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法華《妙法蓮華經》

佛經解題《妙法蓮華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整理

妙法蓮華經,梵名 Saddharma-pundarika sutra,略稱《法華經》、《妙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共七卷,二十八品。收錄於《大正藏》第九冊,經號262。mh700

《法華經》的起源很早,大約產生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但有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則認為它產生於西元前二至三世紀。在《大般涅槃》、《優婆塞戒經》等大乘經典中都有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論》等論裡也曾引用其文,世親甚至為它撰寫了《優婆提舍》,可見它是問世很早、流傳頗為廣泛的大乘經典。

漢譯法華經典現存有三種,除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外,還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闍那崛多與達磨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其中《正法華》最詳密;《妙法華》最簡約,流傳亦最廣,一般所誦者即為此本。

鳩摩羅什譯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門品〉中無重誦偈,後人將南齊法獻共達摩摩提譯的《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闍那崛多譯的《普門品偈》收入什譯,構成七卷二十八品。其後又將玄奘譯的《藥王菩薩咒》編入,而成了現行流通本的內容。

其相關版本,迄今已發現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寫本四十餘種,克、疆兩地是五至九世紀的,但其數量少而殘缺不全;尼、藏兩地是十一至十九世紀的,數量和完整程度都較前者為佳。國際上有相當多的學者,對這些梵文寫本從佛學、語言學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此外,原由尼泊爾傳入而珍藏於中國西藏薩迦寺的1082年所書的梵文貝葉寫本,於1983年由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全經共137頁,274面,內容完整無缺,字體清晰優美,很受專家學者的重視。

從十九世紀以來,本經先後譯成法文和英文,又有梵漢對照、梵文和譯、改訂梵本以及原文等。又曾由日帝覺和智軍譯成藏文,1924年河口慧海把它同梵本對照日譯出版了《藏梵傳譯法華經》。

關於本經的註疏歷來很多,現存主要的有︰劉宋竺道生《法華經疏》二卷;梁法雲《法華經義記》八卷;隋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吉藏《法華玄論》十卷、《義疏》十二卷;唐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十卷,湛然《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法華文句記》三十卷;宋法照《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慧洪、張商英《法華經合論》七卷;元徐行善《法華經科註》八卷;明一如《法華經科註》七卷,傳燈《妙法蓮華經玄義輯略》一卷,智旭《法華經繪貫》一卷、《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十六卷,新羅元曉《法華宗要》一卷,德清《法華經通義》七卷,清通理《法華經指掌疏》七卷等。

一般認為本經是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也是最優美的文學作品,想要瞭解大乘佛教的種種特質並知其優缺點的人,一定要閱讀。

就經意來說,本經較少述及人間的釋迦牟尼,而是說明佛陀超越其他諸神,在過去無數劫前就出現於世間,是無限高遠、永遠常在。其中主要思想是空無相的空性說和般若經典相攝,究竟處的歸宿目標則與《涅槃》相通,指歸淨土、宣揚濟世以及陀羅尼咒密護等,可說是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中極為突出的重點在於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是天台宗立說的主要依據。

至於全經大段分科,自古以來主張不一。隋智顗作《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立〈序品〉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別功德品〉前半為正宗分,以〈分別功德品〉後半至〈普賢勸發品〉為流通分;並判前十四品為釋門,後十四品為本門,後代學人大多依其所說。

經題中,「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的潔白完美,即以蓮華比喻微妙甚深的佛法,是一部以法喻為名的經典。至於各品大意如下︰

序品第一
佛在耆闍崛山,先說《無量義經》後,即入三昧現瑞,彌勒疑問,文殊述說往昔因緣本事。

方便品第二
佛從三昧而起,告訴舍利弗︰諸佛方便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於是舍利弗三請,世尊說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佛法唯有一乘,說二(乘)說三(乘)只是方便,並非究竟。

譬喻品第三
佛為舍利弗受記,並宣說火宅四車譬喻,進一步說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旨意。

信解品第四
須菩提、迦栴延、摩訶迦葉、目犍連等聞佛說法,歡喜踴躍,即以長者窮子喻體現領會佛意,深信理解。

藥草喻品第五
佛印可須菩提、迦栴延、摩訶迦葉、目犍連等所說,並說三草二木,以喻眾生根機有別,隨其所堪而為說法。

授記品第六
佛為須菩提、迦栴延、摩訶迦葉、目犍連等四大聲聞授記。

化城喻品第七
佛說往昔為大通智勝如來第十六王子,曾教與會大眾;又為說化城譬喻小法,以示方便,引入佛慧。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富樓那、憍陳如和五百阿羅漢皆受記當來必定成佛,並說繫珠喻。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阿難、羅[侯*目]羅和學無學二千人皆得受記。

法師品第十
佛為藥王菩薩說關於聆聞、隨喜、受持、解說《法華》的種種功德,並說鑿井喻。

見寶塔品第十一
多寶佛塔從地涌出,讚嘆釋迦說《法華經》。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與欲同開寶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迦同坐,釋迦大聲唱告勸持。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說如來往昔求法,事阿私仙,得聞妙法,今授提婆達多大菩提記;並說文殊入海宣揚《法華經》,龍女獻珠成佛之事。

勸持品第十三
藥王、大樂說等菩薩大眾以及已受記的羅漢眾等發願奉持、廣說《法華》,又為摩訶波闍波提以及耶輸陀羅授記。

安樂行品第十四
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答應當安住四法,即身(離權勢等十事)、口(離說輕慢讚毀等語)、意(離嫉諂等過,修養自心)、誓願(發願令人住是法中,修攝自行)四安樂行,並說輪王髻珠喻。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眾多菩薩和眷屬從地湧出,向多寶、釋迦如來禮拜。大眾懷疑,彌勒起問。佛告訴彌勒,此菩薩眾皆是佛於娑婆所化而發心者。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應彌勒請問,為說久遠劫來早已成佛,但為教化眾生,示現滅度;並說醫王喻。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說當時與會大眾聞法受益,後世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此經,亦皆獲諸功德。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佛為彌勒說隨喜聽受《法華經》的種種功德。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佛為常精進菩薩說關於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五種法師功德。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佛為得大勢菩薩說常不輕菩薩往昔因中的常不輕行和受持、解說《法華經》的故事。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佛於大眾前現其神力,囑咐大眾於如來滅後,應對《法華經》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和如說修行。

囑累品第二十二
佛以右手摩大眾頂,囑咐受持和廣宣此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佛因宿王華菩薩請問,而說藥王菩薩往昔曾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因聞法歡喜而燃身燃臂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并說受持《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功德。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佛為華德菩薩說關於妙音菩薩過去供養雲雷音王佛的因果,和處處現身說此經典的本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佛為無盡意菩薩解說觀世音的名號因緣、稱名作用和十四無畏、三十三應普門示現等功德。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藥王、勇施等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擁護受持、講說《法華經》者。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佛說往古淨德夫人有淨藏、淨眼二子,此二子久修菩薩行,同化其父妙莊嚴王見佛。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普賢問佛︰如來滅後,如何能得《法華經》?佛說成就四法當得《法華經》,此四法是:為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眾生之心;普賢即發願守護受持此經者。


書目】 【網路資源


【資料整理: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http://www.gaya.org.tw/library/aspdata/epaper/lib-epaper29.htm

找到那株老梅否?

找到那株老梅否?

釋悟因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這幅對聯就題掛在紫竹林精舍銀藍色琉璃瓦的屋簷下。綠色的字題在灰色石柱上,那蒼勁嶙峋、略帶倚斜的字體,透露著一股說不出的曠達、跳宕的氣勢。

紫竹林精舍對聯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

紫竹林精舍對聯
「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

如今,字仍在,題字的人卻走了。

題字的正是台灣書畫界大師,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江兆申先生。1996年(民國85年)5月12日,江先在瀋陽過世,享年七十一歲。

江先生與紫竹林精舍的因緣,鮮少為人所知;他與法師們的接觸次數也不多,可謂「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但在平淡之中,那份敬重、護持的心意與珍惜彼此的誠摯情誼,卻令人難忘。

1990年(民國79年)春,設計師鄧承恩先生推介我們請江先生題字。抱著姑且試試的心情,打電話到故宮,江先生在電話那頭爽快地答應了,「把要寫的字寄過來,錢就不必談了!」送書,他連說好。

素昧平生、未謀一面,江先生答應得如此乾脆,讓我們又驚又喜。果然字一寄出,一星期後他便寫好了寄過來。記得那一次寄出的字還不少,但江先生信中直說,我撰文的這一對「紫竹開精舍,龍天護法門」,他很喜歡。捧字細細欣賞,見的是江先生溫潤曠遠的心胸。

第一次去看他是在1991年(民國80年)秋。那天當我們抵埔里「靈漚小築」時,只見大門敞開,身著長袍馬褂的江先生與身著旗袍的夫人已站在門外,一見了我們非常親切地招呼。因車程耽誤,遲了些時間,江夫人說江先生一大早便準備迎接法師了,而且還好幾次到門口探望。一旁的江先生始終保持著親切的微笑,感覺他平易近人又深具中國讀書人的風骨、氣度,謙沖儒雅在他身上彰顯無遺。My beautiful picture

進屋之後,江先生談及最近在北京的書畫展,也提及自己卸下工作廿餘載的故宮博物院之職,同時提到放下文化大學教職的原委。原來是因為他發現現在的學生都講求速成,根本沒有耐心好好地學習,從前需要的十年廿載的耐、磨、丟的涵養,學生們竟希望三、兩年內完成,教與學之間的隙縫太大,因此只好告訴自己放下。「再說中國的書畫,要書、要畫不難,但若只學書畫,而不能飽讀詩書,就像一只葫蘆,那裡面要裝什麼呀!」一句話道出了江先生對書畫的洞見。

坐了一會兒,江先生帶我們四處參觀。屋外,放眼所見是好一幅山水國畫,遠處山巒疊翠,近處是鯉魚潭,群山映現湖中,杜鵑成排地環繞在綠草與群山間,庭院的樹木疏密錯落有致。江先生指著這棵樹、那株花,如數家珍地說著它的年齡、來處、故事,這時同行的一位法師指出某處還少一棵樹,江先生讚賞極了,忙說:「正是如此,本來那裡打算置一株老梅的,因台灣沒有,目前正向大陸尋覓。」

樓上,是江先生讀書作畫的地方,陳列各種名家書畫及各朝器飾,房子各處皆有落地窗,看出去彷彿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畫,每一窗口又自成一幅幅不同景致的畫,例如有一處種植芭蕉和湘竹,於是二樓可觀竹,一樓可賞芭蕉。二樓的門上還鑲有「綠雲深處」的題字及詩,靈漚館的背後就陳列著李秉圭先生送他的觀音木雕相。一幅字、一卷畫、一棵樹,點點滴滴的佈置,在在都可看出江先生於大自然與藝術之間悠遊自得的情懷,濃厚的文人氣息蘊涵在他的書法、繪畫、文學之中。ziz1000

參觀之後,我們說明此行的目的──請江先生題字。我原撰的「五百年前我輩是同堂羅漢,三千界內問誰能安坐須彌」,他直說這幅好,不過江先生也指出其中一幅不妥。並說自從寫紫竹林精舍的「大雄寶殿」後,他看書若看到「紫竹」二字時,都會留意,想看是否可寫給紫竹林精舍。

本來我們想請他寫小字,再拿去放大,江先生直說不好,原因是小字與大字力道、氣勢皆不相同,並要我們提出字的尺寸大小,他就照那樣寫,其慷慨豪氣實令人感動。臨行,江先生送了一本個人的簽名畫冊及故宮發行的董其昌所書的《金剛經》。

果然過不多久,江先生寄來一幅字:「紫竹成林晝引清風宵引月,金天雨寶水如碧玉露如珠。」105mi500

江先生說他在大陸家鄉時,曾與佛寺結緣,到佛寺趕齋,和師父就像兄弟一樣,因此他樂意為佛寺寫字,而在台灣,「就只有您一位方外朋友」。最近一次拜訪江先生,是在1994年(民國83年)春。如今,遽聞他在瀋陽過世,這段方外之緣,就只有留在記憶中去追憶了。

此刻,我想問江先生:「在大陸的家鄉,找到那株老梅了嗎?」

摘自《香光莊嚴》46期

My beautiful picture

 

 

三眼看人生-你的世界會不一樣 /【好走】【真病】

三眼看人生-你的世界會不一樣 master1-300

中國民間神話的二郎神的額頭有第三隻眼,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從不同的眼看到不同層次的世界。試著用不同的眼─第三眼看人生,你的世界會不一樣。


【好走】◎釋悟因

【好走】佛教有個專門術語叫「善逝」,是佛陀的十大德號之一。[註1]。白話就是「好去」、「好走」的意思。

「好走」用在臨終,是很多人的心願。

有一年我要去香港講經,順路去看一位陳老太太。陳老太太一生護持三寶,念佛非常虔誠。她問我:「我念佛會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嗎?」,我回答她:「你就一直念,累了你就睡,睡醒了再念。這樣好嗎?」陳老太太聽了,點頭說,「好」。

好一個「好」字,我讚歎陳老太太的直心。

放下罣礙、執著,必然好走。

〔歇後語〕
「我念佛會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嗎?」有求有疑,不如直心念佛,無求無疑。

2016.05.10
————————————————-
[註1]

「善逝」梵巴 sugata。為佛十號之一。音譯作修伽陀、蘇揭多、修伽多。又作善去、善解、善說無患、好說、好去。

「言善逝者:謂佛成就極樂安隱,無艱無難,往趣妙法;故名善逝。」《法蘊足論》卷二

「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大智度論》(卷第二) (T25n1509_p0072a15)

「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瑜伽師地論》(卷29) (T30n1579_p0446c13)

「善淨行故,善妙處行故,正行故,正語故為善逝」《清淨道論》


【真病】◎釋悟因

一位比丘得了胃癌,我去看他。問他怎麼治療。他說就念佛、吃中藥。

我勸他,現在醫學發達,胃癌手術治療還是可以活得很好。

比丘說:「古早人說,真病無藥醫。」

我驚訝地問他,「你怎麼知道這是真病?」

比丘就講自己的親身體驗。他說前一陣子中風,一手一腳,講的話都沒人應理,就發憤念佛,不久之後手腳完好如初,講話回復正常,檢查時腦中的血塊也不見了。很多人都認為是奇蹟。

比丘繼續說,「由於那次的經驗,因此知道這次是『真的病了』。」

比丘在三個月後過逝,應驗了自已的預見。這位比丘是福定法師。

〔歇後語〕

「真病」,誰知道!?體內的細胞知道。醫藥罔效,回天乏術。

2016.05.11

淨見自己──佛學研讀班

淨見自己──佛學研讀班


聆聽法音 轉動生命 安頓身心


school1-725香光尼僧團秉持方丈悟因法師──「讓學佛的人都懂得佛」的理念而廣設佛學研讀班,並使它成為終身學習的場域。在這裡,不論什麼身分、地位,一律平等,互稱同學。在樸實無華的環境裡,有法師親切的帶領、同學真摯的互動與支持,並有志工的喜捨奉獻。彼此法乳交融、互相提攜,共同營造具歸屬感且學風清淨的學佛園地。

除課程著重於佛法與身心對話外,並運用僧團豐富的佛學教育資源自編教材。同學在法師的引領下,由淺入深、有系統地研修教義,及探討生命的課題。不只是走入佛法與人生的學習領域,更能反芻所學,將它在生活中落實、體證,並用佛法安頓身心。此外,不定期舉辦課外活動,在參與佛曲、劇團、佛舞、社團活動時,不但有善友相切磋、激勵,也看見不同的自我。

自1984年開辦迄今,佛學研讀班不僅從臺灣南部一路開枝散葉到北部,且自2014年起,佛學研讀班課程可登錄「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三十餘年來,透過三年學制的養成,已有上萬位學員畢業。這些居士不只以佛法美化自己的人生、改變自己的家庭,更投入志工行列,積極參與慈善公益活動,貢獻己力,回饋社會。

每一期佛學研讀班的開辦,在在驗證香光尼僧團推廣佛陀教育的初衷。

摘自《耕心田》


香光尼僧團佛學研讀班開課一覽表

台北 印儀學苑 每年1月 開課 http://yinyi.gaya.org.tw/

桃園 香光山寺 每年3月 開課 http://gaya.gaya.org.tw/

苗栗 定慧學苑 每年5月 開課 http://dinghui.gaya.org.tw/

台中 養慧學苑 每年1月 開課 http://yanghui.gaya.org.tw/

嘉義 安慧學苑 每年12月開課 http://anhui.gaya.org.tw/

高雄 紫竹林精舍 每年6月開課 http://zizhulin.gaya.org.tw/

香光尼僧團佛學研讀班開課

香光尼僧團佛學研讀班

四分律辭典【結夏安居】相關辭條

四分律辭典【結夏安居】相關辭條/
著作權所有:香光書鄉出版社



【結夏安居】
佛教規定夏季三個月內,僧眾須安止於某處居住,稱為結夏安居。今,一般稱安居期的開始為結夏。

◎爾時,有比丘在異住處結夏安居已。(大正藏22, p.864b20)



【三月夏安居】

在夏季三個月安居。佛陀因比丘夏季仍外出遊化,而踏傷正茂盛生長的草木,並因暴雨洪水而漂失衣物,危及生命,而被社會譏嫌,因此倣印度當時其它宗教、修行者的作法,制定每年夏季,比丘(尼)有三個月要居住在一個固定的處所,名為三月夏安居。

◎時,六群比丘於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時夏月,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至於蟲鳥,尚有巢窟止住處。沙門釋子,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從今已去,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大正藏22, p.830b6)



【安居】

比丘僧、比丘尼僧在某段時期內,安止於某處居住,不在人間遊行,專心修行並在當地弘法,謂之安居。印度因為季節的關係,考慮比丘(尼)本身及草木生命安全,特別選在夏季,而曰夏安居。今台灣比丘、比丘尼多仍沿用。

◎世尊與五百比丘眾,受彼夏安居三月。(大正藏22, p.568c25)
◎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大正藏22, p.830b14)



【夏安居】

在夏季安居。見「安居」條。

◎比丘尼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大正藏22, p.765c15)



【前安居、後安居】

印度夏季有四個月,在其中的前三個月安居叫前安居,在其後的三個月安居,叫後安居,都必須滿三個月安居期。
前安居從陰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後安居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有二種安居:有前安居,有後安居。若在前安居,應住前三月;若在後安居,應住後三月。(大正藏22, p.832a24)



【安居九十日】

佛將安居期限規定於夏季的四個月中選三個月,或是前三個月、或是後三個月,都須滿三個月,總共九十日。
在中國,以陰歷計算安居的日期。若安居期間遇到潤月,則安居不止是九十日,而成為一百二十日了。例如今年(民國九十年)為潤四月,則前安居總共有四個月一百二十天。

◎ 我已受汝請夏安居九十日訖。(大正藏22, p.630c10)
◎ 唯願世尊與眾僧俱受我夏安居九十日請。(大正藏22, p. 939a21)



【安居衣】

或稱「夏安居衣」、「夏衣」,供養結夏安居的比丘、比丘尼的衣。通常應在安居圓滿時施衣,但若布施者不便等到安居圓滿日,亦可在安居期間布施,稱為「急施衣」。

◎明日欲設飯食並施安居衣。(大正藏22, p.631a26)
◎婆羅門以三衣施佛,諸比丘各施二衣,為夏安居故,時諸比丘……言:世尊未聽受夏衣。(大正藏22, p.630c18)
◎ 如來聽受夏安居衣。(大正藏22, p.631a7)
◎ 十日未竟夏三月,諸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當受。(大正藏22, p.631b7)



【安居物】

供養結夏安居圓滿的比丘、比丘尼的物品。

◎有比丘在異住處結夏安居已,復於餘住處住,彼不知當於何住處取安居物。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住日多處應取。(大正藏22, p.864b20)



【安居處】

安居的地點。要選擇安全沒有各種災難,且容易取得生活所需的飲食、醫藥(最好是有人固定供養)的地方。

◎ 若比丘於安居處,若不得隨意飲食,不得隨意醫藥,不得隨意使人,即應以此事去。(大正藏22,
p. 834b18)



【安居僧】

安居的比丘僧。

◎有異處安居僧大得衣物。(大正藏22, p.944b21)



【安居犍度】

律藏中彙集有關安居的一切事宜的篇章。包括安居的緣起、地點,及安居時的各項規定。

◎一切安居法集一處,為安居犍度。(大正藏22, p.968b5)



【安居法】

有關安居的一切規定作法。

◎今者安居未竟,寧可辦食具并諸衣物,如安居法施僧衣耶?(大正藏22, p.631a23)



【自恣】

自恣,原義是隨意,指邀請他人對自己言行不當之處,若眼見、耳聞乃至有所懷疑者,皆可隨 意舉發。
每年安居圓滿日,一起安居的比丘(尼)藉著共住三個月的因緣,共同檢討這段期間彼此的言行,若有不當處就懺悔。方法是大眾和合一處,選擇團體中德行、智慧兼優的人(五德人)作受自恣人,大眾一一輪留請他就見、聞、疑自己言行不當之處,隨意舉發,並懺悔自己所犯的過失,這就是自恣。目的是藉此彼此砥礪、整肅身口意,並維持僧團清淨。

◎比丘尼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大正藏22, p.765c15)



【自恣日】

安居圓滿,進行自恣的日子,原則上是結夏圓滿的最後一天。如前安居的自恣日為陰曆七月十五日。
若一僧團中有人前安居,又有人安居者,自恣日則以前安居為準,令後安居者也於同一日一起自恣。
又因比丘尼必須到比丘僧中自恣,為免比丘過勞,乃將比丘自恣日提前一天,即十四日,比丘尼仍為十五日自恣。

◎彼即比丘僧自恣日便自恣,而皆疲極。佛言:比丘僧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十五日自恣。(大正藏22,p.766a23)
◎若自恣日有客比丘來。(大正藏22,p.842a5)



【受自恣人】

自恣羯磨中,接受自恣的比丘(尼)。他必須具備五德:不愛、不瞋、不癡、不畏、知自恣未自恣,以此五德持平、順利地協助他人完成自恣,而不會引起僧團產生爭端。

◎有五法者,應差作受自恣人:若不愛、不瞋、不怖、不痴、知自恣未自恣。(大正藏22,p.836b22)



【自恣布薩】

藉著,身口意得以清淨,其功能同於半月半月的布薩,所以稱為自恣布薩。布薩就是說戒、誦戒,每半月舉行一次。由於說自恣即成布薩,當天不用再另外進行布薩。

◎有四種布薩…… 自恣布薩。(大正藏22, p.1001b4)



【自恣法】

與自恣有關的一切事宜,包括其緣起及各種情況的規定。

◎一切自恣法集一處,為自恣犍度。(大正藏22, p.968b6)



【自恣羯磨】

僧團中如法進行自恣的作法。

◎制自恣,制自恣羯磨。(大正藏22, p.990c23)



【自恣犍度】

律藏中專載有關自恣的一切事宜的篇章。

◎一切自恣法集一處,為自恣犍度。(大正藏22, p.968b6)



【夏安居竟】

安居期的結束稱為夏安居竟、夏安居訖。今,一般稱安居期的結束為解夏,語出《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眾多比丘在拘薩羅國夏安居竟,十五日自恣已。 (大正藏22, p.608c12)
◎我受汝請夏安居訖,今欲人間遊行。(大正藏22, p. 630c03)
◎出家五眾或兼俗旅,各以刀子、針線及巾帛等,共為解夏,供養現前眾。(大正藏24,p.472c23)


四分律辭典【結夏安居】相關辭條/
著作權所有:香光書鄉出版社

香光寺慶祝佛誕──推出「捐發票做公益‧選好書長智慧」活動

香光寺慶祝佛誕──推出「捐發票做公益‧選好書長智慧」活動

105年香光寺為慶祝佛曆2560年佛陀誕辰紀念,於105年5月15日特別推出「捐發票做公益‧選好書長智慧」活動。承辦此活動之「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表示活動當日8:30至下午2:00,民眾只要捐贈105年3-5月之有效紙本統一發票2張,即可兌換挑選自己喜歡的好書1本。活動所募得之發票將全數捐給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慈善單位。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捐發票做公益‧選好書長智慧」活動。

□活動時間:105年5月15日上午8:30至下午2:00
□活動名稱:「捐發票做公益‧選好書長智慧」
□活動內容:凡民眾捐贈105年3-5月之有效紙本統一發票2張,即可兌換圖書1本,募得發票將全數捐給「嘉義市腦性麻痺協會」、「嘉義市盲人福利協進會」、「財團法人若竹兒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慈善單位。
□主辦單位:香光寺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圖書資訊中心

香光寺慶祝佛誕──推出「捐發票做公益‧選好書長智慧」活動 □活動時間:105年5月15日上午8:30至下午2:00

香光寺慶祝佛誕──推出「捐發票做公益‧選好書長智慧」活動
□活動時間:105年5月15日上午8:30至下午2:00

人與人的關係:相互尊重的故事

人與人的關係:相互尊重的故事
◎釋悟因

2-21-300 人與人的關係概稱為「人際關係」,其實是以「人」為主體,涉及很多層面,可能包括自然環境、空間距離、道德規範、價值觀以及社會群體等多種要素。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掌握原則?如何學習應對的技巧,是人們立足社會值得學習的。

在佛教的戒律,比丘、比丘尼戒有很多這方面的規範。在比丘尼戒有一條戒叫「不可在生草上大小便」[註1]。「生草」,有生命的草。如現代人的常識,公園的草不可踐踏,當然也不可以讓寵物在上面大小便。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眾多關係面向的一種: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不可在生草上大小便」,這似乎是一般「公民與道德」的教材。佛陀以此教誡比丘尼是否太過微細了?其實從這條戒的制戒緣起去看,它不只涉及公共道德,還涉及空間使用、價值衝突,以及群體特性等多元面向。是「人際關係」很有趣的題材。

這條戒的制戒緣起如下:
「爾時,婆伽婆[註2]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比丘尼精舍不遠,有好結縷草生。時有諸居士數來[註3],在中坐臥調戲,或唄或歌或舞,或有啼哭音聲。亂諸坐禪比丘尼。諸比丘尼患之。居士去後。以大小便糞掃置草上。諸居士還來在中戲。時諸不淨污身及衣服。以此不淨污草。草遂枯死。」[註4]

比丘尼的精舍建在有好草的附近,這裡空氣好、適宜禪修;而有好草的地方,人們也常常來此賞遊,或嬉戲或唱歌跳舞。同樣一個花園,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需求。

這故事也適用於現代。住公園附近的佛寺被來來往往的遊人、車輛干擾,終日不得安寧。雙方不愉快告起來,請警察來取諦。警察怎麼作公親呢?兩造各有不同的價值觀。一個說,我們在修行、提昇人間的淨化;對方也說,我們唱歌跳舞也是淨化身心。…

我在1996年在印度菩提伽耶講這條戒時,就開放讓學員彼此辯論。八十幾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西方尼僧們彼此論辯,談得很是高興。人與人之間,族群多元,使用一個共同的空間,由於彼此價值觀不同而有不同的訴求。這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面臨的問題。有沒有標準答案?沒有。

宗教人士就比較優勢嗎?不盡然。這方的人說他是提昇、他要持戒、禪修;另一方的人也說要行他們的法,你覺得重要他不覺得重要,各說各話不能解決問題。如何各行所是又彼此相安無事,自然要想辦法。…

在時間、空間的交錯點上,什麼是大原則什麼是小問題,如何將心比心設定共同的規則。例如我們建停車場規定幾點到幾點不能停車,門窗就用雙重玻璃,…各自要思考解決的辦法。

佛法談世間的根本問題在「關係」。人際關係是社會科學的一環,也是佛教「緣起觀」的觀察與應用。
(本文緣於105年新營妙法寺三壇大戒圓滿,4月22日新戒宏德、宏慈到香光寺問余學戒如何掌握原則,因以案例說明。)


[註1]原文:「若比丘尼在生草上大小便,波逸提。」
[註2]婆伽婆是梵語,或譯薄伽梵,指佛陀。
[註3]數來,常常來、多次來。數,讀ㄕㄨㄛˋ,次數很多。
[註4]《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頁739。

《一切漏經》簡介

《一切漏經》簡介
◎釋見晉

《一切漏經》係南傳上座部巴利藏《中部》第2經,其注釋《一切漏經注》輯於覺音論師於五世紀彙編的《中部》注釋書《破除疑障》(Papañcasūdanī)中。公元六、七世紀,法護論師又為注釋書作「疏鈔」(ṭīkā)。sabba

本書由巴利原典,中文翻譯整篇《一切漏經》及《一切漏經注》,並為此譯撰寫〈導論〉及許多寶貴的註腳。註腳多取自法護論師《一切漏經疏》,一些係根據當代巴利經論學者菩提長老的講解。

《一切漏經》綱要式的記載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以知見「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為始,經由「體見、防護、受用、安忍、迴避、除遣、修習」七種方式斷除諸漏,是實修的最佳指引。

《一切漏經注》更根據上座部阿毗達摩教義,詳釋經中所述的修行方法和進程。例如:採十七剎那心路過程的法義,以眼門心路說明眼根防護;又如:詳述聖弟子證道前的觀修內容。凡此皆對好樂研修南傳上座部教理及禪法者,在行解相應上有實際的助益。

注釋文獻以南傳上座部教義為出發點,逐字逐句注釋每一部經典,是上座部解經的重要依據。然而注釋文獻與經義仍有分歧處,本書〈導論〉對之有頗具啟發性的探討。


香光書鄉出版社
《一切漏經注:巴漢校譯與導論》

僧伽永固的磐石──香光尼眾佛學院

僧伽永固的磐石──香光尼眾佛學院


小地方 大悲願 覺樹人華 傳承香光


香光尼眾佛學院為一所培育宗教師的園地,座落於嘉義縣竹崎鄉。1980年(民國69年)由悟因法師晉山創辦,並擔任院長迄今。
hkbi700
自創辦以來,院長始終不變的堅持是:「傳承佛法是僧人之責,縱使佛學院最後只剩一個人,還是要繼續辦下去。」因此,雖披荊斬棘,依然秉持佛陀悲智行願的精神,致力於培養解行並重的佛教師資與弘化佛法人才。堅信唯有健全僧格的出家法師,才能化育出正信正見的在家居士,將佛法的恩澤濡沫十方。

本院以培養健全僧格為教育方針,目的在造就具備奉獻精神、恢宏器識及弘化知能的宗教師。有關學制、課程、師資、設備等,如下:

學制為四年,招收出家尼僧;亦附設一年制的「行者學園」,令有志出家的女眾,長養出離心、菩提心,以辨識和穩固出家的本願。

課程規劃:分為解、行、執事、弘護、生活五個學習領域。不僅兼顧普遍性與個別性的需求,並於1986年引進意象教學法,讓佛法以系統化的方式,與生命自然地對話。又自2014年起,通過「非正規教育課程認證中心」認證之課程,授予大學學分證明。

師資方面:早期延請教界學有專長的法師,其中包括:白聖長老、聖嚴法師、恆清法師、會性法師、常覺法師、菩提長老、性空法師……都曾蒞院上課。經三十多年的努力,目前院內也栽培出教學經驗豐富的尼僧師資,以教授佛學科目。其餘人文社會學科則遴聘專家學者授課。

設備方面:雖生活儉樸,物質簡單,然環境清幽並具備各項完善的教學設施,是修學佛法的好園地。尤其佛學院圖書館與國內外圖書館館際合作,其豐富的圖書資源和與時俱進的數位資訊,更是佛學院辦學的重要後盾。

培育僧才是佛教千年樹人的志業。三十餘年來,除臺灣以外,還包括馬來西亞、緬甸等地,共栽培近二百位畢業生,於寺院弘化、文化出版等各方面服務奉獻,皆住持一方。佛學院秉持院長創院的初衷,堅持培育佛教宗教師的理念,辦學不輟;志在推展佛陀弘法利生的人間志業,續佛慧命。摘自《耕心田》


香光尼眾佛學院
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886-5-254-0359 傳真:886-5-2543213
http://hkbi.gaya.org.tw/
hkbi-a700

105年度僧院體驗營「淡泊最有味」暨授沙彌尼戒典禮

105年度僧院體驗營「淡泊最有味」暨授沙彌尼戒典禮
◎香光尼眾佛院報導

105年度僧院體驗營暨授沙彌尼戒典禮,於4月23、24日舉行,主題為「淡泊最有味」。旨在讓學員體驗看似平淡,內在卻喜足而豐盛的僧院生活。

首日課程「菩提心味」邀請副院長上見下可法師主講,學僧寂海法師與見澧法師擔任助教。透過「勸發菩提心文」的經文唱誦、影片會談、簡報講解,引導學員認識菩提心的深意,與發菩提心的因緣。副院長表示:每個人生命中都有無限潛能,要學習尊重自己的佛性,以感恩心發願,菩提心便有如大乘佛法的鑰匙,能啟發生命的能量。

晚課共修後,由教務長上見下融法師講授「梵唄與修行」,授課內容兼顧理論與實務的面向。分享個人的梵唄經驗,並解說梵唄在佛教儀式的角色與意義。接著,以營隊期間的早晚課誦、叩鐘與受戒儀軌,說明梵唄的內容與精神。融法師表示梵唄是大乘修行的法門,傳達了對法的信念。若能在觀察音聲的生滅中,體會緣起性空,便能與法相應,和修道結合。

翌日上午為沙彌尼授戒典禮,恭請上悟下因長老尼為得戒和尚尼、上心下鏡法師為教授阿闍黎,為戒子廣慧師、見聞師、蓮圃師與印文師授戒。典禮當日有戒子家屬親友、體驗營學員、香光山寺研讀班學生,以及學院全體師生等,逾一百五十餘人觀禮。下午「緣滿圓滿」單元中,戒子們發表受戒感言、學員分享兩日來的點滴與收穫,以及師長的勉勵提攜。兩日的營活動就在彼此的交流分享中,劃下美好的句點。

105.4.24授沙彌尼戒典禮 恭請上悟下因長老尼為得戒和尚尼、上心下鏡法師為教授阿闍黎,為戒子廣慧師、見聞師、蓮圃師與印文師授戒。

105.4.24授沙彌尼戒典禮
恭請上悟下因長老尼為得戒和尚尼、上心下鏡法師為教授阿闍黎,為戒子廣慧師、見聞師、蓮圃師與印文師授戒。

105.4.24 僧院體驗營暨授沙彌尼戒典禮

105.4.24 僧院體驗營暨授沙彌尼戒典禮

hkbi-all-2-700
IMG_0297(6)


香光尼眾佛學院
604 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
電話:886-5-254-0359 傳真:886-5-2543213
http://hkbi.gay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