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夏】

【解夏】

安居期的結束稱為夏安居竟」、「夏安居訖」。今,一般稱安居期的結束為「解夏」,語出《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眾多比丘在拘薩羅國夏安居竟,十五日自恣已。 (大正藏22, p.608c12)

◎我受汝請夏安居訖,今欲人間遊行。(大正藏22, p. 630c03)

◎出家五眾或兼俗旅,各以刀子、針線及巾帛等,共為解夏,供養現前眾。(大正藏24, p.472c23)

著作權所有:香光書鄉出版社

解夏

解夏

到這裡就停止吧!──悟因法師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六章 忍惡無瞋〉

修行是長久的事,菩提道是一步一步走的,如果只播下一點點善行,經不起別人來挑剔或是擾亂,這是自我干擾,收攝的心也會亂掉。不需要這樣自我折磨!「汝自禁息」,忍一口氣,這時也是「持戒」,也是「修定」,就讓事情到這裡停止吧,心中不再跟惡法相應!

有人來擾亂時,小事釀成大事,平安變成殃禍,這時要依據法律、世理來判斷。這是怎麼一回事?要不要跟他相應?「當無瞋責」,不要生氣瞋惱、中他的計謀;而是運用智慧來處理,如果沒有商量的餘地,甚至不需與他往來、討價還價。「彼來惡者,而自惡之」,心地惡的人,自己承擔身口意所造惡業。我們並不需要替他承受。

摘自: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忍惡無瞋──悟因法師

「瞋」心的起動,往往緣於人或事不順己意。

「瞋」心的起動,往往緣於人或事不順己意。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六章 忍惡無瞋〉

「瞋」的意思是瞋惱。有人說自己瞋心很重,然而我們並不是一直處在瞋惱的狀況。它是怎麼生起的呢?原本聽到佛陀教導的「無我」教義,心生歡喜;轉個身,遇到事情干擾,立刻就變「有我」,還生煩惱。

「瞋」心的起動,往往緣於人或事不順己意。世間原本就有求不得苦,加上不時會遇到「惡人」擾亂等等的折磨。這時正應提醒自己,忍一口氣就通過這關卡了。所謂修行,在此時才見真功夫!或者反思:我修行的功德,是否一個不忍就破功了?內省己過,從前所虧欠於人的,就這樣來抵償了吧!「耐心」是可以修煉的,不瞋惱、不生氣,「忍惡無瞋」,忍一時的不適意,心平氣和。

摘自: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懺悔

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依於六根,行於六識,取於六塵, 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 乃至開八萬四千塵勞門,如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慈悲道場懺法》

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依於六根,行於六識,取於六塵,
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
乃至開八萬四千塵勞門,如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慈悲道場懺法》

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依於六根,行於六識,取於六塵,

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

乃至開八萬四千塵勞門,如是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慈悲道場懺法》

 

頓息其心──悟因法師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佛說四十二章經》

頓息其心──悟因法師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五章 轉重令輕〉

「頓息其心」的「心」字,是「轉」的主要出口。因為身、口、意的作為都是「心」在主導。行為有過失,是由不善的心念發動;自己知道不對,就盡快放下那不善的一念心,不讓它持續。這就是「頓息其心」。不善的心念若沒有止息,罪過點滴積聚,最後就像流水歸向大海,愈來愈深廣。

同樣一個動作,「起心動念」不同,果報就有善惡之別。所做所為,是讓自己受益或受害,都在這一念心。文中「罪自消滅」,怎麼做到的?時時刻刻,使心向善的意念流動,犯過的機率就愈來愈少。罪業不是馬上消滅,而是逐漸的淡化、薄化。如經文所說「漸有痊損」,罪業逐漸地減輕。「痊損」,病勢減輕的意思。像生病盜汗,汗乾了病就好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將「頓息其心」落實在生活中呢?一般而言,心是看不見的;但是,心出竅於身、口,留意說話的音調、語調或行為,就能明白「心」在當下的意向。

有一次我帶法師去看病,我們搭計程車去醫院,我一路叮嚀生病的法師。司機卻說了:「你們,喔!菜姑仔!你們也會生病喔?」提高的聲調,不言可喻,那是無法想像的好奇與陌生。像「你是和尚喔!」「你是和尚仔哦!」兩者表面上的意思相似,心態完全不同。音調變化,傳達了不同的訊息,當下的心態、意向,也就不言而喻。

有一對夫妻都是留美博士。一天,太太來香光寺,看到我就一直哭……哭得很傷心,說是婆媳的問題。她說,有一次孩子去運動,滿身大汗地回家,她就拿毛巾幫孩子擦汗。婆婆卻說:「妳怎麼用妳洗澡的毛巾,擦我孫子的頭?讀到博士也不懂這個!」又數落她嫁過來後,都沒煮過一餐飯等等。

婆婆的指責,她心裡十分委屈,想到先生賺的錢都給公公婆婆,而生活費、房租、孩子教育費都是她負擔的,愈想愈委屈,忍不住放聲大哭。孩子看到她哭,說:「欸!有這麼嚴重嗎?」先生說:「欸!妳到底哭什麼?出了什麼事?怎麼一直哭呢?」知道原因後,先生補了一句:「我媽媽不認識字,妳是博士,就忍讓幾句吧!」眼淚也博取不到先生、子女的同情。

我跟她說:「妳回台灣是要幫女眾爭女權,如果不能平復自己的感覺與情緒,還能爭什麼呢?」勸她去打坐,藉由打坐看到自己深層的內在;坐不住,就去運動場跑步,跑到精疲力盡,讓身心安頓下來。

「哭」是外在的行為,內心覺得委屈,眼淚就不爭氣的流下來!為何這件事讓她特別在意呢?原來成長過程中,這位女居士是最會讀書的孩子,卻常被姐妹訕笑,成了不愉快的經驗。這些記憶就落藏在「八識田」的某個角落,成為抹不掉的影像。這影像平時並不出現,當遇到某些話、某些情境,撞擊到痛處,它就現形、感傷,哭個不停。這是所謂的「相應」。可是,人家會同情她的眼淚嗎?

放下內在覺得委屈的自己,才能跨出自己囿限的藩籬。就像有些父母雙亡的孤兒,放下悲慘身世的意象,更認真努力,自力更生,讓自己的身心穩定、事業成功。

摘自: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陳治平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

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閙,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雜阿含經 第29卷     ( T02n0099_029)

——————————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