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6Q親子班 105學年度圓緣

香光6Q親子班 105學年度圓緣
◎紫竹林精舍 報導

 香光6Q親子班,105年9月在高雄紫竹林精舍開辦第一屆,是僧團重視親子教育的里程碑,發起人方丈悟因法師,師培資深幼兒教育廖芳美園長,統籌規劃自晟法師、自頲法師及香光志願服務隊志工們執行課程實施。

106年6月第一屆6Q結業式圓緣,藉由影片總回顧家庭生活教育單元及親子有話(畫)說,並以薪火相傳的6Q授旗,代表著6Q親子班的永續傳承,最後嚴溫馨的點燃心燈中,發願做一個提燈照路的引路人,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課程中,有一位小朋友回饋:「參加6Q親子班非常好玩,老師們都非常親切和靄,教我們許多生活知識,例如:6Q萌芽在心田,吃飯八分飽,二分助人好…..還有許多好玩的遊戲活動,我們每次都有很大的收穫真開心。」

6Q喜生活,親子樂成長!3C的時代,需要6Q的能力。

第二屆6Q親子班即日起報名,邀請您,創造親子間幸福存款。
對象:親子,106年9月升讀國小1~6年級的孩子及家長(至少1人陪同)。
上課:106年9月24日~107年6月3日,一期9次。
每月一次週日上課,上午9:00報到,9:20上課~12:00下課。
地點: 高雄市鳳山區漢慶街60號,07-7133891,0963-506891
報名網頁 : http://zizhulin.gaya.org.tw/19453059_1361455030558543_1298163729094643723_o

願有生之年,追隨佛陀

願有生之年,追隨佛陀
◎紫竹林精舍大眾史學作品
蔡信次口述.王天生 何昌水 王明仁訪談

 他體型壯碩,個性活潑,待人親切,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1944年(民國33年)出生於高雄市田寮區,一個僻壤窮鄉。
image007-200
 蔡信次一家九口,小時候家境清寒,父母親是純樸老實的鄉下人,心地善良,務農養豬為生。信次在男孩子中排行老三,從小調皮聰明,但是不得父親喜愛,到了九歲時才上小學一年級。上學得走四十分鐘才到學校,成績都拿第一名,深獲老師讚賞。放學後,幫忙家務,趕牛吃草,兄弟姊妹的註冊費都是養豬、賣豬籌措來的。母親非常疼愛信次,鼓勵他認真讀書,對他期望特別高,她勤儉持家,大力協助,讓信次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信次曾在加油站工作,直到經營磁磚業務,經濟才大有改善,目前已將業務交給兒子經營。

* * *

 1992年(民國81年),我參加紫竹林精舍在嘉義農場舉辦的家庭生活營活動。當時我問法師:「為何人有智慧差別?為何有人出生豪門,有人卻一生窮苦?」法師輕描淡寫的回應:「不要和別人比較,和以前的自己比較就好,今天有比昨天進步就對了。」這是我學佛的因緣。

 當時報考佛學研讀班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據說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同修考了四年都是備取,這激發起我報考的動力。

 於是1993年(民國82年),我和同修一起去報名,而且都錄取了。五十歲開始學佛,在浩瀚法海中,感受到法喜。我順利完成佛學課程,也改掉生意上交際應酬的不良習慣。

 母親享年一百零三歲。曾於九十二歲跌倒骨折,自那時起,我就發願不出國、不出遠門。從小,母親非常疼愛我、照顧我。她老人家平時住嶺口大哥家,為了方便照顧,我每月定期回老家陪伴,並下跪餵食燕窩,如烏鴉反哺,十幾年不間斷。有一天,我按平常作息下跪餵食,母親竟然倒在我懷裡往生,表情安詳。那時,庭院開滿白色火龍果花,非常壯觀;喜鵲造訪,奇妙殊勝,彷彿阿彌陀佛來迎,真是不可思議。

 回憶母親在世時的種種,未曾學佛的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從不罵人,不曾罵媳婦,不造口業。這是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或許是清淨口業的功德,讓母親得以高壽安詳往生,在現代社會這是非常殊勝的。

 我小時候調皮不懂事,放學後幫忙趕牛吃草,看到螞蟻窩會拿棍子去破壞。我參加了研讀班,了知因果,發願還債。我每日做定課,回向給曾經被我有意無意傷害的眾生,請求他們原諒。並鼓勵公司員工至精舍學佛,每月加薪一千元。

 現在我在精舍當志工,擔任服務學長以及事務組、進階課程總觀照。只要是護持精舍之事,我都願意出錢出力,任勞任怨,只願佛法永傳世間。我願有生之年,身體健康,我願與同修共度餘年,一起追隨佛陀的腳步,協助精舍推廣佛學教育,淨化人心,讓社會更祥和進步、更安定快樂!12341572_920927701277947_51741195163841636_n

《那先比丘經》釋6──由今生到來世

《那先比丘經》釋6──由今生到來世
◎釋悟因

在《那先比丘經》,王復問那先:「人心趣善惡道,續持身故神行生乎,更貿他神行生耶?」那先言:「亦非故身神,亦不離故身神。」

2-21-300這一段文在討論從今生到來世的問題。

從今生到來世,我們不可能拖著此身去投胎吧!一定是留下「故身」去轉世。既然如此,是「故身神」去投胎呢?還是用了其他的神識去投胎?

彌蘭陀王很聰明,他問到了核心問題:生命是如何相續?是此生的神識去投胎嗎?那先比丘回答:「亦非故身神,亦不離故身神。」不是此生的神識,也不離此生的神識。

身,有故身、現世的身。心,也有故心、現在的心。

由前生到後世,有沒有連貫性?如果沒有連貫,怎麼會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有連貫,又是什麼在連貫彼此?

生命流轉的關聯,那先比丘以「前燈」和「後燈」的關係來譬喻,火是一樣的點著,但燈蕊已是不同,光的亮度也不同。如同呼吸,前一呼和後一呼是不同的,雖然,看起來都一樣。

生命的前後關係,不是去看前一輩子、後一輩子,而是用你當下可以感覺到的來說。牛奶製成乳酪,乳酪可以變回牛奶嗎?不可能。時間、因緣、條件不同,心境不同,就不可能再還原了。

其實這裡更重要的,是在問:我現在的善惡也會帶過去嗎?能帶過去的是誰?如果帶不過去,此生為何需要辛苦地修善去惡?

印度的業說,是自作自受,與個人有關。與中國報在子孫,例如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兩種是不同的業力說。

這部《那先比丘經》,大多在探討業報、業果相續的問題,如何從上一個接到下一個?生命如何銜接?做好事是值得堅持的嗎?堅持的理由是什麼?這是信心、信仰,也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身心。

有一個故事說到一位父親在朝當官,一天要被行刑了,他告訴兒子說:「世間的善惡是不可靠的,但惡仍是不能做。」這樣大家可以了解嗎?

2017/6/27香光尼僧團與中國五臺山普壽寺合辦:比丘尼僧團發展經驗交流與座談

遇緣有師·香光恆時
中國文殊道場暨雲岡石窟朝禮

2017/6/27比丘尼僧團發展經驗交流與座談
地點:中國五臺山普壽寺

2017年6月27日上午8:45至10:30香光尼僧團與中國五臺山普壽寺合辦:比丘尼僧團發展經驗交流與座談,完整實錄。
歡迎觀賞!

面對壓力向前走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三場】〔學員心得〕

面對壓力向前走

  陳永儀教授主講的「壓力、情緒與生活」真是一場很棒的專題演講。演講剛進行不久,教授就走到台下,與學員近距離互動,立即吸引全場的目光。陳教授說話的速度稍快,學員為了跟上節奏,無不專注聆聽,唯恐漏失任何重點。因此,在整個演講過程,隨著講者的帶領,學員聽得渾然忘我。

  聽到陳教授說:「壓力,是目標與現狀之間有差距所產生的狀態。」內心頗有感觸。目標的設定,不乏由比較而來,因有「差距」以致衍生諸多煩惱。例如:社會地位的高低、孩子表現的優劣……當設定目標者的慾望無法控制時,壓力自然氾濫成災。

  此外,陳教授說:「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壓力事件,但可以選擇面對壓力事件的回應態度、方法。」這讓我聯想起蘭迪.鮑許在《最後的演講》說:「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是以,當我們把對壓力的認知轉向正面,全然的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並真心感恩所擁有的一切,則壓力就不再是沉重負擔。事無好壞,每個當下都是鍛鍊智慧的機會,也是使自己更闊步前進的動力。PhotoCap_002PhotoCap_001

PhotoCap_003

課程心得分享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三場】〔學員心得〕

課程心得分享
◎郭咪玲

  非常感恩法師們用心規劃香光人文講座一系列課程,感恩所有法工的護持及教授、老師們用心教導。

  在這次的人文講座中受益非常多,覺得自己很幸福,可以參加這麼好的課程。由專業的法師、醫生、治療師和教授們的教導,希望自己可以將老師們上課的要點運用在生活上。

  這次課程中,讓我最感震撼的是音樂治療。我了解到音樂和大腦運作的關係,可用音樂來治療中風病人、失智、癌症病患、精神疾病和運用在臨終關懷等等。

  有人是這樣解釋音樂:音是聲音,樂是快樂。音樂真得可以帶來快樂和讓人走出黑暗。這是以前未曾領悟的,期望也可以將音樂這個美麗的元素加進生活中,幫助自己和父母、親友間能有更好的溝通連結。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3

「從醫學談壓力與減壓」心得──如實觀壓力

【2017香光人文講座.第三場】〔學員心得〕

「從醫學談壓力與減壓」心得──如實觀壓力

  在專題演講中,黃宗正醫師說:「所謂壓力者,即非壓力,是名壓力。」如能不著相,還萬物本來面目,不加任何標籤,則不會產生壓力。所以,產生壓力與否的關鍵,在於對誘發事件的認知與解讀。如何減壓?黃醫師提出具體的抒壓五法:運動、腹式呼吸、正常吃睡、轉念、人際支持。

  生活裡,壓力如影隨形。以前,聽到逆耳的話語時,常因沒有「聽懂」,而直接以情緒反應。不只產生過度的壓力,也使事情變得複雜牽扯,甚至傷害自他。直到開始學佛,透過禪坐和正念減壓,慢慢的培養覺察力,學習如實的看待外境與轉念。如今面對事情時,較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深深的體會到:如能還事物本來面目,不僅能「聽懂」、「看懂」,情緒也不易狂飆亂舞。正如黃醫師所言,若能秉持正念而全然接受每個當下,再思考能為此做些什麼?則內心不再妄念紛飛,壓力也自會減少。PhotoCap_003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2017.6.24訪北京龍泉寺

遇緣有師·香光恆時
中國文殊道場暨雲岡石窟朝禮
2017.6.24訪北京龍泉寺

上午11點,香光尼僧團悟因長老尼率領法師及居士共有129人抵北京龍泉寺,受到龍泉寺法師與居士熱烈的招待。

午齋後,參觀動漫中心、藏經樓等處,並拜見龍泉寺住持學誠法師,學誠法師讚嘆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對大陸佛教影響很大;隨後介紹該單位發展的動漫中心──賢二機器人,並希望香光也能發展運用科技弘法,未來圖書館是否也能用機器人管理。

最後,學誠法師勉勵大家一起來護持正法,讓佛法永住世間。PhotoCap_001

PhotoCap_002

PhotoCap_003

PhotoCap_004

PhotoCap_005

PhotoCap_006

PhotoCap_007

PhotoCap_008
(圖文:自衍法師提供)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9)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9)
◎釋見杰

修習/本依門:三所緣

[悅讀筆記]

入定前、中、後,細微的各種變化,描述起來極為細瑣,實際經歷起來卻是豐富、變化多端。有機會參與至少一日禪修共修,有法師的指導會是很好的開始。
無論您是否經歷過禪定的經驗,在此頌文釋文論述求脫/意樂門、依處/積集門之後,接著進入第三修習/本依門的內容,是修習禪定所應知的基礎知見,是極為重要的,此中探討的是與修習禪定相關之條件、對境過程的處置,也概介了禪修成果。具禪定經驗者可再次檢視相契相入之處,尚未經歷禪定者則依循指引先對禪修建立一操作藍圖。

以下,論文中的脈絡,是世親菩薩先於頌文之前做了解釋,說明本依門共有十六頌,第一頌是標示總體項度,其餘十五頌則是對個別項度的解釋。

[無著頌文、世親釋文]

如次應知次有十六頌,釋於住勤修習,初一總標,餘是別釋。

頌曰:

[頌8] 所緣及自體,差別并作意,心亂住資糧, 修定出離果。
言所緣者。有其三種
[頌9] 外上及以內,此三所緣生,應知住有三,自體心無亂。

釋曰:

言三種者:一外緣,二上緣,三內緣。
外緣謂白骨等觀所現影像,是初學境界。
上緣謂未至定緣靜等相。
內緣謂從其意言所現之相為所緣境。
自體謂是心。
無亂相名之為住。
心無亂者,外等處三種緣時,隨其所緣,心無動亂。

[悅讀筆記]
此第一頌(頌8)的總標,說明「於住勤修習」本依門所要探討的七大主題:
一、 所緣;二、自體;三、差別;四、作意;五、心亂;六、住資糧;七、出離果。
下一頌文(頌9)則標示出上述第一主題:所緣與心無散亂相應住。所緣分為:外緣、上緣、內緣。這三種所緣,正是禪修在不同階段時,所要關注對象。

(一)外緣:例舉白骨等觀所現影像,是初學境界。在修禪定的方法裡,白骨觀是十種不淨觀的其中一種,其他修禪定的方法如:安那般那念、慈心觀、佛隨念、四界分別觀等等,至少有四十種方法。但無論以何種禪修方法入手,首先初學者需時時刻刻,反覆專注在外境的禪修對象上,如:白骨觀的外緣是部分的白骨或全身整體的白骨;安那般那念的外緣是呼吸。在此階段裡,由於禪修者努力精進保持正念覺知,外境的禪修對象將偶而浮現在禪修者心中。由於此是禪修者一遍又一遍的努力運心工作,使之在心中現起的影相,故被稱為「遍作相」,是一種不穩定的禪相階段,影像是灰灰濛濛、稍縱即逝,或儘管稍久停留,也還是不成熟的禪相,但卻仍是禪修者精進、專注的一種指標的現起。

(二)上緣:未至定緣靜等相。此說明禪修者持續專注於外緣之後,外緣所現的遍作相一次比一次清晰,停留在心中的時間也愈來愈長,此時定力一再地向上提升,內心寂靜清明程度,使關注的禪修對象愈發明亮,且完整地映現於心中久久不去,此時所現起之相,即為「取相」。

(三)內緣:從其意言所現之相為所緣境。指禪修者的意識心,能清晰映現禪修的對象,呈現出完全地晶瑩透亮、光明,是一成熟的禪相。此禪相已與初始緣取禪修對象的外境不同,但卻是依其漸變而來,故稱此禪相為「似相」。至此,禪修者藉專注於似相,則能證得禪定。專注似相階段是入禪的最關鍵時刻。

簡言之,禪修者精進專注於禪修三緣,現起三種禪相:遍作相、取相、似相,說明入禪之前的定力指標,然而較成熟的修煉是需至似相穩定以其為所緣,才容易成功入禪。然而,要注意的是不同禪修業處的似相是有很大的不同,心在操作上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安那般那念與十遍禪在似相顏色、入禪前心的操作是很不相同的。禪修者在實際學習時,接受指導時便可明白。

[無著頌文、世親釋文]

頌曰:

[頌10] 第一住相應:定心者能見,於境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頌11] 第二住相應:厭離心寂靜,專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頌12] 第三住相應:於前境凝住,定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釋曰:

此之三頌如其次第配外上內。
言於境無移念者:謂於餘境心無散亂。故名無移。
相續者:堅守持心令不斷絕。
言明人者:或因自思,或從他教,於靜慮法而起加行,是謂明人。
應知如次是隨法行及隨信行種性。
言厭離心寂靜專意無移念者:謂於其境生厭離心。
前唯觀境未能生厭。今時專注心生厭離而不散動。
於前境凝住者: 謂於意言所現之境,緣此境時其心凝定,故云定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悅讀筆記]

第一、二、三住相應,次第配外緣、上緣、內緣,所要描述的重點在於心如何操作,才能達到相應不散亂的品質,令禪相現起,達似相時,再以似相為所緣證入禪定。
首先,禪修者端坐攝心,念念不忘失所緣境(不同業處則不同所緣),一次又一次把心收回在所緣境,漸漸地遍作相就會現起。

雖遍作相已然現起,但是,這樣的專注還不是很穩定,心不該受到時有時無的遍作相的影響,也不為遍作相的色彩光影所迷惑,為使定力向上提升、取相成就,則要全心全意在所緣上,而不是變化多端的光影色彩上,所以,心需要超越,不對它們好奇、感興趣,心漸而更寂靜安穩,禪相也便跟著穩定、清晰。

雖然此時取相逐漸現起且愈發明亮,但它仍然還不是穩定的禪相,也不該受其吸引,而觀看取相,而是需要持續專注在禪修業處的所緣境上,直到似相現起與穩定,此時才能把心安住在似相上,猶如所有時空都停格,心與似相完全合一不分離,身心輕安、喜悅也愈明顯,直到證得禪那。初入禪定之後,要繼續學習的還多著哪!…

又上述過程,會因隨信行的學習者,具信順的慣習特性,一切修學都隨信心而轉起;而隨法行的學習者,習於觀察、理性思維、推究而理解,方能深信不疑,精進修學。二者在此修學歷程,所開展出的形式也因此而有所差異。

修習/本依門從所緣談起,也論及心如何操作到不散亂,接著討論下去的內容,都是「實戰經驗」的,對寫者、讀者,都得經歷冗長敘述的考驗,但與禪修成就所需的時間長度相比,可是少多了。

走筆至此,已是一長篇筆記,龜速的敲打著鍵盤,也早預知又得坐上比禪修還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心中所緣是頌文、釋文,還有想寫下的筆記,這樣寫,即使緩慢、即使冗長、即使費時,對不知者或許還是無趣無味,對於筆者—我也,只是專心致志的貫徹之一罷了,但如果你正好讀來受惠,必是具禪修潛力的吧!請開始或持續培養專心致志地禪修。

今日晚了,沒有再製意象圖,先擱筆、發稿去,祝福大家:專心致志地睡前禪修、專心致志地好好睡去。
(待續)
香光禪林中心 http://www.gaya.org.tw/blog/insight/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8)

悅讀《六門教授習定論》(8)
◎釋見杰

[悅讀筆記] 積集門:法流清淨

從光澤的粉紅指甲說起
曾經,居士來到寺裡聽法、共修後,前來探問:「我每次來寺裡,都覺得被加持到,你看:我的每根手指頭都很紅潤,指甲都變成有光澤的粉紅色耶…。」我頷首與其相視而笑並予以十足的肯定。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的確,我們在聽聞佛法、共修時,或可說是身心進行了一次的淨化之旅,我們的心因聽聞、聽懂佛法而歡喜,也因歡喜的心,令色身輕安、和暢,何止潤澤了手指,整個身心都是明亮、光潔的啊!若能讓這樣的狀態持續,正是讓我們的身心保持在易納受佛法的狀態,進到正向的循環迴圈,於中獲得佛法利益,愈發朝向清淨的正道前進。
此例,可用以輔助理解《六門教授習定論》所提及的「法流清淨」。
在《六門教授習定論》積集門裡所提及四事的最後一事:法流清淨,其前提為:但聞心喜足。二者關係的呈現即:但聞心喜足 → 於法流清淨。
世親菩薩在釋文裡的解釋為:於法流清淨者:謂聽法時心無散亂相續而流。心清淨故蓋纏止息。若聽法無厭,更能進思勤修不息,方得名為法流清淨。
故知:心歡喜是因為暫時鎮伏了蓋障、纏縛煩惱,能專一無散亂地聽聞與納受佛法,心與佛法相契相應而喜悅無所疲厭,喜悅的心成了一個正向回饋,繼續把心帶往佛法的方向趨近。
蓋障,指的是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追悔蓋、疑蓋。
纏縛煩惱:是三種煩惱分類之一。一是違犯煩惱,二是纏縛煩惱,三是隨眠煩惱,它們依序可以戒、定、慧加以對治,如:
道德戒律可抑制粗顯的不善意念,而不致於做出違犯的行為。
培育專注的心,則能暫時去除已經現起的煩惱,讓心不受到煩惱的波及。
透過智慧—穿透事物表象而了知其本質無常、苦、無我、不淨,則能對治微細的隨眠煩惱。
於是,我們能夠結論:
一、無散亂地聽聞正法,專心致志、鎮伏了煩惱,清淨喜悅之心油然而生。
二、清淨的心在精勤修習佛法的相續流裡,將會持續順勢朝向究竟苦邊。
積集門的四資糧:種植善根、無疑、除熱腦、法流清淨,屆已明白,便能一步一腳印地點滴積累,這一路上,相信不乏同參道友,…您在同行的行列中嗎?
(待續)8
香光禪林中心 http://www.gaya.org.tw/blog/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