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6Q親子班 105學年度圓緣

香光6Q親子班 105學年度圓緣
◎紫竹林精舍 報導

 香光6Q親子班,105年9月在高雄紫竹林精舍開辦第一屆,是僧團重視親子教育的里程碑,發起人方丈悟因法師,師培資深幼兒教育廖芳美園長,統籌規劃自晟法師、自頲法師及香光志願服務隊志工們執行課程實施。

106年6月第一屆6Q結業式圓緣,藉由影片總回顧家庭生活教育單元及親子有話(畫)說,並以薪火相傳的6Q授旗,代表著6Q親子班的永續傳承,最後嚴溫馨的點燃心燈中,發願做一個提燈照路的引路人,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課程中,有一位小朋友回饋:「參加6Q親子班非常好玩,老師們都非常親切和靄,教我們許多生活知識,例如:6Q萌芽在心田,吃飯八分飽,二分助人好…..還有許多好玩的遊戲活動,我們每次都有很大的收穫真開心。」

6Q喜生活,親子樂成長!3C的時代,需要6Q的能力。

第二屆6Q親子班即日起報名,邀請您,創造親子間幸福存款。
對象:親子,106年9月升讀國小1~6年級的孩子及家長(至少1人陪同)。
上課:106年9月24日~107年6月3日,一期9次。
每月一次週日上課,上午9:00報到,9:20上課~12:00下課。
地點: 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07-7133891,0963-506891
報名網頁 : http://zizhulin.gaya.org.tw/19453059_1361455030558543_1298163729094643723_o

願有生之年,追隨佛陀

願有生之年,追隨佛陀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蔡信次口述.王天生 何昌水 王明仁訪談

 他體型壯碩,個性活潑,待人親切,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1944年(民國33年)出生於高雄市田寮區,一個僻壤窮鄉。
image007-200
 蔡信次一家九口,小時候家境清寒,父母親是純樸老實的鄉下人,心地善良,務農養豬為生。信次在男孩子中排行老三,從小調皮聰明,但是不得父親喜愛,到了九歲時才上小學一年級。上學得走四十分鐘才到學校,成績都拿第一名,深獲老師讚賞。放學後,幫忙家務,趕牛吃草,兄弟姊妹的註冊費都是養豬、賣豬籌措來的。母親非常疼愛信次,鼓勵他認真讀書,對他期望特別高,她勤儉持家,大力協助,讓信次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信次曾在加油站工作,直到經營磁磚業務,經濟才大有改善,目前已將業務交給兒子經營。

* * *

 1992年(民國81年),我參加紫竹林精舍在嘉義農場舉辦的家庭生活營活動。當時我問法師:「為何人有智慧差別?為何有人出生豪門,有人卻一生窮苦?」法師輕描淡寫的回應:「不要和別人比較,和以前的自己比較就好,今天有比昨天進步就對了。」這是我學佛的因緣。

 當時報考佛學研讀班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據說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同修考了四年都是備取,這激發起我報考的動力。

 於是1993年(民國82年),我和同修一起去報名,而且都錄取了。五十歲開始學佛,在浩瀚法海中,感受到法喜。我順利完成佛學課程,也改掉生意上交際應酬的不良習慣。

 母親享年一百零三歲。曾於九十二歲跌倒骨折,自那時起,我就發願不出國、不出遠門。從小,母親非常疼愛我、照顧我。她老人家平時住嶺口大哥家,為了方便照顧,我每月定期回老家陪伴,並下跪餵食燕窩,如烏鴉反哺,十幾年不間斷。有一天,我按平常作息下跪餵食,母親竟然倒在我懷裡往生,表情安詳。那時,庭院開滿白色火龍果花,非常壯觀;喜鵲造訪,奇妙殊勝,彷彿阿彌陀佛來迎,真是不可思議。

 回憶母親在世時的種種,未曾學佛的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從不罵人,不曾罵媳婦,不造口業。這是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或許是清淨口業的功德,讓母親得以高壽安詳往生,在現代社會這是非常殊勝的。

 我小時候調皮不懂事,放學後幫忙趕牛吃草,看到螞蟻窩會拿棍子去破壞。我參加了研讀班,了知因果,發願還債。我每日做定課,回向給曾經被我有意無意傷害的眾生,請求他們原諒。並鼓勵公司員工至精舍學佛,每月加薪一千元。

 現在我在精舍當志工,擔任服務學長以及事務組、進階課程總觀照。只要是護持精舍之事,我都願意出錢出力,任勞任怨,只願佛法永傳世間。我願有生之年,身體健康,我願與同修共度餘年,一起追隨佛陀的腳步,協助精舍推廣佛學教育,淨化人心,讓社會更祥和進步、更安定快樂!12341572_920927701277947_51741195163841636_n

《那先比丘經》釋6──由今生到來世

《那先比丘經》釋6──由今生到來世
◎釋悟因

在《那先比丘經》,王復問那先:「人心趣善惡道,續持身故神行生乎,更貿他神行生耶?」那先言:「亦非故身神,亦不離故身神。」

2-21-300這一段文在討論從今生到來世的問題。

從今生到來世,我們不可能拖著此身去投胎吧!一定是留下「故身」去轉世。既然如此,是「故身神」去投胎呢?還是用了其他的神識去投胎?

彌蘭陀王很聰明,他問到了核心問題:生命是如何相續?是此生的神識去投胎嗎?那先比丘回答:「亦非故身神,亦不離故身神。」不是此生的神識,也不離此生的神識。

身,有故身、現世的身。心,也有故心、現在的心。

由前生到後世,有沒有連貫性?如果沒有連貫,怎麼會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有連貫,又是什麼在連貫彼此?

生命流轉的關聯,那先比丘以「前燈」和「後燈」的關係來譬喻,火是一樣的點著,但燈蕊已是不同,光的亮度也不同。如同呼吸,前一呼和後一呼是不同的,雖然,看起來都一樣。

生命的前後關係,不是去看前一輩子、後一輩子,而是用你當下可以感覺到的來說。牛奶製成乳酪,乳酪可以變回牛奶嗎?不可能。時間、因緣、條件不同,心境不同,就不可能再還原了。

其實這裡更重要的,是在問:我現在的善惡也會帶過去嗎?能帶過去的是誰?如果帶不過去,此生為何需要辛苦地修善去惡?

印度的業說,是自作自受,與個人有關。與中國報在子孫,例如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兩種是不同的業力說。

這部《那先比丘經》,大多在探討業報、業果相續的問題,如何從上一個接到下一個?生命如何銜接?做好事是值得堅持的嗎?堅持的理由是什麼?這是信心、信仰,也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身心。

有一個故事說到一位父親在朝當官,一天要被行刑了,他告訴兒子說:「世間的善惡是不可靠的,但惡仍是不能做。」這樣大家可以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