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逢「人日」

「立春」逢「人日」,
今晚「立春」。
◎釋見晉
1060203  2017年,農曆丁酉雞年,「立春」的時間為陽曆二月三日(農曆正月初七)晚上11時34分。由於「立春」也預示著一年農事的開始,台灣將立春定為農民節。

  「立春」表示春季的開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陽曆每年二月三日至二月五日之間,當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注1)。

  「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復甦,有了生氣。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變長、太陽回暖。氣溫、日照或降雨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處處蘊含著無限的生機。

  「立」是開始建立的意思。明代植物學著作《群芳譜》這樣解釋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左傳》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啟」字代表著一年的開始。「春」是四季之首,「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標誌著新的一年開始,而「立春」則真正揭開了春天的序幕。

  今年的「立春」頗為特殊,因為剛好逢到了「人日」(注2)。唐代詩人盧仝(約795-835) 在〈人日立春〉詩中說道:
「春度春歸無限春,
 今朝方始覺成人;
 從今克己應猶及,
 願與梅花俱自新。」

  年復一年,春去,春又回。如今放眼望去,春天的景色,無邊際地彌漫人間。
  在正月初七「人日」兼「立春」的這一天,深刻感覺到自己已經是個成熟的成年人了。
  既已成年,從今開始,要努力克服過去的缺點、陋習,這一切應該還來得及重新開始啊!
  願自己能如同年年綻放的梅花般,隨著時節推移,不斷地重新,活出最美麗的人生姿態!

———————————————
(注1)太陽從黃經零度的「春分」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運行360度, 共有二十四個節氣。
(注2)人日:正月初七,是傳說中「女媧造人」之日。早在兩千年多前,先民即將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別指定為八種生物的「生日」。漢代東方朔《占書》載:「歲後八日,一為雞,二為犬,三為豕,四為羊,五為牛,六為馬,七為人,八為穀。」女媧開天闢地,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六畜後,於第七日造人,故正月初七為「人日」。

提款雞

【香光.打禪雞】02 提款雞
吉願「提款雞」送給您:
「善財」提款雞 永不匱乏!
「善緣」提款雞 左右十方!
「福報」提款雞 源源不絕!
記得存款喲:
廣聚「善財」!
廣結「善緣」!
廣增「福慧」!

A01-1060128-

「鷄」的佛教典故(七) 金雞啄破碧琉璃

◎「鷄」的佛教典故(七) 金雞啄破碧琉璃
文:釋見晉 / 紙雕:邱金瓶
07-106_0131
明代萬曆年間的元賢禪師(A.D.1578~1657),福建人,幼時由於家學淵源,鑽研儒學。少年時期頗負大志,曾有詩曰︰
「道德師顏閔,文章宗游夏;
其餘二三子,不願在其下。」

後來某一機緣聽聞佛經,感嘆曰:「周孔之外,果別有一大事!」於是博覽群經,深究義理,隨而參禪以求悟道。父母辭世後,於四十歲落髮、受具足戒。一次在歸還福建的舟船上,偶聞舟中僧人誦《法華經》,當下廓然大悟,作了這首偈子:

「金雞啄破 碧琉璃,
萬歇千休 祇自知。
穩臥片帆 天正朗,
前山無復 雨鳩啼。」

「金雞啄破碧琉璃」,悟法是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修習、觀照的過程,啄了又歇,歇了又啄,然而一旦時機成熟,金雞當下啄破了碧琉璃,猶如自己清淨的智慧光明顯發,頓時之間破除了「無明」。

至此,「萬歇千休祇自知」,千般萬般的煩惱妄想也就完全歇止了,而所證悟的境界,只有自己知道,並不是他人所能猜測、意會的。

「穩臥片帆天正朗」,安穩地臥息於孤帆一片的舟子上,此刻,天空正是清朗。「前山無復雨鳩啼」,而前方的山也不會遇到雨(鳩鳴主雨)。這是形容元賢禪師悟後,疑滯盡釋,前程清朗光明的境界。

於弘傳禪法之外,元賢禪師還建寺安僧,致力於僧人素質的提升。又因應民眾學佛的需求,應機教導禪修或念佛法門;對於期望皈依受戒的人,開堂授法、傳授戒律;又對有心習學佛典教義的人,往復討論教理並鼓勵印經流通。師之住持,令當時福建鼓山湧泉寺百廢俱興。

元賢禪師廣納各系教法,但主張無論是戒律、淨土,乃至各種善行,都只是禪法的前行方便。所有的修持,都必須繼續深化而至禪悟的階段。

元賢禪師對於庶民也相當關懷。在他圓寂前二年(A.D.1655),鄭成功與清兵交戰於福建,當地災荒,饑民大批流入福州,困苦萬分。元賢即率領徒眾,設粥賑濟,並為死者準備棺木加以安葬,據說受到濟助者超過二千餘人。

臨終前,元賢禪師索筆書曰:「三界內外,無可尋處。」三日之後的中夜,師引首座之手,書曰:「不有病了。」令侍者扶起,遂以坐姿入定而圓寂。世壽八十,戒臘四十。

從「道德師顏閔,文章宗游夏」到「金雞啄破碧琉璃」,乃至「三界內外,無可尋處」。元賢這樣一位積極入世的禪僧,在廣納多元的思想而堅持純正禪法的同時,還以應化利世的慈悲情懷,透過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來濟度世人。元賢禪師在明末佛教有其地位與貢獻。
(文:釋見晉)

——-經典——

《新續高僧傳》卷63
〈清鼓山白雲峰湧泉寺沙門 釋元賢傳〉:
「金雞啄破碧琉璃,
萬歇千休祇自知。
穩臥片帆天正朗,
前山無復雨鳩啼。」
–(CBETA, B27, no. 151, p. 456, a14-15)

《為霖道霈禪師秉拂語錄》卷2:
「幼業儒,負大志。有詩曰:
道德 師顏閔,文學 宗游夏;
其餘二三子,不願在其下。」
–(CBETA, X72, no. 1438, p. 590, c18-19)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23:
「【臨終偈】
末後句,親分付:
三界內外。無可尋處。」
–(CBETA, X72, no. 1437, p. 517, c15-16)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30:
「首座問曰:
『末後一句,如何分付?』
師索筆書曰:
『末後句,親分付:
三界內外。無可尋處。』
越三日中夜,謂首座曰:
『不有病了。』
令侍者扶起。坐定脫去。」
–(CBETA, X72, no. 1437, p. 577, a21-24)

「鷄」的佛教典故(六) 三明–猶如鷄子出卵殼

◎「鷄」的佛教典故(六) 三明–猶如鷄子出卵殼
釋見晉
06-106_0130
佛陀曾以「猶如雞子之出卵殼」來形容自己得證「三明」。
「明」是去除愚癡昏闇,而於事理通達無礙的神通智慧。「三明」包括:
第一「宿住明」:能隨念自己種種宿命的智慧。
第二「天眼明」:能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到有情眾生 死此生彼的智慧。
第三「漏盡明」:如實知「苦、苦之集、苦之滅、順苦滅之道」,以及如實知「漏、漏之集、漏之滅、順漏滅之道」,令心由「欲漏、有漏、無明漏」等煩惱困阨中完全解脫出來,而生起解脫之智,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得證阿羅漢果。

猶如鷄子之出卵殼,這「三明」的生起,都要透過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的修行,終於破無明 而得明,破黑暗 而得光明。

願我們效法佛陀,在善法上恆持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的努力,猶如鷄子出卵殼般,破除生命的黑暗困頓,迎向光明的人生!

——-經典——
《增支部經典》卷8:
「1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
我於夜之初更,證得第一之明,
破無明 而得明,
破黑暗 而得光明,
為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之故。…
此為我 第一之出生,
猶如鷄子 之出卵殼。
……
2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 而見有情之死生…
我於夜之中更,證得第二之明,
破無明 而得明,
破黑暗 而得光明,
為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故。…
此為我 第二之出生,
猶如雞子 之出卵殼。
……
3如是…於漏盡智引發其心。
如是而 如實知「此是苦」,
如實知「此是苦之集」
如實知「此是苦之滅」,
如實知「此是順苦滅之道」,

如實知「此等是漏」,
如實知「此是漏之集」,
如實知「此是漏之滅」,
如實知「此是順漏滅之道」。

如是,如是知、如是見,
心由「欲漏」解脫,
心由「有漏」解脫,
心由「無明漏」解脫。
解脫而謂解脫之智生,
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如是,於夜之後更,證得第三之明,
破無明 而得明,
破黑暗 而得光明,
為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故。…
此為我 第三之出生,
猶如雞子 之出卵殼。」
– (CBETA, N23, no. 7, p. 32, a3-p. 33, a14 // PTS. A. 4. 177 – PTS. A. 4. 179)

「鷄」的佛教典故(五) 「如理作意」等「雞之五支」

◎「鷄」的佛教典故(五) 「如理作意」等「雞之五支」
釋見晉

05-106_0129_
彌蘭王曾請問那先尊者:「欲證得阿羅漢果,在修行上應該具足哪些基本條件呢?」
聰慧的那先尊者,舉出數十種動物或事物的特性為喻,生動的說明修行者所應把持的基本功。

以雞為喻,欲證得阿羅漢果的瑜伽行者,應把持雞之五支,包括:

1 入:雞適時入雞窩;瑜伽行者適時入空閑處。
2 起:雞適時起;瑜伽行者適時起,灑掃、備食、禮拜等。
3 食:雞幾度掘地啄食;瑜伽行者省察而取食。
4 眼:雞雖有眼,但夜盲;瑜伽行者不愛染色等相;
5 家:雞即使被杖打,亦不離去自己之家;瑜伽行者以「如理作意」為家,從事各種事務時,皆不捨「如理作意」。

瑜伽行者應把持雞之五支:1入空閑處 2適時起 3省察而取食 4如盲而不愛染色等相 5不捨如理作意之家。

這「雞之五支」,不但對修行證果很重要,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以正念、正知來把持自己的身口意,於「入、起、食、眼、家」,行所當行、止所當止,也是很好的提醒呢!

——-經典——
《彌蘭王問經》卷19:

[彌蘭王問:]
『尊者那先!具足何支之比丘 以作證阿羅漢果耶?』

[那先尊者答:]…
『大王!此處,欲作證阿羅漢果之比丘
…應把持 雞之五支…。』

[彌蘭王問:]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雞之五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那先尊者答:]…
『1 譬如雞 適時、宜時入雞窩。…

瑜伽者、瑜伽行者 …
應適時宜時 入空閑處。…
此是把持 雞之第一支。

2 其次,雞是如適時、宜時起。…

瑜伽者、瑜伽行者 適時、宜時而起,
掃塔廟之庭,準備飲料食物,
留意身體,禮拜塔廟,
應再入空閑處。
此是應把持 雞之第二支。

3 又次如雞 亦幾度掘地而啄食。…

瑜伽者、瑜伽行者
應亦幾度省察而取食。
不為遊戲,不為憍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
為此身體之存續,為維持,為防害,
言:「如是,我無舊苦痛,不令生新苦痛。
又於我無罪與安樂住。」
只是為攝益梵行。大王!
此是應把持 雞之第三支。

4 又次如雞 雖有眼,但夜為盲。…

瑜伽者、瑜伽行者 應不盲而如盲。
即於阿練若,得食物於村里,為乞食而行乞時,
對於愛染之色、聲、香、味、觸、法,
如盲、如聾、如啞,
不可把持其相,不可把持隨相。…
此是應把持 雞之第四支。

5 又次如 以土塊、杖、棒、鎚打,亦不去自己之家。…

瑜伽者、瑜伽行者
為裁縫時,為工事時,為各種勤務時,
為誦〔經〕時,為令〔他〕誦念時,
不應捨棄 如理作意。…
此是瑜伽者自己之家──謂如理作意。…
此是應把持 雞之第五支。』」
– (CBETA, N64, no. 31, p. 193, a6-p. 198, a13 // PTS. Mil. 472 – PTS. Mil. 474)

「鷄」的佛教典故(四) 金雞報曉,省寤生死長夜

◎「鷄」的佛教典故(四) 金雞報曉,省寤生死長夜
釋見晉
04-106_0128_
「金雞」是雞的美稱。相傳北斗之一的「玉衡星」散開來成為「金雞星」;而「金雞星」墜落而成的禽鳥,即為凡間吉祥的家禽──「雞」。
每當棲息於金雞星的「金雞」於天上報曉時,地上群雞也會相和而鳴。
所以《祖庭事苑》記載著:「金雞:人間本無金雞之名,以應天上金雞星故也。天上金雞鳴,則人間亦鳴。」

對於「日出而作」的人們,雞啼報曉是很重要的。
而對於在生死長夜中惛睡,卻不知不覺的眾生,佛陀的教法更是離苦得樂最切要的關鍵。若能作一聲金雞報曉,以令芸芸眾生由生死長夜中省寤過來,何其快哉!
宋‧天衣義懷禪師云:「一類眾生,寢生死長夜,惛惛睡眠,不覺不知。作金雞報曉一聲,令伊省寤,豈不快哉!」禪師更以「省寤眾生」為職志,云:「若能如是,方可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即名為報佛恩。」

一年初始,祝福每個人得聞「金雞報曉」,由無明長夜的困境中覺醒過來。也期許在各行各業、每個角落中,都有足堪「作金雞報曉一聲」的人,群相應和,以自利利他之心,發揮正面的影響力,省寤芸芸眾生,讓我們的社會朝向光明!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經典——
《祖庭事苑》卷5:
「金雞:
人間本無金雞之名,
以應天上金雞星故也。
天上金雞鳴,則人間亦鳴。」
–(CBETA, X64, no. 1261, p. 379, b7-8)

《正法眼藏》卷1:
「又見一類眾生,
寢生死長夜,
惛惛睡眠,不覺不知。

作金雞報曉一聲,
令伊省寤,豈不快哉!
若能如是,
方可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即名為報佛恩。」
──《卍續藏67冊1309》。(CBETA, X67, no. 1309, p. 564, c14-16 )

「鷄」的佛教典故(三) 雞卵相生,時間無始

◎「鷄」的佛教典故(三) 雞卵相生,時間無始
文:釋見晉/圖:吳宣萱設計
03-106_0127
譬如蛋由雞生,雞又由蛋孵出,然後雞又生蛋……。如何找到最初的起點始呢?整個過、現、未時間最初的開始,是無法識知的。

彌蘭王曾經請問那先尊者:「造成過去、未來、現在等三時的根本是什麼?」
那先尊者回答:
「過去、未來、現在三時相續輪迴的根本是『無明』。緣『無明』而生『行』,又次第緣生『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如此這般,過去、未來、現在時間的最初始點,是無法知悉的。」

人的生死輪迴,無始無終,沒有中斷的時候。整個過、現、未時間最初的開始,是無法識知的。唯有破除自己內心的「無明」煩惱,才能從無盡的輪迴之中,解脫繫縛,迎向光明!

——-經典——
《彌蘭王問經》卷4:
「[那先尊者:]…
 『譬如卵由雞〔而生〕,
 雞由卵〔而生〕,
 又卵由雞〔而生〕。
 此之相續有終耶?』

 [彌蘭王:]『尊者!無。』

 [那先尊者:]…
 『大王!如是,時間最初之始是不能認識。』」
— (CBETA, N63, no. 31, p. 84, a2-5 // PTS. Mil. 72)

《彌蘭王問經》卷4:
「王言:
『尊者那先!
 過去時 之根本是何耶?
 未來時 之根本是何耶?
 現在時 之根本是何耶?』

長老言:
『大王!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之根本是無明,
 以無明為緣 而行生,
 以行為緣 而識生,
 以識為緣 而名色生,
 以名色為緣 而六處生,
 以六處為緣 而觸生,
 以觸為緣 而受生,
 以受為緣 而愛生,
 以愛為緣 而取生,
 以取為緣 而有生,
 以有為緣 而生生,
 以生為緣 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
 如是,此全時間最初之始 是不能認識。』」
— (CBETA, N63, no. 31, p. 82, a8-13 // PTS. Mil. 71)

「鷄」的佛教典故(二) 如雞孵卵,破殼而出

◎「鷄」的佛教典故(二) 如雞孵卵,破殼而出
釋見晉
02-106_0126_

  《中部53有學經》裡,阿難尊者以「母雞孵卵」為譬喻,對迦毘羅衛城的釋迦族人們,說明有學(注)佛弟子的修行之道。
  阿難尊者的說法,不但令在場的人歡喜悅意,還得到世尊的認可,讚許其說「實為善哉!」

  阿難尊者到底說了什麼法呢?
  恰如母雞耐心而安穩的伏坐於卵上,持續透過身體的溫度,讓雞卵保持適度的溫熱。雖然善盡天職的母雞並不希求著雛雞寶寶們的出生;然而雛雞們在適溫慢慢孵化下,確實將可以用爪尖或嘴破殼,安穩而出!

  修行之道如同這般,當一位聖弟子善盡自己修行的職責,按步就班的修行,如是於1戒具足,2防護諸根,3飲食知量,4專心警寤,5具足七正法(信、慚、愧、聞、勤精進、念、慧),並且6得四禪、增上心學及現法樂住,那麼,他就不是腐敗的卵,而必能啄破卵殼,證得正覺。

  經中的道理,同樣可以運用在我們的學業、事業。當我們安穩踏實的以適當的方法,持續付出適當的努力,按步就班的前行,那麼,毋須過份操心著到底何時抵達目標,而理想目標終必得以達成!

(注)有學:於聲聞四向四果中,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等四向三果之聖者,尚有可修學之道,故稱「有學」。唯阿羅漢果是「無學」。

——-經典——
◎修行如雞孵卵

恰雌雞之或八、或十、或十二之卵,
此雌雞伏坐,
適度溫存,適度孵化,
而彼雌雞 不生起如是希求:
「實我之雛等,或以爪尖、或以嘴
啄破卵殼,安穩脫出!」

然而,彼雛等
確實或以爪尖、或以嘴尖,
啄破卵殼而安穩脫出。

實如是,聖弟子
1如是 於戒具足、
2如是 於諸根防護、
3如是 於食知量、
4如是 專心警寤、
5如是 具足七正法(注);
6如是為四禪、增上心學及現法樂住之得願者、易得者、不難得者。

如是,…
此是聖弟子學人之行道,
為非腐卵,適於啄破卵殼,適於正覺,
適於到達 無上瑜伽安穩者。
–《中部經典》卷6〈53有學經〉

(注)七正法:信、慚、愧、聞、勤精進、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