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給的奉獻--介紹105年安慧學苑新任執事人

無給的奉獻--介紹105年安慧學苑新任執事人/釋悟因

時間:104.12.14
地點:嘉義安慧學苑

wu103-2所謂「執事」是什麼?執事是一個名,也是一個負擔、一個責任。孔子說「名正言順」;反過來說,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一個名出現,就是要付給他責任。學佛就在成就世間的聖事,是替佛祖效勞。在香光尼僧團做當家一樣沒有發較多的薪水。我做方丈也沒有。有這麼多人學佛,我們是義不容辭,有奉獻的機會,不能放棄。放棄是對不起佛祖。僧人是終生的志工,佛陀如是,高僧如是,我們豈可例外!

今年香光尼僧團設了幾位「副都監」。香光尼僧團的三大志業是教育志業、弘法志業、人文志業。就設教育副都監、弘法副都監、人文副都監來統領。各分院的監院是歸屬弘法志業。

第一個教育志業,包括佛學院、研讀班的信眾教育、禪修中心、慧青中心、教育研發中心。佛學院辦了三十幾年,佛學研讀班也三十多年了,現在都還積極在辦。這是第一個志業。

第二個,弘法志業,就是幾個分院,紫竹林精舍、安慧學苑、香光寺、養慧學苑、定慧學苑、印儀學苑、香光山寺,加上美國西雅圖的美青佛教會衹園寺。這是弘法志業,以寺院的形態出現。

第三個,人文志業,包括香光莊嚴雜誌、香光書鄉出版、圖資中心、網頁管理、數位傳播、有聲出版、史料管理,這是屬於人文志業。

香光尼僧團從1980年至今走過35年,一向以教育、弘法、人文三大志業服務佛教和社會。團體要運作順暢,三大志業也需要支持系統。像會計、土地、房舍、租稅,法務,就成立財務中心,設財務中心副都監。

還有一個支持系統叫行政中心,硬體、軟體、人事、知眾、醫療、資訊。像見蔚法師就是醫療。我如果生病不知找哪位醫師,就請見蔚法師幫忙安排。這叫行政中心。也設行政中心副都監。

還有一個支持系統,護法總會,也設護法總會副都監。在座各位你們都是佛教的護法,從今年開始,我要開始授命。請你們要發心喔。

安慧學苑的監院原來是見毓法師,她一向口碑非常的好。不過她表示要休假進修,我只好另外安排,請了一位新人。105年安慧學苑的監院及弘化組長是請自正法師。自正法師民國79年出家,85年佛學院畢業後,在圖書館領執20年,也是南華大學出版研究所碩士畢業,他是佛學研讀班的授課法師,在印儀學苑、養慧學苑、紫竹林精舍擔任授課法師。他也講經,講過藥師經、金剛經、地藏經、華嚴經淨行品,他的梵唄也很好。他來安慧學苑做當家,請大家護持。

第二位是見肇法師。民國77年出家,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他第一份職事在安慧學苑領書記,後來到香光寺領弘化、知客,也在紫竹林精舍擔任社教組長。他在研讀班待最久。資歷非常具足。現在他在香光山擔任知客,也種菜、拔草,曬的黑烏烏的。我從香光山把他請回來,以他的專長請他擔任社教組長。他同時對信眾的輔導工作很感興趣,假使你們有什麼垃圾要倒,可以找他。

除了他們兩位,見信法師做總書記兼書記。這是你們最熟悉的一位。還有一位,見樹法師,最年輕的,做庫頭。一般社會上叫總務。庫頭不只是準備三餐而已。事實上身為一個出家人,不只在一個道場安住,有時候回佛學院上課,有時候香光山也要去支援,有時候中國佛教會的事情,那是我們的教會,不能夠置之不理。

三寶事是大眾共同完成的,佛教要更加興隆,佛法的工作就要有人做。我發現居士跟著香光尼僧團這樣一路走來,隨著歲月也漸漸的老了。我當年在香光寺晉山時才四十歲,研讀班開辦時四十四歲。其實年齡增長不是問題,是我們學佛以後,年齡增長要找到適合的一片天空來奉獻、服務。

新任執事我以適才適任為考量,為了佛教,希望大家共同來護持、支持、奉獻。謝謝各位。

【拍片報導】香光105智慧青年營廣宣片

【拍片報導】香光105智慧青年營廣宣片

4月16日在豔陽高照的港都高雄,14名慧青參與智慧青年營廣宣片演出,場景包括駁二特區、聚竹蚵地景藝術及紫竹林精舍。
多數慧青獻出第一次的螢幕初體驗,既使在烈日高溫下進行拍攝,依然充滿戲胞、活力十足地全力以赴!

透過拍攝的動員,也為香光105智慧青年營熱烈地揭開序幕。感謝全體劇組工作人員、神救援的演員們、紫竹林精舍及探班的居士與同學,一起圓滿廣宣片拍攝。
—————-
香光105智慧青年營
【有愛超自信─人際關係神救援】
千呼萬喚,眾所期待
5月搶先報名,7/7~7/10善知識全面啟動!

今年暑假,喚醒你的智慧原力。
與自己獨處,
與他人相處,
與世界共處,
有愛無障礙,自在超自信!

1050419young

養戒慧心──養慧學苑

養戒慧心──養慧學苑


養戒養心養喜捨 慧古慧今慧群生


養慧學苑,是香光尼僧團中部地區的弘法據點,1996年於臺中興建。這是一棟榮獲首屆「遠東建築設計傑出獎」肯定的建物;也是一棟外觀含蓄、內斂,充滿現代美學的學佛道場。

yanghui01-700

養慧學苑

以傳承佛法弘願為建築理念,將佛陀智慧恣意地揮灑在近八百坪的空間中。以中庭象徵道場初衷的「佛足」,拉開序曲。到了入口端景臺階處,佛法猶如五線譜上的音符般雀躍而出。輕撫著半圓形木製的月牙扶手,拾階而上,轉個彎,不期然地與佛相遇。在被中庭區隔成前後空間的二樓,佛陀以慈悲的眼神隨時關照著佇足於任何角落的眾生,彷彿和煦的春風拂身而過。再順著長廊往上,一間一間的教室,既是法師宣揚佛陀智慧的地方,也是學佛者如沐佛法後,透過參與社會公益,展現轉動生命能量的所在。

在這棟本身即會說法的建築裡,遠觀時,處處與佛對話;近看時,卻又時時反照自己。學佛者於經論課程、佛曲歌唱、社團活動、社區關懷的潛移默化中,自然地長養醒覺之心,而使生命發出慧心之光,映照著自己與芸芸眾生,猶如月映香光。

yanghui02-700

養慧學苑
台中市西區403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0963-691007
傳真:(04)2319-2008
http://yanghui.gaya.org.tw/

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程建華

出生台南縣善化鎮,我叫程建華。婚後因工作在高雄,夫妻倆就搬到高雄定居。一生平凡、平穩、平淡的度過,沒有什麼大風大浪,這也是我們夫妻倆希望的生活方式。

我從小思想早熟,是個聽話的孩子,chen02讀書從不用父母操心,向來是自動自發。因為住在鄉下,沒有錢在學校附近租屋,因此高中和大學都是搭火車到台南市上學,雖花費較多的路程,卻也看遍形形色色的人,內心似乎已踏入了社會。

在台南成大念機械系,服完兵役後,第一份工作是擔任機械設計,做了一年半之後,發現有更好的工作,就換到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服務,直到退休。三十幾年來,對於機械設計、設備維護、工廠佈置、計畫管理、預算管理、人事管理、採購管理、工時管理、庫儲管理等等都有接觸。我很喜歡學習新的東西,在工作上保持低調,不與人爭,因為這樣的個性,獲得歷任上司的信任與同事的尊重。到今天,雖然已經退休了,仍常和同事保持聯絡來往。

年輕時,接觸過各種宗教,起先是道教、鑾堂;1978年(民國67年)結婚時,同修的兄弟都是基督徒,我和他們都和好相處;後來曾經一度想要和同事信仰一貫道。對宗教有興趣,是因初中,有位好同學在暑假邀我到他家玩,他的父親就是我們學校的校長,在他的書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小說。同學問我有沒有興趣看,我點點頭,整個暑假迷上「封神演義」,半文言文,前後翻了很多次。直到高中畢業,看遍台南市所有書局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

這些人物也開啟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因此每到廟宇,會去找善書,但卻無法滿足內心的需求。1987年(民國76年)皈依三寶,內心仍有很多疑問。我的個性,從小到大,功課有問題都是自己思索找答案,因為我發現真正能解惑的老師不容易遇到,於是養成自學態度。所以皈依後,去翻佛教經典來看,想解開心中疑問,陸續到幾個道場聽經,但還是沒有感到很法喜。

1994年(民國83年)同事介紹我來紫竹林精舍學佛。一個星期六的下午,獨自來到精舍探門路,進了弘化堂,我請問法師有沒有講什麼經典。法師說:﹛只有佛學研讀班,沒有講經。」我一聽,沒興趣繼續問,就回家了。隔年,同事又提起。後來一想,學佛的家庭會更平安和諧,那麼,邀同修來讀也不錯!她對宗教信仰可沒什興趣,家中兄弟都是基督徒,對她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件事只好想辦法連哄帶騙。

報名那天,她糊里糊塗地和我被帶入法寶樓考試,原以為我倆可坐在一起,我可幫忙她寫,沒想到座位全滿,只剩下兩個分很遠的空位。這下完了,事後她和我說,她對佛教完全不了解,加上沒有意願,是看我的面子、敷衍我的,所以試卷一大半是空白的。放榜的結果,成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我不想讀,卻錄取了;我希望她讀,她卻沒錄取。十三年後,同修學佛的因緣才具足。

1995年(民國84年)我讀初級班。上課幾周後,見威法師來班上找幾個同學,包含蔡衛倫、盧金燕和我,要我們參加弘化志工,到少年輔育院為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上課。沒有教學經驗,只憑著一顆慈悲心,就這麼被趕鴨子上架。剛開始覺得很有壓力,因為教案要自己設計,沒有研討、演練就得上場,後來慢慢有了制度,不斷改進、修正,弘化的課程編排漸漸上了軌道。

研讀班讀了三年,對我的人生觀改變很大。我非常用心地去學,因此工作之餘,所有的時間幾乎都投入研讀佛法,連最喜歡的網球,也都放棄了。同修常揶揄的笑我,比參加大專聯考還認真。研讀班書本的內容不難理解,活動也佔去了許多時間,但我最喜歡的是沉澱在法的思維中,從前那種自學的態度又再次呈現。

每次研讀班招募新志工,都用「發菩提心」來提醒同學,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就是發起一顆自覺覺他的心。校園弘化志工也是如此,一面教、一面學,不只增長世間的知識,更是心智成長的源泉。很喜歡朱熹的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心智教學就是為學生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從參與少輔弘化到小學的心智教學,加起來前後應該有二十年了。我當初加入志工的想法是:出一份力量回饋社會,感受付出時的喜悅。後來,我的想法轉變了。在研讀班的一篇作業「生命中的海比丘」中,我重新看待改變阿育王一生的關鍵人物「海比丘」。記得當時我寫的是輔育院的學生就是我的海比丘,他們促使了我的成長、改變。到今天,我還是一直不變的想法就是──校園弘化的工作對我來說,收穫遠遠大於付出。

一直希望自己能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引導身旁的人都來學佛,將正信佛法的種子播撒出去─校園弘化志工就是這樣的角色。只是照顧的對象年齡較小,所以我希望,未來有年輕的志工來接棒,我願意退居幕後,擔任培訓志工的工作。因為紫竹林精舍是值得終身學習的佛教團體,從中我獲得許多成長,更發願當一顆散播佛法的種籽。

chen01-700

般若空慧的《金剛經》

般若空慧的《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整理

《金剛經》梵名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略稱為《金剛般若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本經與玄奘譯《大般若經》卷五七七「能斷金剛分」是同本異譯,屬於《大般若經》裡的第九會。k_sutra_700

本經的說法者是釋迦牟尼佛,請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內容敘述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回答須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個問題,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與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而闡述一切法無我的道理。本經的要旨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必得先將心降伏;成無上菩提果,必須心無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解題】【研究書目】【網路資源

【培力偏鄉夢】寰宇大陀螺.點亮偏鄉學子夢

【培力偏鄉夢】寰宇大陀螺.點亮偏鄉學子夢

伽耶山基金會董事長 暨 香光山寺住持 悟因長老尼,2016年4月16日於大溪‧美華國小,與葉俊泰校長、藝術家葉蕾蕾教授等人,共同為校內裝置藝術「寰宇大陀螺」揭幕。

「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及「香光山寺」長期關懷偏鄉教育,結合「大溪美華國小」,以「偏鄉夢想培力」為主題,以藝術教育建設兒童自信心,協力建造美華社區希望工程。

「香光教育研發中心」自拙法師,負責執行「培力偏鄉――美華國小潛能開發藝術課程」專案,帶領志工老師們,透過一連串藝術課程,開發學童的潛能,如:自信、表達、好奇、創造和藝術力。

「打陀螺」是大溪傳統木藝文化,美華國小以陀螺為特色。伽耶山基金會特邀藝術家葉蕾蕾教授協同指導,於2015年「美華陀螺生命樹」大壁畫揭幕,今年(2016年)美華國小校慶日(4月16日)「寰宇大陀螺」圓滿揭幕。

當日並舉辦「潛能開發藝術課程成果展」。伽耶山基金會執行長 自淳法師、香光山寺監院 見竺法師及香光教育志業副督監 見可法師都到場祝賀。許多印儀學苑和香光山寺的研班讀同學也都來觀禮,為美華國小帶來祝福與喜氣。

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3 PhotoCap_004 PhotoCap_005 PhotoCap_006 PhotoCap_007 PhotoCap_008

依吉優婆夷往生祭文

依吉優婆夷往生祭文
◎釋悟因 2016年4月7日


依蓮托邦 回歸彌陀淨土
吉慶安居 坐看人間福樂
(橫幅) 安住無礙


朱氏王玉鳳,南投埔里人。法號依吉優婆夷。生1050407-1-700于民國五年農曆六月廿六日,卒於民國一○五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國曆四月六日卒。朱氏從小善根深厚,常慨歎人生無常,惟子女不懂佛法,不識親心。朱氏不識字,從聽經聞法,自能讀誦金剛經、普門品、地藏經、彌陀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等,令子女大為驚歎。

民國七十一年秋,朱氏由媳婦學佛的因緣,親近高雄紫竹林精舍,得以與悟因結緣。悟因當時擔任香光寺住持,年前適香光寺購得寺前果園一片,整地種菜,乃邀請朱氏到嘉義香光寺指導僧眾種菜,並為朱氏取法號依吉。嗣後朱氏以「依吉」優婆夷之名依止香光寺常住。依吉五子二女雖不解老人心願,亦歡喜隨順。

年少的朱氏以養女身份嫁作農家婦,於農田耕作頗為熟稔。1050407-2-700初到香光寺,雖已年近七旬(六十有八),而於翻土、施肥、種菜、灑水等農事,皆得心應手,頗得寺裡法師倚重。種菜之餘,每天以地藏經、彌陀聖號為日課,以佛法僧三寶為依歸;平日亦少言語、不外出,多能收攝身心;其記憶力亦佳,於寺裡法師之名多能熟記,與眾法師們相處善好。

民國八十二年香光寺菜園整建大雄寶殿、圖書館、禪堂、僧寮。為令佛學院學僧能常接觸泥土,悟因乃於學院一隅開闢幾畦菜圃,讓依吉天天種菜。種菜範圍縮小,依吉用功持誦的時間增多,乃常坐客堂誦經。依吉誦經專注的身影常令觀者動容。依吉年紀愈大、願力愈強,培福、培慧不落人後,誦經之餘亦主動接聽電話、收郵件訊息、招呼來山信眾。

歲月不留人,依吉年近百歲,體力漸衰,子女為侍奉老人,請來外籍看護,先後四位,越南籍阿泰、菲律賓籍瑪琍、印尼籍ella、阿珍,老人沒讓看護多費心,起臥翻身自如、隨眾飲食甘之如飴。直到圓寂前數月多次進出大林慈濟醫院。三月三十一日最後一次從慈濟醫院回到寺裡。
從三月以來一直到四月六日上午,依吉所有的子女、孫兒女、曾孫子女都到醫院或香光寺陪侍老人。六日中午依吉呼吸喘甚,下午2:00悟因親自到依吉床前說法,請依吉放下色身,安心持佛,乘願再來。下午4:20在法師誦念佛中,依吉含笑怡然捨報。

若為依吉優婆夷歸結一生,就是一句話,「以寺為家,安住無礙」。若細數依吉為世間所作的奉獻,有三,一、長壽一百加一歲,曾獲嘉義百歲人瑞攝影紀念;二、子女兒孫安居樂業,各得其所,了無牽掛;三、為寺裡種菜供佛供僧,是終身護法的優婆夷菩薩。

依吉身未出家心出家,是人間修道楷模。祝願 依吉優婆夷
依蓮托邦 回歸彌陀淨土
吉慶安居 坐看人間福樂

智慧導航──印儀學苑

智慧導航──印儀學苑


印記行門增福慧 儀軌莊嚴長悲智


印儀學苑,是香光尼僧團的臺北弘化據點。1997年,僧團因應北部信眾之敦請,於臺北設立學苑,並開辦佛學研讀班。「印儀」,是臺灣比丘尼天乙法師的德號。僧團方丈悟因法師早年曾隨師修學有年,為紀念、報答法乳深恩,遂以其內號「印儀」命名。

臺北,是一座交通便捷、凡事講求快速、效率的城市。yinyi-1-700在滾滾紅塵裡,生活步調忙碌、緊張,極需一處可以歇腳喘息的地方。印儀學苑正是一個可以滌除塵念、身心自在的清涼地。在這裡學佛、樂活,如同開放的社群一般,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依興趣、需求而選擇不同的入徑。不論就讀佛學研讀班、組織讀書會交流法義,或獨自在殿堂裡寂靜地抄經、禪坐、禮佛,甚至在後院、陽臺蒔花種樹培福,都能讓生命得到佛陀的智慧導航,而開展出不一樣的契機與結果。

在這裡,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歸於僧團念茲在茲的志業方向;亦皆趨往身心自在、清涼。印儀,是對法乳深恩的最誠摯敬意;也是傳承祖師大德的願力。

yinyi-2-700

—————————————–
印儀學苑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36號
電話:(02)2394-6800、0975-639-133
傳真:(02)2322-2837
http://yinyi.gaya.org.tw/

 

 

【您是自己來生的設計師】

香光講堂 【香光答問集】

問:有二個佛經上的故事。一個貧窮的婦人用很少的米供佛,下輩子成了轉輪聖王。另一個故事,有一位比丘恥笑阿羅漢聲如狗吠,結果五百世成了狗身。為什麼這樣微小的業力會轉成這麼大的果報?

您是不是跟這位居士一樣有這樣的疑問?讓悟師父的智慧應答,為您釋疑解惑。

【您是自己來生的設計師】OLYMPUS DIGITAL CAMERA

業力為什麼會從微小轉廣大?這二個故事有強烈的對比關係。一個卑賤的婦人,用微少的物品供養佛,她報得世間最榮耀的轉輪聖王。佛經確實有這樣的記載:有位乞婦,她看到佛陀出來托缽,她很想供佛,但她所有的東西,只有手上乞討的一小撮米,於是她就很歡喜地把全部、所有的米都供養了。這一小撮的米對乞婦來說,和一個錦衣玉食,一餐可以一擲千金的人比起來,也是一種對比,這就叫施捨,完全放捨的善心,是她整個的全部,這已經不是用米的多少來看待了。

另一個故事,年輕比丘看到一位年老比丘,老比丘的聲音不好聽,年輕比丘就說他的聲音像狗吠,老比丘就跟他講:「我已經證阿羅漢了,您這樣講,是造了口業,您會墮落。」佛教的阿羅漢是指他的修行、德行,已經淨化到對世間沒有侵害、干擾、煩亂,已經到達究竟出世間的聖人,他已去除煩惱、惑業及生死。我也曾經想過這個故事,可能老比丘的聲音確實不好聽,這是他色身的缺陷,證阿羅漢是心地修養的問題,修行不見得可以處理他既有的聲音、色身或肉體的缺陷,我們必須分成二部分來看。這位對世間已經沒有侵害、干擾、煩亂,無漏的聖人,年輕比丘聽到他的聲音卻說像狗在吠,這是年輕比丘的心地及他的口德出問題了。是年輕比丘自己心裡有煩惱心,對外境不順己意,產生相應的煩惱或傷害,在對應關係裡,他以自己的煩惱心造口業,說對方像狗吠。

中國禪宗也有一段這樣的故事。有一天,蘇東坡去看一位禪師,問:「您看我在這裡打坐像什麼?」「像一尊佛。」禪師反問:「您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像一堆牛糞。」蘇東坡很高興,好像損了那位禪師,非常得意。結果他回去跟蘇小妹說他的勝利,蘇小妹卻回應:「您看別人是一堆牛糞,而有修行的人看您是一尊佛。」

我們是用什麼眼光、心地,來看他人、世間?世間上,他人身心的殘缺,有時不是很順眼,看了以後,什麼話不好說,要說像狗吠?這是從年輕比丘的煩惱心地,產生的行為—口業,整個身心都是如此,當然要遭受果報。

緣起之所以由微小的因,變成廣大的結果,從以上所舉的二個故事來看,尤其是那位嘲笑老比丘的年輕比丘,並不需要老比丘像閻羅王或上帝一般,來責備懲罰他,是他自己整個身心就是如此,所以才會呈顯這樣的結果,這是業從微小轉廣大的例子。

摘錄自《香光莊嚴》第78 期《生命流轉的動力:現觀智慧》<與業力面對面>

佛法所說的業,是由緣起流動開展而來。就如成佛之道的偈子所言:「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微小的業力會轉成大果報,作惡受苦報,修善得安樂,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毫釐不差。一切因果,唯心所造,期許您我共同努力,守護身口意三業,讓心常保澄澈明覺。

坐禪與行禪的修行重點《今生解脫》【摘介】

坐禪與行禪的修行重點《今生解脫》【摘介】

◎香光書鄉出版社

本書為當代緬甸禪修大師班迪達尊者,於一九八四年至美國麻州禪觀社指導兩個月禪修的開示集。全書由六個篇章所組成,第一章〈戒律與禪修指導〉清楚講解禪修的前方便、坐禪與行禪的修行細節與重點,以及小參時向禪師報告禪修情況的原則。

坐禪與行禪的修行重點《今生解脫》【摘介】

坐禪與行禪的修行重點《今生解脫》【摘介】

第二章〈增長五根、契入勝義〉,旨在教導禪修者如何培育自心中的五種良好特質:信、精進、念、定與慧,讓這些善法強大到足以主導整個心的過程,有助於個人的禪修。

第三章〈以正念劍、退十魔軍〉,前一章指出有助修行的良伴,本章則詳述禪修中會生起的種種不善心。禪修可說是善心與不善心之間的戰爭,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十魔軍若有透徹的了解,便能在修習的當下破除種種逆境。

第四章〈七覺支〉,指導行者在具足善心──五根,對不善心又有一定了解與對治經驗後,進一步開示「七覺支」與使其生起的方法。七覺支是使人覺悟的必要條件,其殊勝的功德除了現生可以療癒身心疾病外,更能導向道心的生起,斷除煩惱,最終走向「不死」──涅槃的境地。

第五章〈觀禪〉,首先禪師稍稍複習前幾章所指出的修行過程:強調律儀的重要,可使堅硬的心軟化、鬆動煩惱,便能最終達到苦的止息。接著作者詳述一一觀智生起的過程,特別重要的是,禪師提出「觀禪」的概念,也就是以五禪支:尋、伺、喜、樂、捨的發展,配合觀智的進展,從名色分別智開始(初觀禪),達到行捨智(第四觀禪)的整個修行細節。

第六章〈通往涅槃的車乘〉,作者以一天人的故事,介紹佛陀為他開示的八正道馬車。本書介紹的修行法,好比是這輛通往涅槃的八正道馬車:精進是兩輪,正見是車伕,慚愧為靠背,正念是裝甲,不論何人,只要擁有這樣的車乘,必能扺達涅槃。天人在聽完佛陀的開示後,當下證得預流果,這樣的例子也同時激勵著我們,只要如實依教修學,必能於今生得到解脫,入聖者流,永不退轉。

希望本書的出版,得以讓讀者對此修法有進一步的理解,進而實際體驗,得以成就佛陀對弟子的期望。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inthisverylife_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