法:如何提升自我免疫力」以及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佛教的生死觀」等。

  在課程中有許多的體會與領悟,與大眾分享。人喜歡生,不喜歡死,主要原因是:生,我能感受到、我知道;死了以後,我不知道,我畏懼、我害怕我不知道的未來。若能把中國那句古話「視死如歸」,把死亡看成似回家一樣,回家是件令人歡喜高興的事,這樣不論生也好、死也好,都沒有什麼可以介意害怕的事了。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花兒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人不能再來呢?其實「生」,就已經知道要死;「死」,也不必悲傷,知道又要去生了。生了要死,死了又要生,它是輪迴的。所以,生也不必太歡喜,生也可能很辛苦;死也不必悲傷,可能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用平常心來看無常的生死」,生是好、是不好,這不一定的,不過我們可以把它做得很好。孔老夫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我們要能懂得生,進而去推而想像,也會知道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過若可以死得很安然、很自在,看得透、放得下,這也是很幸福的事。

  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平等?它就是「生死」!不論帝王將相、家財萬貫、貧窮乞丐,不管誰,生了以後都要死,這是很平等的,很必然的,很普遍的,沒有什麼特權的。它也不會受任何外力量來擺布,主要還是在於我們自己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的業力、願力來決斷生死。在生之年,是否給人懷念,讓人讚美,多少善念善行,會助長我能往生佛國?因此,更應謹慎收攝自身口意的行為,立德立言立功,不得不慎啊!

  今年一共舉辦5場,場場精彩。感謝有此機緣,參與今年最後一場的香光人文講座:生死管理。認識生死、了解生死,甚至學會如何處理生死、安排生死,至於是否能達到了生脫死,就得看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了!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心得:如果今天是我們這世的最後一天,「謝謝、對不起、我愛你」趕快將它說出口!永遠不要做明天會後悔的事!
PhotoCap_46-001
PhotoCap_46-002
PhotoCap_46-003
PhotoCap_4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