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48─死後的色身是去是留?

◎釋悟因

《那先比丘經》卷3:王復問那先:「人死已後,身不隨後世生耶?」那先言:「人死已後更受新身,故身不隨。」「譬如燈中炷更相然,故炷續在,新炷更然。人身如是,故身不行,更受新身。」(1)

這一段是在討論人死後的色身,是跟隨「命根」而去呢?還是留在世間?答案大家都知道,死後的色身會留在世間,因為屍體會敗壞,而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土葬、水葬、火葬、植葬、天葬(2)

所以「身不隨後世生」,這是普遍的常識,彌蘭王一定也明白,不過他卻是用疑問句問那先:「人死已後,身不隨後世生耶?」那先回答:「是的,人死已後更受新身,會得到一個新的身體,舊的身體就不再跟過去了。」

哦?舊的身體、新的身體?在實況裡邊,「新的身體」和「舊的身體」二者之間是有斷裂的,不過這種狀況很容易被一般人忽略。人死一了百了,不都這麼說的嗎?可對於彌蘭王來說,並不那麼容易過關。

「新的身體」、「舊的身體」?這二者是什麼關係?怎麼突然就生出一個新身呢?

此生壞事做盡,當然一死百了最好;如果你做很多功德,一死百了,死了就斷掉這一生的因緣,做好事豈不成了笑話?做好事沒報償,做壞事倒稱人心,這世間的天理都說不通,佛教是如何解釋這些的呢?新身與舊身之間有連結嗎?怎麼連結?

如果精神性的靈命,可以讓人看到它們怎麼連結,那東西的屬性豈不成了物質性的?不是物質性的又看不見,那它又是什麼呢?

那先聽到彌蘭王的疑問,也明白那顆哲學腦袋裡轉著什麼問題,於是馬上舉例一個燈燈相燃的譬喻,以解開彌蘭王的困惑。

「譬如燈中炷更相然(3)」,燈炷,燈芯的意思,同樣這一盞燈,「故炷續在,新炷更然」,燈炷所燃之處就有光,燈炷與光是二而一,燈炷不斷地被燃燒掉,新炷就接著燃;人的色身也是這樣,命過如燒炷,光光不盡更受新身。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1片光碟)VTS_04_01–06:46-12:29。

(1)此段經文出自大正藏第32冊,CBETA, T32, no. 1670B, 頁715。
(2)天葬:西藏地區最普遍的喪葬習俗,就是把屍體曝露在荒野,讓禿鷹啄食稱為天葬。
(3)「然」,這是古字,意思與現代「燃」同義。

【心智教學】
師生共成長 攜手喜樂旅

111學年度下學期香光志願服務隊持續於高雄市四所國小,針對三、四、五年級的學生開展一系列心智教學的課程。於112年6月結業,承諾下學年繼續授課,給學生更多的成長機會。

心智教學是由一群熱愛教育的志工老師志願投入的。他們相信,除了傳授學術知識外,培養孩子們的心智能力也很重要。香光志願服務隊志工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卻有共同的關懷。樂於引導學生,發展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香光志願服務隊志工老師與學生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本學期連續十二週次,與學生探索生命教育的主題,包含正確的意念思惟、問題解決和情緒管理等。心智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更強調交流和實踐,鼓勵學生們主動參與並運用所學。

心智教學為學生們帶來了很多正面的變化。一位學生表示,在參加課程之前,他遇到困難時感到沮喪,但在志工老師的指導下,他學會了積極的態度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外一位學生提到,此課程幫助他激發創造力,並讓他對學習充滿興趣。大部分的學生說,學到平靜心情的好方法,喜歡繼續參加心智教學課程。

這是一門師生共同成長,攜手走上喜樂之旅的心智課程。

z1120617-01

z1120617-02

z1120617-03

聽戒就能受戒嗎?

182_class_cover
在佛法中,聽戒並不即是受戒。佛教重視「心念、思想足以引導行為」的事實,因此一個人若發心求受佛戒,應先了解戒法,然後經由戒師的引導,依循受戒儀軌,發起最上廣大深心誓願,遍緣法界一切有情無情,願依三寶四諦戒法,斷除一切罪惡,修持一切善法,廣度一切眾生,如此感得戒體,就是受戒。如果對戒法不甚了解,僅能以虔敬的心,隨眾懺悔求戒,亦可感得去惡修善的善根薰習。

真正受持戒法,須具足四緣——「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規;「戒體」是在受戒時感得的,一種源自佛陀,師師相授無表色的薰習功德;「戒相」和「戒行」則是如法執持佛戒,表現在身口意上的行為。因此,聽戒、學戒實影響著得戒和持戒的了解程度,但絕不等於受戒。

◎參考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3-1期「【推薦研讀】在家五戒、菩薩戒相關專文」專輯〈學戒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