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菩薩的行持與成就

初地菩薩的行持與成就

初地菩薩的行持與成就──見晉法師

菩薩住於歡喜地之後,由於自身的大願力,因而得以親見許許多多的佛。初地菩薩皆悉以深重的菩提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諸佛,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等一切資生之具,奉施諸佛,廣修供養,同時也供養一切眾僧。並將此善根皆悉迴向,唯願證得無上菩提。

初地菩薩因為虔誠供養諸佛的緣故,心地柔軟、謙下、慈悲,因而得以成就接引眾生的「四攝法」。

他以「布施」、「愛語」這前二攝,來度化攝取眾生;至於後二攝法,則因為修行尚不夠成熟,雖然也會依照信解力來踐行,但仍然未善通達。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是「事成辦」的意思。初地菩薩於十波羅蜜中,以修持「檀波羅蜜」(梵dana-paramita)最為圓滿增上,布施功德最為增勝。至於其餘九種波羅蜜,並非不修,而是隨力隨分而行。

譬如金匠師父善巧的鍊金,他將金礦數數放入高溫的火中鍛煉,金質的成份慢慢轉為精純明淨,原先堅硬的金礦藉由高溫而調柔,於是可以隨著金匠的意思,足堪打造各式各樣的金器。

初地菩薩猶如火鍊真金一般,日夜無懈倦地如是修習,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修行種種能淨治初地的法門,並將所有善根皆悉迴向如來的一切智地,令善根轉更明淨,令心性調柔,於是隨意堪用於修習各種菩薩行,終將得以具足成就十地功德。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Jenjin

大悲為首 智慧增上

大悲為首 智慧增上

大悲為首 智慧增上──見晉法師

在大乘佛法中,慈悲與智慧相輔相成,絕非隔裂的兩端。

與空相應的正見,有助於保護菩提心,令初學菩薩的誓願,堅固恒常而有力道,且不因入世之悲心而執著眾生。更由於出世間智慧的增上,令慈悲能由「眾生緣慈」,提升到「法緣慈」、「無緣慈」的境界。

般若與慈悲二者合而為一,悲智雙運,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

十地概說

布施、持戒、禪定,也是世間善的要目。前三地融攝了世間的功德,乃共於人道與天道的修行法,屬於「五乘共法」。

十地概說──見晉法師

一地一地進修的法門,主要是:初地行布施,二地行菩薩十善(戒),三地修禪定與神通(定)。   布施、持戒、禪定,也是世間善的要目。前三地融攝了世間的功德,乃共於人道與天道的修行法,屬於「五乘共法」。

第四地修出世間的三十七道品,以「毘梨耶(精進)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

第五地觀察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以「禪那(靜慮)波羅蜜」,令「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嘗散亂。修行到第五地,才能夠二智 並觀,一念中通達一切法空,同時了達一切法如幻。

第六地順逆觀十二緣起,澈證緣起無我。修學「般若(智慧)波羅蜜」,能忍可諸法無生無滅。   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都以修學「般若」(慧)為目標,融攝了出世間的功德,是共於聲聞、緣覺的修行法,屬於「三乘共法」。   前六地,融攝了世間善法與出世間善法,戒、定、慧——三增上學,正是出世善的要目。而第七地以後,則完全是大乘不共其他四乘的出世間上上善。前六地修習六波羅蜜。 而大乘的「般若波羅蜜」,不似聲聞、緣覺那樣的趣入空寂,反而融攝了「方便善巧」的智慧,成為一切波羅蜜的總相。

第七地菩薩修行「方便波羅蜜」(方便慧),能出生無量智。他雖然善修空、無相、無願等三解脫門,但由於慈悲不捨眾生,於是方便善巧的涉種種事,示現種種相,以攝化眾生。 七地菩薩以方便力的緣故,不取證涅槃;然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於涅槃。

第八地得無生法忍,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的「無相無功用行」之覺慧,能夠觀照「一切智智」所行境,觀察世間乃隨業集而成、隨業盡而壞。 他能夠順應眾生所求、所樂,依眾生的信解差別,自在的現身度眾 。並善起大願,學習佛陀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上上殊勝的智慧。

第九地菩薩重複辨明各種煩惱,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此地菩薩作大法師,能妥善的守護如來法藏;修「力波羅蜜」,以無量善巧智成就「四無礙辯」,能用菩薩言辭,以無礙智來稱機演說佛法,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其言論。

第十地修行「智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具足如來十力,受大智之職位,得各種三昧以及度生的神通。 —— 摘自《華嚴經.十地品》導讀──歡喜地pp.19-22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photo by 李昌周

 

祈請 海公老和尚乘願再來,令南山典範長住世間。

祈請老和尚乘願再來,
令南山典範長住世間。

尊敬的 海公老和尚

民國102年2月27日於台中南普陀捨報圓寂,我們非常的不捨。 感念 海公平日教導教誡, 提攜獎掖僧伽住持正法, 耳提面命,言猶在耳……。

祈請老和尚乘願再來, 令南山典範長住世間。

香光尼僧團方丈 釋悟因 率眾敬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