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片報導】香光105智慧青年營廣宣片

【拍片報導】香光105智慧青年營廣宣片

4月16日在豔陽高照的港都高雄,14名慧青參與智慧青年營廣宣片演出,場景包括駁二特區、聚竹蚵地景藝術及紫竹林精舍。
多數慧青獻出第一次的螢幕初體驗,既使在烈日高溫下進行拍攝,依然充滿戲胞、活力十足地全力以赴!

透過拍攝的動員,也為香光105智慧青年營熱烈地揭開序幕。感謝全體劇組工作人員、神救援的演員們、紫竹林精舍及探班的居士與同學,一起圓滿廣宣片拍攝。
—————-
香光105智慧青年營
【有愛超自信─人際關係神救援】
千呼萬喚,眾所期待
5月搶先報名,7/7~7/10善知識全面啟動!

今年暑假,喚醒你的智慧原力。
與自己獨處,
與他人相處,
與世界共處,
有愛無障礙,自在超自信!

1050419young

養戒慧心──養慧學苑

養戒慧心──養慧學苑


養戒養心養喜捨 慧古慧今慧群生


養慧學苑,是香光尼僧團中部地區的弘法據點,1996年於臺中興建。這是一棟榮獲首屆「遠東建築設計傑出獎」肯定的建物;也是一棟外觀含蓄、內斂,充滿現代美學的學佛道場。

yanghui01-700

養慧學苑

以傳承佛法弘願為建築理念,將佛陀智慧恣意地揮灑在近八百坪的空間中。以中庭象徵道場初衷的「佛足」,拉開序曲。到了入口端景臺階處,佛法猶如五線譜上的音符般雀躍而出。輕撫著半圓形木製的月牙扶手,拾階而上,轉個彎,不期然地與佛相遇。在被中庭區隔成前後空間的二樓,佛陀以慈悲的眼神隨時關照著佇足於任何角落的眾生,彷彿和煦的春風拂身而過。再順著長廊往上,一間一間的教室,既是法師宣揚佛陀智慧的地方,也是學佛者如沐佛法後,透過參與社會公益,展現轉動生命能量的所在。

在這棟本身即會說法的建築裡,遠觀時,處處與佛對話;近看時,卻又時時反照自己。學佛者於經論課程、佛曲歌唱、社團活動、社區關懷的潛移默化中,自然地長養醒覺之心,而使生命發出慧心之光,映照著自己與芸芸眾生,猶如月映香光。

yanghui02-700

養慧學苑
台中市西區403大墩十街50號
電話:(04)2319-2007、0963-691007
傳真:(04)2319-2008
http://yanghui.gaya.org.tw/

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程建華

出生台南縣善化鎮,我叫程建華。婚後因工作在高雄,夫妻倆就搬到高雄定居。一生平凡、平穩、平淡的度過,沒有什麼大風大浪,這也是我們夫妻倆希望的生活方式。

我從小思想早熟,是個聽話的孩子,chen02讀書從不用父母操心,向來是自動自發。因為住在鄉下,沒有錢在學校附近租屋,因此高中和大學都是搭火車到台南市上學,雖花費較多的路程,卻也看遍形形色色的人,內心似乎已踏入了社會。

在台南成大念機械系,服完兵役後,第一份工作是擔任機械設計,做了一年半之後,發現有更好的工作,就換到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服務,直到退休。三十幾年來,對於機械設計、設備維護、工廠佈置、計畫管理、預算管理、人事管理、採購管理、工時管理、庫儲管理等等都有接觸。我很喜歡學習新的東西,在工作上保持低調,不與人爭,因為這樣的個性,獲得歷任上司的信任與同事的尊重。到今天,雖然已經退休了,仍常和同事保持聯絡來往。

年輕時,接觸過各種宗教,起先是道教、鑾堂;1978年(民國67年)結婚時,同修的兄弟都是基督徒,我和他們都和好相處;後來曾經一度想要和同事信仰一貫道。對宗教有興趣,是因初中,有位好同學在暑假邀我到他家玩,他的父親就是我們學校的校長,在他的書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小說。同學問我有沒有興趣看,我點點頭,整個暑假迷上「封神演義」,半文言文,前後翻了很多次。直到高中畢業,看遍台南市所有書局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

這些人物也開啟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因此每到廟宇,會去找善書,但卻無法滿足內心的需求。1987年(民國76年)皈依三寶,內心仍有很多疑問。我的個性,從小到大,功課有問題都是自己思索找答案,因為我發現真正能解惑的老師不容易遇到,於是養成自學態度。所以皈依後,去翻佛教經典來看,想解開心中疑問,陸續到幾個道場聽經,但還是沒有感到很法喜。

1994年(民國83年)同事介紹我來紫竹林精舍學佛。一個星期六的下午,獨自來到精舍探門路,進了弘化堂,我請問法師有沒有講什麼經典。法師說:﹛只有佛學研讀班,沒有講經。」我一聽,沒興趣繼續問,就回家了。隔年,同事又提起。後來一想,學佛的家庭會更平安和諧,那麼,邀同修來讀也不錯!她對宗教信仰可沒什興趣,家中兄弟都是基督徒,對她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件事只好想辦法連哄帶騙。

報名那天,她糊里糊塗地和我被帶入法寶樓考試,原以為我倆可坐在一起,我可幫忙她寫,沒想到座位全滿,只剩下兩個分很遠的空位。這下完了,事後她和我說,她對佛教完全不了解,加上沒有意願,是看我的面子、敷衍我的,所以試卷一大半是空白的。放榜的結果,成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我不想讀,卻錄取了;我希望她讀,她卻沒錄取。十三年後,同修學佛的因緣才具足。

1995年(民國84年)我讀初級班。上課幾周後,見威法師來班上找幾個同學,包含蔡衛倫、盧金燕和我,要我們參加弘化志工,到少年輔育院為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上課。沒有教學經驗,只憑著一顆慈悲心,就這麼被趕鴨子上架。剛開始覺得很有壓力,因為教案要自己設計,沒有研討、演練就得上場,後來慢慢有了制度,不斷改進、修正,弘化的課程編排漸漸上了軌道。

研讀班讀了三年,對我的人生觀改變很大。我非常用心地去學,因此工作之餘,所有的時間幾乎都投入研讀佛法,連最喜歡的網球,也都放棄了。同修常揶揄的笑我,比參加大專聯考還認真。研讀班書本的內容不難理解,活動也佔去了許多時間,但我最喜歡的是沉澱在法的思維中,從前那種自學的態度又再次呈現。

每次研讀班招募新志工,都用「發菩提心」來提醒同學,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就是發起一顆自覺覺他的心。校園弘化志工也是如此,一面教、一面學,不只增長世間的知識,更是心智成長的源泉。很喜歡朱熹的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心智教學就是為學生注入源源不絕的心靈活水。

從參與少輔弘化到小學的心智教學,加起來前後應該有二十年了。我當初加入志工的想法是:出一份力量回饋社會,感受付出時的喜悅。後來,我的想法轉變了。在研讀班的一篇作業「生命中的海比丘」中,我重新看待改變阿育王一生的關鍵人物「海比丘」。記得當時我寫的是輔育院的學生就是我的海比丘,他們促使了我的成長、改變。到今天,我還是一直不變的想法就是──校園弘化的工作對我來說,收穫遠遠大於付出。

一直希望自己能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引導身旁的人都來學佛,將正信佛法的種子播撒出去─校園弘化志工就是這樣的角色。只是照顧的對象年齡較小,所以我希望,未來有年輕的志工來接棒,我願意退居幕後,擔任培訓志工的工作。因為紫竹林精舍是值得終身學習的佛教團體,從中我獲得許多成長,更發願當一顆散播佛法的種籽。

chen01-700

般若空慧的《金剛經》

般若空慧的《金剛經》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整理

《金剛經》梵名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略稱為《金剛般若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本經與玄奘譯《大般若經》卷五七七「能斷金剛分」是同本異譯,屬於《大般若經》裡的第九會。k_sutra_700

本經的說法者是釋迦牟尼佛,請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內容敘述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回答須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個問題,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與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而闡述一切法無我的道理。本經的要旨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必得先將心降伏;成無上菩提果,必須心無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解題】【研究書目】【網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