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4訪北京龍泉寺

遇緣有師·香光恆時
中國文殊道場暨雲岡石窟朝禮
2017.6.24訪北京龍泉寺

上午11點,香光尼僧團悟因長老尼率領法師及居士共有129人抵北京龍泉寺,受到龍泉寺法師與居士熱烈的招待。

午齋後,參觀動漫中心、藏經樓等處,並拜見龍泉寺住持學誠法師,學誠法師讚嘆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對大陸佛教影響很大;隨後介紹該單位發展的動漫中心──賢二機器人,並希望香光也能發展運用科技弘法,未來圖書館是否也能用機器人管理。

最後,學誠法師勉勵大家一起來護持正法,讓佛法永住世間。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3

PhotoCap_004

PhotoCap_005

PhotoCap_006

PhotoCap_007

PhotoCap_008
(圖文:自衍法師提供)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9)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9)
◎釋見杰

修習/本依門:三所緣

[悅讀筆記]

入定前、中、後,細微的各種變化,描述起來極為細瑣,實際經歷起來卻是豐富、變化多端。有機會參與至少一日禪修共修,有法師的指導會是很好的開始。
無論您是否經歷過禪定的經驗,在此頌文釋文論述求脫/意樂門、依處/積集門之後,接著進入第三修習/本依門的內容,是修習禪定所應知的基礎知見,是極為重要的,此中探討的是與修習禪定相關之條件、對境過程的處置,也概介了禪修成果。具禪定經驗者可再次檢視相契相入之處,尚未經歷禪定者則依循指引先對禪修建立一操作藍圖。

以下,論文中的脈絡,是世親菩薩先於頌文之前做了解釋,說明本依門共有十六頌,第一頌是標示總體項度,其餘十五頌則是對個別項度的解釋。

[無著頌文、世親釋文]

如次應知次有十六頌,釋於住勤修習,初一總標,餘是別釋。

頌曰:

[頌8] 所緣及自體,差別并作意,心亂住資糧, 修定出離果。
言所緣者。有其三種
[頌9] 外上及以內,此三所緣生,應知住有三,自體心無亂。

釋曰:

言三種者:一外緣,二上緣,三內緣。
外緣謂白骨等觀所現影像,是初學境界。
上緣謂未至定緣靜等相。
內緣謂從其意言所現之相為所緣境。
自體謂是心。
無亂相名之為住。
心無亂者,外等處三種緣時,隨其所緣,心無動亂。

[悅讀筆記]
此第一頌(頌8)的總標,說明「於住勤修習」本依門所要探討的七大主題:
一、 所緣;二、自體;三、差別;四、作意;五、心亂;六、住資糧;七、出離果。
下一頌文(頌9)則標示出上述第一主題:所緣與心無散亂相應住。所緣分為:外緣、上緣、內緣。這三種所緣,正是禪修在不同階段時,所要關注對象。

(一)外緣:例舉白骨等觀所現影像,是初學境界。在修禪定的方法裡,白骨觀是十種不淨觀的其中一種,其他修禪定的方法如:安那般那念、慈心觀、佛隨念、四界分別觀等等,至少有四十種方法。但無論以何種禪修方法入手,首先初學者需時時刻刻,反覆專注在外境的禪修對象上,如:白骨觀的外緣是部分的白骨或全身整體的白骨;安那般那念的外緣是呼吸。在此階段裡,由於禪修者努力精進保持正念覺知,外境的禪修對象將偶而浮現在禪修者心中。由於此是禪修者一遍又一遍的努力運心工作,使之在心中現起的影相,故被稱為「遍作相」,是一種不穩定的禪相階段,影像是灰灰濛濛、稍縱即逝,或儘管稍久停留,也還是不成熟的禪相,但卻仍是禪修者精進、專注的一種指標的現起。

(二)上緣:未至定緣靜等相。此說明禪修者持續專注於外緣之後,外緣所現的遍作相一次比一次清晰,停留在心中的時間也愈來愈長,此時定力一再地向上提升,內心寂靜清明程度,使關注的禪修對象愈發明亮,且完整地映現於心中久久不去,此時所現起之相,即為「取相」。

(三)內緣:從其意言所現之相為所緣境。指禪修者的意識心,能清晰映現禪修的對象,呈現出完全地晶瑩透亮、光明,是一成熟的禪相。此禪相已與初始緣取禪修對象的外境不同,但卻是依其漸變而來,故稱此禪相為「似相」。至此,禪修者藉專注於似相,則能證得禪定。專注似相階段是入禪的最關鍵時刻。

簡言之,禪修者精進專注於禪修三緣,現起三種禪相:遍作相、取相、似相,說明入禪之前的定力指標,然而較成熟的修煉是需至似相穩定以其為所緣,才容易成功入禪。然而,要注意的是不同禪修業處的似相是有很大的不同,心在操作上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安那般那念與十遍禪在似相顏色、入禪前心的操作是很不相同的。禪修者在實際學習時,接受指導時便可明白。

[無著頌文、世親釋文]

頌曰:

[頌10] 第一住相應:定心者能見,於境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頌11] 第二住相應:厭離心寂靜,專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頌12] 第三住相應:於前境凝住,定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釋曰:

此之三頌如其次第配外上內。
言於境無移念者:謂於餘境心無散亂。故名無移。
相續者:堅守持心令不斷絕。
言明人者:或因自思,或從他教,於靜慮法而起加行,是謂明人。
應知如次是隨法行及隨信行種性。
言厭離心寂靜專意無移念者:謂於其境生厭離心。
前唯觀境未能生厭。今時專注心生厭離而不散動。
於前境凝住者: 謂於意言所現之境,緣此境時其心凝定,故云定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悅讀筆記]

第一、二、三住相應,次第配外緣、上緣、內緣,所要描述的重點在於心如何操作,才能達到相應不散亂的品質,令禪相現起,達似相時,再以似相為所緣證入禪定。
首先,禪修者端坐攝心,念念不忘失所緣境(不同業處則不同所緣),一次又一次把心收回在所緣境,漸漸地遍作相就會現起。

雖遍作相已然現起,但是,這樣的專注還不是很穩定,心不該受到時有時無的遍作相的影響,也不為遍作相的色彩光影所迷惑,為使定力向上提升、取相成就,則要全心全意在所緣上,而不是變化多端的光影色彩上,所以,心需要超越,不對它們好奇、感興趣,心漸而更寂靜安穩,禪相也便跟著穩定、清晰。

雖然此時取相逐漸現起且愈發明亮,但它仍然還不是穩定的禪相,也不該受其吸引,而觀看取相,而是需要持續專注在禪修業處的所緣境上,直到似相現起與穩定,此時才能把心安住在似相上,猶如所有時空都停格,心與似相完全合一不分離,身心輕安、喜悅也愈明顯,直到證得禪那。初入禪定之後,要繼續學習的還多著哪!…

又上述過程,會因隨信行的學習者,具信順的慣習特性,一切修學都隨信心而轉起;而隨法行的學習者,習於觀察、理性思維、推究而理解,方能深信不疑,精進修學。二者在此修學歷程,所開展出的形式也因此而有所差異。

修習/本依門從所緣談起,也論及心如何操作到不散亂,接著討論下去的內容,都是「實戰經驗」的,對寫者、讀者,都得經歷冗長敘述的考驗,但與禪修成就所需的時間長度相比,可是少多了。

走筆至此,已是一長篇筆記,龜速的敲打著鍵盤,也早預知又得坐上比禪修還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心中所緣是頌文、釋文,還有想寫下的筆記,這樣寫,即使緩慢、即使冗長、即使費時,對不知者或許還是無趣無味,對於筆者—我也,只是專心致志的貫徹之一罷了,但如果你正好讀來受惠,必是具禪修潛力的吧!請開始或持續培養專心致志地禪修。

今日晚了,沒有再製意象圖,先擱筆、發稿去,祝福大家:專心致志地睡前禪修、專心致志地好好睡去。
(待續)
香光禪林中心 http://www.gaya.org.tw/blog/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