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山寺 103年度 禪修經論研習營 學員心得分享

學員心得分享

現在是103年7月22日下午5點50分,準備在中壢火車站搭18:11的自強號回屏東。

目前在刮風下雨,好像說有颱風要來的樣子。很快的四天的禪修經論研習營,在今天結營了,向佛陀告假,再度重回滾滾紅塵。

這次的研習營真是收獲滿滿,課程從早排到晚,每天除了研讀《大念住經》,還有早中晚三次的襌坐共修,此外還有小組討論時間,所以學員之間也藉此彼此交流認識。而這次也很幸運的被安排為第二組組長,又是一次的學習機會。

這次最大的收獲就是對《大念住經》作最近距離的認識,雖然在精舍讀研讀班,但是對經典大部分是概略性的介紹,從沒像這次研習是對經典深入的解析。

而這次研習主要的課本為無著比丘所寫的《念住》,為他的博士論文所修編,所以若沒有法師導讀,是相當難澀的;然後再輔以性空法師的念處之道(或稱諸佛共同的寶劍-大千出版),此外法師還精心的為我們準備了早晚課誦用的中部念住經小册子,美中不足的是這次研習只有課誦小冊可帶走,其餘都要交回。

這次除了研習跟共修禪坐外,我們還有一天早課是去戶外行禪,而且還體驗戶外禪坐與唸誦經文。另有最最特別的是,21號下午我們還去石門水庫戶外教學兼野餐,也去慈湖看了很多蔣公的銅像,也在草坪上禪坐。總之真的是很法喜喔。(王信雄)

平日在飲食上對米粉有偏愛,在第三天的下午用藥石時,看到米粉湯,一向慣性會出口「我喜歡」的話,並會多吃些,在這時,對「念」有較清明的覺察,覺知這是貪著。當下保持正念,轉為它是食物,是色身需要的一種營養素,適量取食;不因喜歡而多取一些,這是打破過去「喜歡而多吃」的習性。

四念住不僅是解脫證悟的方法,在平常生活中對身心的行為、慣行習性的覺察、斷除、改變,這是非常受用的。期許自己要精勤的練習,運用在生活即修行中。(黃美隨)

原來有光亮是「禪相」,雀躍的來到禪堂,端坐於坐墊,盤好腿,結好手印,調好姿勢,安住於呼吸的出、入、長、短…精勤的、正知的、具念的,遠離貪欲與憂惱的。

然而愈坐愈沉重,愈沉重腳愈麻,愈麻愈坐不住。啊!功夫怎麼突然退步了?回頭省察,原來太執取、貪念於所謂的「光亮」,失去了單純的心,覺知加料了。重新調整,回到純然的呼吸,覺知呼吸出、入、長、短。

感謝師父及所有的護持大德,在此空靈毓秀之地,與善友薰習善法,眼耳所見所聞皆是美,心所感也是美善,這不就是淨土?!(桑慧慈)

運用觀呼吸來訓練更敏銳的覺照力,在禪修經論研習營的課程中了解念住中「念」是不扭曲的直接經驗事物的本然面貌,是單純的覺知,不加入個人的無明參與反應,這將是我未來遇到境界必須練習的重要功課。

這幾日不僅在四念住經典知識增長,於禪坐也有長足的進步,真是開心!

在此:吃飽、睡好、環境好、師資棒、課程好,真幸福!(馬秀芬)

以前的我見到美的景物,馬上啟動拍照7/早上去古道行禪,見到傳說中的「三合院」,左手馬上摸口袋手機。

當下正念聲音傳來,隨觀身心,覺知自己的慣性,馬上放下左手,我正在行禪。

隨觀身心。阻止自己的習慣性反應,我正念於當下,美景不一定要攝在手機裡,它就那樣存在著,有因有緣地生滅著,我何須執著著要抓住呢?希望回到紅塵中,在工作、生活中運用四念住,提升自己心的素質,使生命更豐美。(蘇淑貞)

某日在寮房和一位師姊聊到戒律問題,因為親近的道場不同,所以對所受戒法要求也不同,當對方說起受菩薩戒卻無須持素,當下生起瞋心,因為這違背了我認定菩薩戒受持該有的菩提心,因為不符合我的理念,所以產生了不愉悅。

幸好,當下我覺察了這個不舒服的情緒,覺知到瞋心的生起,我真誠地承認這個情緒的存在。不立即做反應,轉為傾聽,聽出她所表達內容,正念傾聽讓我與她之間的對談,沒有轉為互辯與對立。

過程中,發現原來的嗔心轉變為疑心。因為覺察到瞋心的生滅,沒有受它牽引,我有小小的勝利感,我知道所生起的疑,也是生滅法,而我會找尋答案來解除心中的疑。當不順己意時,我知道瞋心起,我隨觀它,使自己不再自動導航,緩和了衝突的可能,沒有造下不善業。這個經驗是寶貴的,我要將它帶回去,在生活中不斷運用。(王雅珍)

早齋後出坡,打掃禪堂迴廊走道微彎著腰,覺察手握住掃帚的感覺,微風吹來,滿眼的綠意環繞,低頭見地板圖案,如山水畫一般,每一塊都有水波紋,連接起來是綠水蕩漾。次序地移動腳步,我知道不能停下來,每一片美好的風景,如果執取駐足不前,不再流動,那終會是負擔。所謂於內、於外,或於內外安住,於生、於滅,或於生滅安住,原是對當下保持投入,全然地開放覺知後,只是純粹的知和持續的念。(呂佳錠)

聽聞外婆來日無多,眼淚自然而然流下,無法停止,以前的我會用認知的方式分析,我想到甚麼?甚麼讓我這麼難過?

想辦法讓自己回到正常狀態。這次我允許我的悲傷,接納我的難過、脆弱,情感是存在的,不必急著否認,或覺得被人看到不好意思。用非反應式的覺知,真誠地承認想隱藏的情緒,看到了自己的黑暗面,我接受它。(詹淑芬)

於石門水庫看見噴水的無常,心若如水面,波浪有如念頭,遭水一沖滿是波浪。但若時間、空間拉大,則波浪變小,如同自己,若不修行,歷緣對境時,可能會馬上反應,但若能運用四念住,當下隨觀,與境拉開一點距離,就較有可能客觀的處理事情。(李詩章)

回應已關閉。